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究竟是什么?人们的说法大有不同。中国理论界一般认为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种提法的实质是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考察社会发展的根源。另有一种提法则着重从社会势力的角度考察这一根源。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说,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阵营同帝国主义阵营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垄断资本集团同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再如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阐述第一种提法的同时,说,“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矛盾都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两种提法都以社会存在为根据,但是不相同。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作深入的分析。

一 生产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生存的需要。假设类人猿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取得大量食物,足以维持生存,他们就不去进行生产,不用发明工具,也就不能变成人。正是气候的变化改变了生活条件,现成的自然物已经不能保证生存,迫使类人猿进行生产劳动,从而转变成人,产生了人类社会。奴隶、农民、工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生存,首先是为了争取有饭吃、有衣穿。富有之家要维持地位,这也是一种生存问题。所谓生存需要,指的是各种生活需要,既有谋生的需要,也有乐生的需要,既有自己的需要,也有别人的需要,既有私人的需要,也有公众的需要,既有当代的需要,也有后代的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都需要生产。一个人一旦不再考虑自己和别人的生存,他就再也不会过问生产了。

物质生产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物,用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活动。参加生产过程的有劳动者、生产工具、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这种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被理论界叫做生产力。理论家们说的发展生产力,首先指改进生产工具。石器、铜器、铁器、机器,代表了生产工具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为什么要改进工具?是生存的需要。发明家和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加人们的收益。斯大林说:“人们在改善这种或那种生产工具,这种或那种生产力要素时,……只是想到自己的日常利益,只是想要减轻自己的劳动,谋得某种直接的,可以感触到的益处。”“当俄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一起加紧在俄国培植现代机器化大工业”时,“他们只是想要极端扩大工业生产,掌握巨大的国内市场,变成垄断家并从国民经济中吸取更多的利润”。人们为了在相等的劳动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财富,有采用先进工具的趋向。但在有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旧式工具时有别的条件带来另外的好处,可以补偿甚至超过不用新式工具而形成的损失,人们也就可能不使用先进工具。中国商代青铜器制作水平很高,由于青铜贵,劳动力很便宜,所以,人们不用青铜造农具。早在瓦特之前,俄国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工厂用的蒸汽机,效能良好,但俄国当时用农奴进行手工劳动很便宜,蒸汽机不能很快推广。采用先进工具,要看是否更有利于主人的生活。推广先进工具,有时受经济条件限制,为了长远利益,人们常常控制消费,增加积累,创造条件,逐步改进。

劳动者被理论家叫做生产力,指的是他们的生产知识、技术和体力。要维持体力,抚养后代,培训技能,往往受经济状况限制。为了长远利益,人们常常省吃俭用,甚至忍饥挨饿,以便照顾到各个必须做的事情。保证使劳动者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一定的健康状况,一定的生产技能,是人类生存普遍的需要。

劳动者的劳动兴趣,也可以叫劳动积极性,对生产能力的使用有影响。但是这种东西本身不属于生产能力,而是利益问题和情感问题,属于生存需要。一个人积极性很高,表明他有迫切的需要。一个人缺乏积极性,表明他没有迫切的需要。利益矛盾影响兴趣,抑制需要。

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人与自然的矛盾,情况很复杂,比较显著的有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人与自然灾害的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本质,对自然来讲是保护自然和破坏自然的矛盾,对人类来讲是生存需要和生活条件的矛盾。

二 生产关系

一个人要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同别人合作,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交往的发展,生产关系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财产关系、经济关系,是经济制度、社会对物的管理制度。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财产归属制度、分工合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其中特别重要的几种实际权力,就是所有权、指挥权和分配权。

所有权的来源,有经济性质的,也有政治性质的。所有权的经济性来源,如自然占领、财产继承、企业盈利、买卖兼并、劳动所得。所有权的政治性来源,如分封、赏赐、剥夺、霸占、抢劫、偷盗。

在私有制之下,所有权通常决定着指挥权和分配权。这时,社会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掌握着社会的经济命脉,得到大部分财富,属于社会的领导阶层。他们的经济代理人有指挥权,待遇优厚,也属于社会的领导阶层。官吏对公共工程和社会生活有指挥权,同样属于社会的领导阶层。自己没有生产资料,而用别人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人,属于社会的被领导阶层。有少数情况下使用少量雇工劳动的劳动者,不使用雇工劳动的小生产者,都属于社会的被领导阶层。军队的普通兵士,一般也属于社会的被领导阶层。划分领导阶层和被领导阶层的根据,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被领导阶层要求改善生活条件,领导阶层要求得到比较多的东西,从而导致互相之间发生矛盾。

在公有制之下,指挥权和分配权特别重要,可以用来维护公有制,也可以用来破坏公有制,废除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领导阶层与被领导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领导阶层是否关心被领导阶层的实际利益,是否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良好秩序,是否能够扫除危害大众的行为。

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调整,是由不同社会势力的实际利益和力量对比决定的。利害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形势使一定的社会势力占据主导地位,并使相应的生产关系确定下来。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势力,如果不承认别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种社会势力的实际利益本身,就包含着承认别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因此,也可以说,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一定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就是这样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的。人们要争取的利益,属于生活的条件。人们所依靠的力量,也属于生活的条件。生产关系实际是不同社会势力分配社会利益、安排社会力量的办法、方案和制度,也就是不同社会势力分配生活条件的办法、方案和制度。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不同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不同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瓜分生活条件的矛盾,也属于生存需要与生活条件的矛盾。

生产能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各有本身的具体进程,两种进程都是情况复杂,变化多端,各地不同。先进的生产能力可能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一起发展,落后的生产能力也可能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一起发展。不可能找到一套与某一特定国家特定时间的具体生产能力状况恰相适应的唯一的具体生产关系。希腊和意大利在铁器普遍使用的时代形成奴隶制,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已经到了封建社会。古代雅典奴隶制手工业作坊,西欧封建庄园手工业作坊,西欧封建社会自治城市行会手工业作坊,世界各国的手工工场,都是手工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区别。原始农业,罗马奴隶主的大农庄,西欧封建庄园,俄国近代的富农经济,各国各种社会的自耕农经济,都是手工劳动的农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不相同。

三 社会形态

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社会形态是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划分的,各种社会都是这样。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必须接受社会的约束,形成一定的统属关系。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统属关系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关系。

统属关系是人事关系,政治关系,是政治制度,是社会对人的管理制度。统属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体制和政治体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领导权。

经济权力需要政治权力保护,政治权力需要经济权力支持。通过人事联系和业务联系,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结合起来,形成整个社会的领导阶层。一个享受独立主权的社会,在社会秩序正常的和平时期,领导阶层和被领导阶层是基本的两大社会势力。国家机关的设置,官吏的任用,法律的制定,政策的规定,都是由不同社会势力的实际利益和力量对比决定的,主要是由领导势力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

不同社会势力的产生,既有经济性质的原因,也有政治性质的原因。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因是同样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政治性质的原因甚至是主要的原因。古罗马最重要的奴隶来源是战争的俘虏和被征服的居民。西周的分封制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全国性统治集团。法兰克国家的采邑制形成一大批封建主。查理曼帝国封建主的暴力侵夺使许多自由农民变为农奴。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变为雇佣工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使不少殖民者变为资产者,而使千百万非洲黑人变为美洲种植园奴隶。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资产阶级的胜利使南方黑人奴隶获得解放,又形成一批工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封建制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都是依靠政治斗争的胜利。

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各有本身的具体进程,两种进程都是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各国不同。不可能找到一套与某一特定国家特定时间的具体经济制度恰相适应的唯一的具体政治体制。中国从黄帝开始到清朝灭亡,都是实行君主制,而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却经历了巨大变化。近代的法国和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英国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希特勒德国实行法西斯独裁制,俄国实行君主专制,而它们的经济制度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各种社会都有意识活动。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活动?这是生存的需要。这种活动产生的意识,属于生活的条件。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生存需要与生活条件的矛盾运动,对社会来说是这样,对大脑来说也是这样。意识活动不仅受客观事物和实际利益的影响,而且受个人品质、个人兴趣和认识能力的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有代表集团主张的,有代表时代精神的,有超阶级超时代的,例如,基督教从奴隶制时代产生,一直流传到今天世界的许多国家。

人们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指劳动兴趣不高,生产安排不当。人们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与政治关系、社会意识的矛盾,主要指新的社会势力要求实行新的政治统治、新的经济政策、新的思想宣传。劳动兴趣涉及人与人的矛盾,生产安排涉及人与自然的矛盾。新势力的要求,属于人与人的矛盾。这些都是生存需要和生活条件的矛盾。

一种社会形态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总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势力为了取得新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因而实行有效措施,建立新的社会。普鲁士封建主阶级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使他们的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荷兰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荷兰从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工农大众经过革命使中国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日耳曼人侵略和征服西罗马帝国,使西欧变为封建社会,废除奴隶制。

各种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存需要与生活条件的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认识这个基本矛盾,可以帮助人们领悟人生的价值和工作的方向。一定社会的一定时期都有一种具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有时存在于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有时存在于人与自然灾害之间,有时存在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时存在于领导势力与被领导势力之间,有时存在于掌权势力与夺权势力之间,有时存在于建设势力与破坏势力之间。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中影响当时全局的决定性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当时的全局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1981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