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用音乐教学与活动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国外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

近年来,国外一些先进的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已逐渐被引进我国,并且很多理论及方法已经在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被借鉴和应用,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中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在这些国外先进音乐教育理论中影响及运用较为广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889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福雷的作曲班,1892年担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音乐性的,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的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观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并前后花了约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最终取得了成功。他于1906年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一书,1919年发表《节奏、音乐与教育》一文,1930年发表《体态律动、艺术与教育》一文等,在音乐教育界引起了震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是一种先进的具有创新和先导意义的教学理论,它影响了后来的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音乐教育的改革。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主要思想

1.人的身体就是乐器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诸多乐器。因此,要进行音乐训练,不只是训练听赏、演唱、演奏等,要达到音乐训练的目的,还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

2.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

学习音乐,单教幼儿演唱歌曲或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音乐教育必须启发幼儿进入产生乐曲的激情中去。他主张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内在的音乐感和平衡的动觉,培养幼儿对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

3.音乐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加以表现

音乐可以培养人敏锐的感受力、反应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任何动作都可以转换为相应的音乐。达尔克罗兹曾说过:“没有一种艺术比音乐更接近生命,可以说音乐就是生命本身。”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内容是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三部分组成的,其目的是通过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等。体态律动的动作主要分为原地动作(拍手、跺脚、弯腰、点头、摇摆等)和空间动作(跳、走、跑、爬等)两类,两类动作可以任意结合共同配合音乐,表现音乐中的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等,使身体动作似乐队般与音乐相融合。这一方法,从音乐的聆听入手,逐步引导幼儿通过身体的运动体会音乐各要素,展示音乐核心要素。“听”对于学习音乐是最为重要的,良好的听觉是学习音乐最为重要的素质,因此,培养绝对的音高感和内心听觉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主张把耳、口、身体共同配合的方式作为学习音乐最有效的手段。另外,达尔克罗兹还十分重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音乐中引导幼儿即兴创作成为他音乐教育的又一主要内容。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从小就喜欢从事音乐戏剧、木偶剧、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活动,他的音乐作品经常在全世界各国上演。同时他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的先驱,如今他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他编写的音乐教材更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尤其是按他构思和研制的“奥尔夫乐器”,至今被全世界儿童音乐教育领域广泛使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音乐剧《卡尔米纳·布拉纳》(1937)、《安提戈涅》(1948)、《普罗米修斯》(1968),以及与凯特曼合著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等。奥尔夫非常重视儿童时期的音乐教育,他曾说过:“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也无法挽回和再也无法接受的东西均可能由于在这些年头被掩埋、被搁浅而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思想

1.发展幼儿即兴创造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是一种从原本性和多元文化出发的教学理论,他主张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融为一体,在音乐活动中每个人必须亲自参与并即兴创作和表演。实践性、创造性成为这一音乐教育方法的核心,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来解放人性、完善人格,力求达到一种心灵、精神层面的教育。

2.在活动中体会音乐各要素

奥尔夫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他主张,“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所有的人,特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

3.节奏是音乐第一要素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由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乐器演奏三方面构成的。首先,语言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交流与表露情感的载体,嗓音造型对儿童尤为重要,叙述、歌唱、节奏朗诵等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韵律感十分有效。其次,音乐与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动作造型就是在音乐中的律动、舞蹈、表演、声势等活动,声势是奥尔夫独创的既简单又原始的身体动作,用这些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独立性及合作意识等。最后,通过打击乐的演奏,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及训练其音乐能力,因此乐器演奏也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

佐尔丹·柯达伊(Zoltán Kodály,1882—1967):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1900年考入李斯特音乐学院,1907年起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任教。毕业后与巴托克相识,随后二人一起创办了一个专门演出现代音乐的机构,并在加兰塔开始收集整理匈牙利民歌。他曾编辑出版《匈牙利歌曲》共计四册,匈牙利民间音乐给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25年后,他开始关心青少年音乐教育事业,并将此作为其晚年的主要活动。在他的努力下,音乐课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他积极倡导歌唱运动并进行教材改革,他创建的柯达伊教学理论体系享誉全球。他的主要音乐作品有《匈牙利赞美诗》《匈牙利民歌孔雀变奏曲》等。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在学习、吸取他国文化的同时,扎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并建立了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一套音乐教育体系,为世界的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主要思想

1.合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

柯达伊音乐教学理论强调从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入手,将歌唱尤其是合唱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常采用首调唱名法、柯达伊手势、节奏唱名法以及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等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2.音乐属于每个人

柯达伊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个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基于他对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理解之上的。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

3.学校音乐教育至关重要

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柯达伊认为,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够开掘这种能力。他强调只有建立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歌唱是柯达伊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他的歌唱教学从五声音阶入手,他十分重视歌唱,特别是合唱中的歌唱,他认为合唱具有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在他的教育体系中,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法和柯达伊手势(见下图)成为最基本的教具。另外,柯达伊教学实践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民族音乐音调的感性积累和对音乐结构的初步感知与实践应用。他提倡在实践中让孩子为他们所熟悉的歌谣即兴地编配曲调并进行歌唱。

柯达伊手势法

四、铃木音乐教育理论

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1898—1998):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曾担任日本才能教育研究会会长。他的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铃木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八年。1928年回国后,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1946年起尝试将母语教学应用于幼儿小提琴教学,开展了“才能教育活动”,后逐步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小提琴指导曲集》《人与才能》《幼儿才能教育及方法》《才能并非天生具有》等。

铃木音乐教育理论主张采用母语教学法,并总结出了一套具体的方法和教材。铃木镇一认为音乐好比一种语言,要掌握一种语言,最好是从小开始学,开始得越早越能把语言掌握得像母语一样。只要孩子们稍有掌握某种乐器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学。在教小孩子的时候,铃木教学法都不教他们看乐谱或任何音乐理论上的知识,因为那就等同于在一个正常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便教他写字和语言文法,那是违反自然的。铃木教学法强调让小孩子先听音乐。孩子每学一首乐曲之前,无论多简单的旋律,都必先重复听其录音。而听的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全神贯注坐在那里对着录音机听,而是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听,如吃饭、嬉戏、入睡前等各种休息或半休息的状态。其宗旨并不是培养小提琴家,而是以小提琴为手段,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和卓越的才能。铃木认为:“任何一个能正常说话的孩子,都具有发展出杰出才能的潜力。”“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

五、戈登的早期音乐教育理论

埃德温·戈登(Edwin E.Gordon,1927—):美国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博士和音乐教育学资深专家。他毕生从事音乐能力测量评价和音乐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并以其研究成果为基础,投身音乐教育的实验和教材的开发。他主编的用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即时投入》,是美国唯一在音乐学习步骤专项研究基础上研制的音乐教材,该教材几经修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沿用至今。1958年戈登在爱荷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研制了“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初级音乐表象测量”“中级音乐表象测量”“爱荷华音乐认识测验”,并出版音乐学习理论专著《音乐教学理论》和《听觉表象与音乐学习理论》等。

他认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儿童年龄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音乐教育。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思维的形成。音乐的才能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尽可能早地开展。

戈登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良好的听众、完善人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戈登博士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音乐教育家一样,注重音乐教育的普及化、音乐教育的早期化以及对音乐的感受性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