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方法
1.被试
由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使用《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9]选取高催眠易受性的大学生被试80名,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
2.研究程序
在催眠研讨会上,被集体催眠后,一半被试接受的暗示体验组合为:单词“常常”与生理性厌恶感,另一半被试接受的暗示体验组合为:单词“一般”与生理性厌恶感。被试通过闭眼、手向下垂、手臂定位、手臂僵硬四项测试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被试解除催眠后,阅读七个不同主题的情境故事,其中六个故事涉及道德失范(同时与多名异性谈恋爱;背地议论他人是非;私自翻看他人东西;撕毁图书馆书页据为己用;随意弃置已选好的超市货物;休息时间在宿舍喧哗),一个故事涉及某同学学习认真(作为实验研究的控制组)。在每个故事后,被试被要求在李克特(Likert)7点量表上就失范行为(或学习行为)的道德错误程度和厌恶程度分别做出评价,并就故事本身做出认可程度的评价。其中1表示一点儿也没做错、一点儿也不讨厌、完全认同,7表示完全做错、非常讨厌、完全不认同。完成评价后,主试随机要求一些被试做出简短的口头解释。
每个主题情境故事均有两个版本,除修饰动词的副词分别为“常常”和“一般”外,其余部分完全一致。采取随机分组,一半被试接受“三个含单词‘常常’的情境故事→三个涉及公共政策的情境故事→三个含单词‘一般’的情境故事”实验顺序,另一半被试则接受相反的实验顺序。
为确保整个实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者实施了两项实验检测程序。一是为确证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被试在实验后还填写了一份问卷,在李克特 7点量表上对12项日常活动做出喜欢程度的评价,其中1表示非常喜欢,7表示一点儿也不喜欢。在12项日常活动的表述中,有4项活动的表述含有“常常”一词,有4项活动含有“一般”一词,还有4项活动没有涉及“常常”和“一般”的表述。二是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给予被试4分钟时间回忆在催眠状态所有能够记忆的信息并写在记录纸上。填写完毕后,主试提供一些回忆线索并要求被试在2分钟内写出基于提示所能记起的东西。
最后,在整个实验完成后,所有被试均接受了实验者的仔细询问并又通过催眠消除了催眠后暗示。
3.研究假设
被试对包含生理性厌恶体验词的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厌恶感和更严厉的道德判断。
4.资料处理
对实验所得数据,首先分析被试实验数据的可用性,继而对有效被试数据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并计算催眠暗示效应分;接着运用t检验分析不同情境中被试对包含厌恶体验词的道德情境故事失范行为是否表现出更多的厌恶感和更严厉的道德判断;最后运用相关分析催眠暗示效应大小。
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整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