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关陇”概念的界定
“关陇”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大体包括关中、陇右两个区域。《史记•货殖列传》云:“关中自汧、雍以至天水、陇西……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1]汉代所谓的关中,其实即指今陕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关中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指意不尽相同,范围广狭亦有区别,这种区别当与秦国在统一战争中迅速扩张,疆域迅速扩大的历史过程有关,是一种“大关中”概念。[2]唐代所谓的关中,大致指今陕西三秦地区,如包括“陇右”时,一般则改用“关陇”以示区别。
“陇右”作为地域概念,最早约出现于东汉末魏初,在《三国志》中“陇右”一词已频繁出现。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而得名。众所周知,古人地理概念以西为右,以东为左,如“江东”亦称“江左”,故称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陇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的地域始设陇右道。《旧唐书•地理志》云:“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县。自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3]《新唐书•地理志四》云:“陇右道,盖古雍、梁二州之境,汉天水、武都、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总为鹑首分。为州十九,都护府二,县六十。”[4]这样,陇右即由原先的地域概念而为行政区域划分了。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提出“关陇集团”概念:“宇文(泰)苟欲抗衡高氏(欢)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境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众,要言之,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5]1941年,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又进一步阐发“关陇集团”概念:
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集团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至于武曌,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之制度等皆是也。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迄武曌历时即经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以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其后皇位虽复归李氏,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及其身而告完成矣。[6]
关中与陇右山水相依,风俗相近,文化相融,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非常相似并有着紧密联系,故又常常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历史上,人们习惯将包括今陕西三秦与甘肃东南部的地域,称为关陇地区。自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集团”概念以来,“关陇”这一概念,六十多年来被海内外学人广泛引用,本书所用“关陇”概念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