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以茶道和将棋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框架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以日本传统艺道——茶道和将棋为例,以一个近似于“边际人”的身份,主要运用历史学、心理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探讨日本国民性的特色,并进而运用分析日本艺道所得出的日本国民性特点,去解析当代日本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因此,笔者把全书分为“导论”、“上篇基础研究”、“下篇实践应用”和“附录”这样四部分构成。

首先,“导论”部分总计由四章构成,主要陈述本书选题的背景、目的和理由,侧重梳理中国学界近三十年来日本国民性研究的现状以及日本茶道和将棋研究的现状,介绍本书的方法论原则与基本框架。

其次,“上篇基础研究”部分总计由五章构成,主要是通过对日本茶道、将棋的研究,来剖析日本人的文化理想、日本文化的重层性、日本人的情感模式、日本社会的流动模式等问题。

最后,“下篇实践应用”部分总计由七章构成,从国民性的视角解析当代日本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从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均衡模式(PSH)的特点来解析日本外交战略的历史演变及未来走向问题,从日本人的集团缔结原则的特点来探讨“自立与共生”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实现的可能性问题,从日本人的情感模式的特点来解析“3·11”东日本大地震时日本人为何亲美疏华、为何淡定又恐慌的问题,从日本人的交换模式的特点来探讨日本加入TPP的可能性问题,从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来探讨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及日本天皇世袭至今的心理文化根源问题等。

总之,笔者希望拙著既能简明扼要地梳理日本国民性是什么,亦能深入细致地解析其为什么,并能研以致用,合理有据地解析日本的现实问题,前瞻其未来走势,做到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统一。

在本书中,笔者结合自身近二十年来修习日本茶道的体验,以史为鉴,在东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对以日本茶道和将棋为例的日本艺道的考察,分析了日本人的文化理想、感情模式、行为模式等,并从国民性的视角针对当代日本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无论是本书的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都可谓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笔者主要是基于心理文化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实际上研究日本茶道不仅要涉及植物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文化学,还要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因此进行较深度的研究更需要深厚的学问功底。笔者尽管一直不懈努力,但因修道年限尚浅,学力不及,每当心中略有所得,欲诉诸笔端时,总是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行文措辞难免晦涩支离,对书中疏漏与谬误之处,还望师长、同门、同行与读者诸贤不吝赐教。


[1] 刘德有:《重视日本文化研究》,《日本学刊》2004年第5期。

[2] 参见[德]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附录:性格和社会过程”,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3] 例如,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8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人的全部精力极度紧张起来。只要可能,它就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而当它不能做到这一点时,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丧失了自然性质的最后一点痕迹。……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大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最后,当每一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上述的这段经典文字,对我们今后从事关于日本国民性的前瞻性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4]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5] [美]许烺光:《许烺光著作集1 边缘人》(英文书名:My Life as a Marginal Man),徐隆德译,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许烺光著作集2 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王芃、徐隆德译,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版;《许烺光著作集3 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Exorcising the Trouble Makers:Magic,Science,and Culture),王芃、徐隆德、余伯泉译,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许烺光著作集4 中国人与美国人》(Americans and Chinese:Passage to Differences),徐隆德译,台北:南天书局2002年版;《许烺光著作集5 宗族·种姓与社团》(Clan,Caste,and Club),黄光国译,台北:南天书局2002年版;《许烺光著作集6 文化人类学新论》(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张瑞德译,台北:南天书局2000年版;《许烺光著作集7 美国梦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单德兴译,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许烺光著作集8 家元:日本的真髓》(Iemoto:The Heart of Japan),于嘉云译,台北:南天书局2000年版;《许烺光著作集9 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Essays in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许木柱译,台北:南天书局2002年版。在中国大陆,也曾出版了《种姓·家元·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与《美国人与中国人》(彭凯平、刘文静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的译作,但因删节、错译等问题,至今许氏未再授权大陆出版其著作。关于心理文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定位,详细请参见尚会鹏、游国龙《心理文化学——许烺光学说的研究与应用》,台北:南天书局2010年版;游国龙《许烺光的“大规模文明”比较理论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对国际政治研究的启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1年。

[6]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7]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8]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