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向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理论溯源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真谛,一是传授客观知识,二是育人,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部分,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探索真理、追求卓越,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理想的大学应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教育呈现功利化的倾向,忽视人的教育。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重视,缘于对人全面发展的渴求,缘于对教育的自觉和对教育本性的回归,缘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西方学者克林格·胡森在论述大学教育的任务时指出,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个别的本事很容易忘掉或者过时,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私人公司都认识到,使用受过良好教育的通才是有益的,这些通才受过训练能够使用分析的办法来解决问题。1988年美国加州高等教育审议委员会对以往教育进行回顾后指出,通才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即知识面广,富有自信心,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和国际眼光,研究过多种文化,并经历过为大众服务的实际锻炼。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分析认为,“跨学科的人文教育可以为一个人提供个人发展和理解他人的机会,它对于人性、政治和社会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举止提出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至关重要”[1]。一定程度上讲,人文教育要传授自己国家的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还要培养学习批判能力,特别是文本的分析以及领会能力的发展,领会一个作家、画家、音乐家到底表达了什么,最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材料和有效论证的能力以及熟练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可见,具有国际眼光、批判思维和跨文化能力是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可以说,大学英语实质上属于跨学科的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厘清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是实施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