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研究
(中国现实经济丛书)
张仁寿 李红著
本书揭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省温州市广大干部和群众,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创新,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种有别于“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的“温州模式”的内层结构,追述了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主要特点和成因,分析了它在我国大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一个引人瞩目的全新的区域典型。
全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为“经济发展概述”。叙述温州几千年来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唐、宋时,商业、农业、手工业相当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明、清时,温州经济发展兴衰交替,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温州经济陷于停滞状态;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温州经济萧条、百业凋零;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经济经历了1949—1957年的恢复发展时期,1957—1976年的缓慢发展、严重挫折时期,1977年后全面复兴和高速增长时期,开创了从未有过的温州城乡经济繁荣、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二章为“温州模式的特点和成因”。阐述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分析了温州模式的成因,认为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这就是:当地现实的客观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城乡经济联系、原有集体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农民素质、宽松的政策和体制、舆论环境、有利的市场条件等因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才使温州模式脱颖而出,并且引人注目地迅速发展起来。
第三章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阐述温州农村在农业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随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耕地上转移出来,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家庭工业、合伙企业、股份企业、第三产业、挂户经营等迅速发展起来。
第四章、第五章为“农村商品流通与要素市场”。阐述温州流通领域的变革已不仅是一般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发展,还表现在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过程,探讨了富有特色的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供销队伍、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及技术、信息市场等的发展情况。
第六章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阐述温州小城镇发展的独特性,小城镇发展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分析了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如规划和布局、土地管理、建设资金、领导体制等问题。
第七章为“温州模式的作用与现实意义”。阐述温州模式的巨大作用:一是上百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是温州农村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大为改观;四是增加了国家税收和集体积累;五是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人才。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阜阳模式、耿车模式等互相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温州模式将因具有较为突出的地位而引人瞩目。
第八章为“温州模式争论问题探讨”。温州模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一直有争论,本章主要分析了所有制结构、雇工经营、合作经济发展、分配关系等敏感问题,并提出评价这些问题的标准。
第九章为“尚待协调的几大关系”。阐述了温州模式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主要有积累与消费、农业与非农产业、东部地区与西北部山区、国营工业与民营工业、微观搞活与宏观控制等问题。这表明,温州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必须坚持不断探索,依靠深化改革,逐步完善,迎来一个新天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