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五行”首次被明确记载的文章是《尚书·洪范》。文章记述箕子回答周武王所问治国安民的道理,提出“洪范九畴”及其排序为治国安民的常道,即由主至次根本大法有九类。五行列于九类之首。据说上帝把九种大法传给了夏禹,夏禹便掌握了这种使臣民和睦相处的常规。原文如下: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郭沫若解释说:

“润下作咸”是从海水得出来的观念。“炎上作苦”是指焦则变苦。“曲直作酸”是由木果得来。“稼穑作甘”是由酿酒得来。“从革作辛”,金属能给人以辛味,也勉强说得过去。(《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似乎五行一开始就对应上了五味。其实,从人类认知的顺序,结合殷商甲骨文透露的有关信息来推测,就会得出下面关于五行起源的另一种版本。

初民早期只会注意到日出和日落的两个方向,粗浅地认识东和西;只有产生了垂直的概念,才有可能认识另两个方向:南与北。四个方向吹来的风,又跟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一一对应:东、南、西、北风依次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代表风向。甲骨卜辞有文句记载专门给四种方向的风取了名称的,可见初民对风向的特别关注。春、夏、秋、冬风带来的自然信息是:东风浩荡,万木复苏;南风阵阵,暑热如火;西风如刀,天气肃杀;朔风凌冽,如入冰水。木、火、金、水由此而生。至于土,是所谓“开化”民族的居住之处,位于中;殷契称自己“中商”,后世“中土”、“中原”乃至“中国”这些说法都表明,中国大地上当时的强势文化拥有者自认为置身于天下的中央。至此,木、火、金、水、土,就由东、南、西、北、中而产生了。

如果说,《周易》的阴阳观念代表了朴素的辩证法,那么五行学说代表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二、五行之间的关系

王安石解释“五行”这一提法说:“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在众多解释中间,王安石的说法倒是和今天“五大行星”的“行”义相吻合,有“运行”之义。

运行方式有“相生”与“相胜”两种。

五行相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说:“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胜,或者叫“相克”。《吕氏春秋·应同》记载说: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和,数备将徙于土。

《史记·封禅书》也有与此相仿的言论。这是战国时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论调。他用五行相胜套用到朝代更替上面,蒙上一层宿命论的神秘色彩。这派学者把五行的“行”解为“德行”,作这个意思的“行”字旧读第四声。这里的“德行”是事物属性的意思。

五行的相生和相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直观。

先看相生:“木生火”指钻木生火,“火生土”指燃烧后留下灰烬,“土生金”指矿石矿土能提炼出金属,“金生水”指金属在温差下会有水气凝结,“水生木”指雨露滋润树木壮。

再看相胜:“土胜水”指水来土掩,“水胜火”指水能灭火,“火胜金”指火能铄金,“金胜木”指金属斧斤能砍树木,“木胜土”指树木能破土而出。

三、五行的推广

上面两段古书的引文已经将五行跟五方、五味、五色一一对应起来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跟八卦对应物的扩大一样,五行又一次组织了一张天人合一的联系网:

风向,要么来自四面,要么来自八方;跟五个方向对应的季节只有四个,为了凑合出个“五季”,古人特别造出一个“长夏”。可见经营的苦心。

四、一种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

1.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五行的广泛对应,不仅将天人合于一体,而且将时空合于一体。时空合一的另外一套符号是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天干的实质是十进位计数法,而地支实质是反映圆一周的角度,古人既用来表示方位,又用来表示时间;在时空相连这一点上和五行的时空观是一致的。

2.五行和行事相联系

比如说,五行对应五声音阶。朝廷行大事奏礼乐,一定得按季节采用对应的音阶定调门;如果乱用,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欧阳修《秋声赋》写到秋天奏乐用商调,“商者,伤也。”商调听起来使人伤心。自然界真是如此:秋天草木凋零,令人易生悲愁。其实,中国人容易触景生情,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天即自然之景,情即人的内心情绪,二者也联系在一起。

再比如,中国人有冬令进补的做法。为什么冬天适合服用补品呢?《黄帝内经》说:“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保养身体就像四季农作一样。

3.按联系进行分类

由“五行”带领的五类事物,只是因为它们有某些联系,就归之为某一类。如“五行”的土,因为庄稼种在土上,谷物的淀粉入口会化作糖分,所以对应“甘”;谷物含水分,故对应“湿”;入口以后进入“胃”,而古人将“脾”和“胃”看作一类脏器。又古人以“中”看作最重要,所以把“信”和“思”与之对应。

西方的古希腊虽然也曾有过水、土、火、空气“四元素”(thefourelements)的学说,但他们没有把世上万物归于四类的企图。

4.认知经验的五行图式

古人将认识自然所得的经验和解释用五行论加以形象的组织。比如,解释冶炼浇铸金属物为什么用泥土做模型的问题,《天工开物》说:“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套用五行相生的说法。当然,今天读来未免皮相之感。但今天尚沿用五行说串成系统理论,并有实际成效的领域就是中医。请看清代的林佩琴在他的著作《类证治裁》中是如何解释肝病的病理的: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遏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为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溃疝,皆肝气横决也。且相火附末,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

五脏之一的肝,在五行中属“木”。树木蒸散水气,一经抑郁,湿热滞闷,易燃大火;若延烧至根部之土,就冒犯了位于五行中央的“土”。土于脏腑指脾胃。对于消化系统一员的肝脏与情绪、炎症、胃纳之间的关系,文章就这样作出形象化的解说。

总之,阴阳观念和五行学说在类比推理和相关思维方面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