2.2.6 增长极理论在各国的应用实践
增长极理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和规划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增长极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在优势区域建立区域增长极,通过配置推进型产业促进区内发展和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增长极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自动产生增长极;二是由政府规划鼓励主动建立增长极。
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入持续的衰退,产生地区间经济发展两极分化、大城市出现过度增长、老工业区经济萧条停滞不前、产业结构恶化的现象。发达国家增长极战略主要应用于解决三个问题:①对欠发达地区和萧条的老工业区的开发,在落后地区采取建立大型主导产业的工业综合体的增长极战略以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由于落后地区与推进型产业关联性不强,难以实现创新型主导产业的扩张性成长,该举措不是很成功。②在落后地区建立充满活力的增长中心或城市的增长极战略。③培育增长极来控制大城市的过于集中,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例如,法国西南部拉克区、意大利南部巴里区域建立工业综合体或联合企业;加拿大魁北克省在加斯佩半岛的沿海选择较大城镇作为增长中心;美国阿巴拉契亚区域增长中心规划;法国的8大平衡城市和14个振兴极规划;等等。
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极战略主要应用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城市化发展问题、首位城市过度膨胀问题。拉美、东南亚国家,如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等通过实施增长极战略,把开发落后地区作为战略重点,实施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开辟新工业区和自由贸易区,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1960年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中部的巴西利亚,以此带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北部设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促进了亚马孙河流域的经济状况。
增长极战略在我国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界出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技术、区位、经济发展差异的共识,提出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规划、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90年代初,国家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1992年设立经济特区实施开放政策、推进城市圈经济发展战略等。90年代以来建立的一系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十二五”时期以来建立高度开放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战略等,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增长极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