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冥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正念和觉知:进行冥想的两个必要阶段

任何类型的冥想都存在着正念和觉知这两种方法,前者是把头脑的平和、平静和镇定作为目标,后者是要探索并获得思想的洞察力。

正念:直见当下的事物

正念不是和邪念相反的概念,它由佛教“八圣谛”引出,又发展出新的意义:指无须参考过去或未来,精确地意识到当前时刻,并能完全地把它们看得一清二楚。念就是观念及心念,其功能一般是令已经历过的事、物、境界重现,包括心里所产生过的或观念中的意境,使心铭记不忘。“正念”本指对于念佛的境要铭记不忘,后来却演成使意无杂念、心专一境,即达到让心安定的境界这个意思。

正念就是把注意聚焦在当下事务,它能产生精力、头脑清醒和快乐。佛教中有个譬喻说,假如有人念佛时想吃东西,就是不正念;假使有人念佛时想要去做救人的好事,也不是正念,因为他自己不觉知心已随境转。冥想的人把修定(集中注意力)作为起始阶段,一般先要找一个目标对象(佛教称“所缘境”),然后一心一意专注在这个目标对象上,就像猴子被绑在一个地方,久而久之,心就慢慢安定了,也就是达到“正念”了。

所缘境根据每个人的需要而不同,如佛教徒的所缘境可能是观音像。有时心里凭意念产生了某一个相,将注意力投射到它,这个假想的意象也是“所缘境”。当我们仅留意那个所缘境时,注意力不会混乱于将来或者过去,对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不作判断或反应,就当我们本身只是个“存在”。

觉知:朝向觉醒的意识

觉知不同于觉醒,觉知是主体之于客体的一种行为,它意味着某个东西被注意到;而觉醒是一种完整状态——正在觉知的或被觉知的人都没到达觉醒,它意味着人“现在的头脑”整体超越了“旧有的头脑”,变得更智能、更通达、更超脱,也更接近真理。觉醒是觉知的终极目标:从平常的无意识活动到觉醒存在一个空白,它是用觉知填满的。

正念冥想

所谓正念冥想,就是接纳现时出现的所有体验,通常它采取认真地观察与忆念、自我平静、集中意识、情绪调节和关注此时此刻的策略。

正念、觉知和觉醒存在密切关系:打个比方说,人在丛林中发现一朵美丽的花,是应该摘它回家还是让它继续留在丛林里。“正念”能帮助我们精确地看到事物,如长期注意这朵花能细致了解到它的花纹、花瓣等美丽之处及生长环境、空间;而“觉知”更进一步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状态,从而摆它到正确的位置,如让它留在丛林土壤里,因为那是它生长的自然环境。“觉醒”就更深一层,会认为自然界的生命应保持它原始、自在的状态,不要过分干扰或损坏,顺其自然,才能拥有良性平衡的生态。

总之,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都是觉知与正念的“食粮”。觉知就是看见正念所发现之物,只有在“正念”之后才能产生觉知。正念就是精确性——直见事物的本貌,觉知就是朝向觉醒的行动,它比平常的行动、无意识的行动更高一层。如果说觉醒就是一种超越,觉知就是培养、靠向这种超越的意识。

冥想中的正念和觉知

人在冥想时注意到不安的存在并要消除它,需要正念——因它训练能精确地意识到当前时刻,如把思想集中在辅助物或所缘镜(蜡烛、佛像等)上,帮助集中注意力,使头脑达到平和、平静、镇定的状态;而人要“给躁动的牛(心神)”提供很多空间,需要觉知——因觉知匹配正念,就能在接受生活情况原貌的基础之上,探索并获得思想的洞察力,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只有当思想处于平静和清澈的状态时才能产生。冥想不能离开“正念”或“觉醒”,前者将意识导向、集中于当下,后者深刻地察知当下的处境,并把意识摆在正确的位置。

正念既然是觉知的前驱,就好比是舞台、摄影中的“打光灯”或“闪光灯”——通过“专注”对象或目标而令它们更具“精确性”,觉知就是在“专注”中看到思想最真实的状态。因此正念就是冥想对所注意目标的“警觉”,觉知就是冥想所要具备的“深刻洞察力”。

觉知冥想

觉知冥想能产生一种直面生命中一切的积极态度,使内在变得更加专注、敏锐、理性、积极、豁达、自信、活力、镇定、从容,身体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全然觉知式冥想

传统阐释的觉知

是东方最古老最深邃的生命智能,对自我、世间和宇宙如佛塔般高深的洞察与觉悟。

现代阐释的觉知

是一种主动关注而不加判断的意识状态,时刻感觉到佛光般的智能对人的“启蒙”。

真正的觉知

不通过概念去看事物,如用心注视一棵树,不从其形状、颜色、外表等概念识别,而是持续觉察它在外在环境下的变化。

自我觉知式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