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主要阅读文献
著作
[1]冯广艺:《语用原则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许汉城:《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周红辉:《合作与自我中心:言语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论文
[1]陈融:《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外国语》1985年第3期。
[2]陈建东:《试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3]陈金红:《预设与会话含义的理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陈善敏:《会话含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陈喜荣:《会话含义与隐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
[7]程雨民:《关于“会话含义”的两点探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8]董成如:《格赖斯循环及其解决方略》,《外语学刊》2005年第4期。
[9]杜军红:《从违反合作原则看会话含义》,《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0]方宗祥:《语用原则理论的衍变:综述与反思》,《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1]封宗信:《格莱斯原则四十年》,《外语教学》2008年第5期。
[12]封宗信:《理想世界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8期。
[13]高卫东:《论常规含义、标准含义和一般含义》,《解放军外语学院报》1998年第4期。
[14]韩立刚:《试论合作原则与会话分析》,《外语教学研究》2008年第9期。
[15]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外国语》1987年第5期。
[16]黄华新、金立:《会话含义理论述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7]江沈英:《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4期。
[18]姜望琪:《也谈新格赖斯照应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19]蒋祖国:《浅谈会话合作原则的变异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0]金立:《会话含义的分类及其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1]李平:《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2]李经伟:《论会话含义的功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23]力量、解正明:《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24]廖开洪:《会话含义推导中的非单调逻辑属性》,《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25]廖开洪:《会话含义学说的哲学逻辑思考》,《外语学刊》2006年第5期。
[26]林大津:《从格莱斯到钱冠连:对语用原则的思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7]刘姬:《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8]刘佰明:《论格赖斯循环的消解及对会话翻译实践的意义》,《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29]刘英凯:《合作原则及文化差异的英汉对比试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30]卢俊燕:《认知语境与会话含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1]罗宏宇:《合作原则的相对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2]罗左毅:《会话含义理论的语言学研究前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3]吕公礼:《格赖斯准则中的基本范畴及内在关系》,《外国语》1999年第1期。
[34]莫莉莉:《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现象刍议》,《外语教学》1999年第3版。
[35]牛保义:《会话含义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外语研究》2002年第1期。
[36]庞铮、郁军:《关于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7]彭增安:《从修辞看“会话合作原则”之不足》,《修辞学习》2002年第4期。
[38]钱冠连:《不合作现象》,《现代外语》1989年第1期。
[39]钱冠连:《会话不合作选择——再论Grice合作原则的拯救》,《鄂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40]钱冠连:《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新格赖斯理论评论》,《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41]钱冠连:《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外国语》1995年第1期。
[42]秦海燕:《“合作原则”的另一种阐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3]邱天河:《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发展概述》,《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
[44]冉永平:《从古典Grice会话含意理论到新Grice会话含意理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5]孙玉:《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几个问题》,《外语学刊》1994年第4期。
[46]孙玉:《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再探》,《外国语》2010年第3期。
[47]孙玉:《论会话含义与蕴含的关系》,《外语研究》2010年第3期。
[48]王传经:《再论H.P.Grice的意向意义理论》,《外语学刊》1996年第3期。
[49]王宏军:《论三种语用理论中的会话含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0]王丽琴:《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1]熊学亮:《从指代研究看新格赖斯语用学的实用性》,《外国语》1997年第3期。
[52]熊学亮:《含义的性质和功能》,《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
[53]熊学亮:《含义分类标准评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54]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年第3期。
[55]徐盛桓:《格赖斯的准则和列文森的原则——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之五》,《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年第5期。
[56]徐盛桓:《关于含意本体论的研究》,《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
[57]徐盛桓:《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
[59]徐盛桓:《含意本体论论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
[59]徐盛桓:《含意的两种形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
[60]徐盛桓:《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外国语》1998年第2期。
[61]徐盛桓:《含意与合情推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62]徐盛桓:《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
[63]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外语研究》1996年第3期。
[64]徐盛桓:《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
[65]徐盛桓:《论“常规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之六》,《外国语》1993年第6期。
[66]徐盛桓:《论“一般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之四》,《外语教学》1993年第3期。
[67]徐盛桓:《论含意思维》,《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
[68]徐盛桓:《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十》,《外语学刊》1995年第1期。
[69]徐盛桓:《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七》,《外语研究》1994年第1期。
[70]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71]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外国语》1993年第1期。
[72]徐盛桓:《再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八》,《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3]许汝民、姜玉香:《也论会话含意的分类》,《外国语》1998年第2期。
[74]严辰松、高航:《国外语用学20年:回顾与前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5]张春隆:《论合作原则之不足》,《外语学刊》1996年第4期。
[76]钟百超:《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在我国的进展》,《外语学刊》1996年第3期。
[77]钟百超:《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常规关系》,《外语学刊》1998年第2期。
[78]周丽娟、郭涛:《再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外语学刊》2000年第1期。
[1] 陈融:《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外国语》1985年第3期。
[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 孙玉:《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再探》,《外国语》2010年第3期。
[13] 力量、解正明:《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14]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6]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 [英]莱文森:《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意》,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86年第2期。
[19]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 许汉城:《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7]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28] 黄华新、金立:《会话含义理论述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9]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 徐盛恒:《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
[3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 金朝晖:《浅析会话含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4]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 同上。
[3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 许汉城:《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1] Lev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i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ournal of Linguistics,Vol.23,1987.
[4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4] 钱冠连:《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外国语》1995年第1期。
[4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 许汉城:《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 许汉城:《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 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年第3期。
[53] 徐盛桓:《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
[54] 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外国语》1993年第1期。
[55] 同上。
[5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