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
纪事 文章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犹记得1987年跟随导师吴杰教授做学位论文,吴老师对学生选题十分开明,他支持我做教育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并谦虚坦言:我不懂,但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他还委托好朋友黄济先生协助指导,我也有幸去北师大拜访结识了黄济老师。黄老师对我硕士论文初稿的认真批阅、他的虚怀若谷、他对晚辈的奖掖以及他的谦谦君子风度(离别时总要坚持将学生送至楼下),使我深受教益,终生难忘。文章基于教育传播学立场,借鉴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学校教育与个体心理结构的相互构建作出独到分析。《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0年第4期全文转载;1992年7月出版的、由张健主编、夏宝棠副主编的《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1979—1991)》也收录了此文。表明学界对拙文的选题价值和学理分析思路的肯定。
3月,与滕星、王军等合编的《中外教育名人辞典》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
9月,与王箭、张新平合译的英国学者的著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得稿费531元(可谓巨款,我当时的月工资为95元)。
本年度记忆深刻的事件是:(1)遍及全国的“学潮”和最后一次使用“全国粮票”。5月赴京公差,入住西四平安里的国务院招待所,因为那里方便、安全、便宜、伙食好。每天需要交0.8斤全国粮票和1.2元现金。当时粮票基本不流通了,出差通常不带粮票,于是只得去公安部五局刘晓辉处借粮票。待中饭出来,从海淀区各高校走来的学生游行队伍恰好抵达广场,不经意间见证了当代史上声势最为浩大的学生游行运动。“关心国事”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那个时代学生文化的主旋律。(2)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决定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1990年5月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诞生,救助5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