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思想史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本章回顾中国思想史研究和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这两种研究都起源于日本学术界。中国思想史研究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已经比较成熟了。作为整个思想史的一个分支——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翻译史作为翻译学的分支学科建立至今近20年,受到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影响。而中国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却是最近10年内的事情,比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晚了将近20年,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离成熟尚有一段距离。思想史与文学思想史都有很多种写法,这对翻译思想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从翻译思想史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尚处于抛砖引玉阶段,至今尚未有“玉”,甚至都还没有“砖”,连“黏土”都不够用。我们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研究,通力合作,共同构建一部连续完整的《中国翻译思想史》。

限于篇幅,本章未能尽述思想史研究的全貌,只能做扼要的提点,更多内容有待读者自己更进一步研寻。


[1] 方光华,兰梁斌主编:《中国思想史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 敏泽:《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 [英]科利尼:《历史分支学科论坛:什么是思想史(一)》,葛一峰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4期。

[4] [美]克兰·布林顿:《思想史》,王建华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11期。

[5] [美]克兰·布林顿:《思想史》,王建华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11期。

[6]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6页。

[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8] 张荣明:《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探索与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0] 张荣明:《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探索与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 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2] 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3] 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4] 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5] 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6] 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葛兆光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9年5月22日。

[17] 方光华,兰梁斌主编:《中国思想史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8]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1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2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21] 蔡尚思:《中国思想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卷首。

[22] 侯外庐、赵纪彬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页。

[23]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301页。

[24]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302页。

[25] 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6]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套装全三册)内容简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 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葛兆光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9年5月22日。

[28] 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葛兆光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9年5月22日。

[29] 李勇:《异域的视野与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的编撰理念》,《昌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0] 李勇:《异域的视野与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的编撰理念》,《昌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1] [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岩波书店1935年版。

[32] [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纲》,汪馥泉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3]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4]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35] 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36]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 参见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38] 敏泽:《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9] 敏泽:《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0] 敏泽:《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1] 敏泽:《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2] 王向远:《中国翻译思想的历史积淀与近年来翻译思想的诸种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43] 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44] 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45] 孙会军、郑庆珠:《也谈中国翻译学的建立》,《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6] 文军、胡庆洪:《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上海翻译》2007年第3期。

[47] 许钧、穆雷主编:《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8] 穆雷:《重视译史研究,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49] 穆雷:《重视译史研究,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50] 穆雷:《重视译史研究,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51] 罗选民:《谈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

[52] 罗选民:《谈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

[53] 谢天振、王宁:《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前沿成果》,《东吴学术》2015年第2期。

[54]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55] 王宏志:《翻译与文学之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6] 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 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 赵稀方:《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 穆雷:《重视译史研究,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60] 张荣明:《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探索与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1]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62] 孔慧怡:《重写翻译史》,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2005年版,第13页。

[63] 董铖:《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金田》2013年第9期。

[64] 郑海凌:《中国百年译学思想的科学描述——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0期。

[65] 夏登山、邵有学:《论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撰写方法》,《外国语》2011年第2期。

[66] 罗爱军、陈茂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若干特点》,《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7] 王达金、汪铭:《试析明末清初中外译者的翻译思想》,《上海翻译》2005年第4期。

[68]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69] 参见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70] 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1] 夏登山、邵有学:《论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撰写方法》,《外国语》2011年第2期。

[72] 夏登山、邵有学:《论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撰写方法》,《外国语》2011年第2期。

[73] 蔡新乐:《翻译哲学真的没用吗?——从皮姆的〈哲学与翻译〉看翻译的概念化及西方翻译思想史的重构》,《外语教学》2014年第6期。

[74] 王向远:《中国翻译思想的历史积淀与近年来翻译思想的诸种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75] 王向远:《中国翻译思想的历史积淀与近年来翻译思想的诸种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76] 王向远:《中国翻译思想的历史积淀与近年来翻译思想的诸种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77] 感谢辛红娟教授提供的“中国翻译思想史”课程计划。

[78] 薄守生:《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初阶》,《汉字文化》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