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水平的公司治理要素、机制和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中国科技经济正处于由“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战略转型期。作为自主创新重要主体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是践行“创新强国”的领跑者、实践者和开拓者。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一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体现,而且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就是研发投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相比,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研发投资不足,从而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创性技术、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强国”的战略实施。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主要根源之一是研发投资面临严峻的代理问题。以“两权分离”为典型特征的现代公司,在多层委托代理框架下,由于研发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高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滞后性等特征,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环境下,拥有公司研发投资控制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代理人,通过对研发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在代理人自利的动机驱使下,存在牺牲公司利益和降低研发投资的机会主义行为。如何破解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代理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代理问题的有效路径是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虽然公司治理理论为解决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代理问题提供了思路,但是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治理实践中,从西方引进的公司治理理论,因为制度背景的差异,导致“水土不服”和治理机制失灵。在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包括公司董监高成员)为什么研发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为了减少研发投资,经理人为什么能够“俘获”董事会,使独立董事成为“花瓶”?在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控股股东为什么能够通过各种“隧道”去掏空企业,而不是增加研发投资去提升公司竞争力?……

基于上述思考,本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以“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水平的公司治理要素、机制和路径研究”为题,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此后,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充分讨论,在研究项目的架构安排、理论建构、模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筹划。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多篇CSSCI期刊论文,基于所获得的成果又申报获得了多项课题。本想于2015年年底申请结项,但对于形成的书稿尚不十分满意,通过对初稿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目前终于付梓。

回想从课题申请、获批、研究和付梓的这几年,感激之情油然而生。①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9万元资助,同时也感谢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不仅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费支持,而且激发了课题组科学研究的信心,在该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激发了研究灵感,拓宽了研究视域,为我后来申报的国家社科项目获准立项奠定了基础。②感谢我的工作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课题组成员。感谢学院领导在项目论证上的大力支持,在科研时间上的大力支持;感谢课题组成员为课题的论证、研究和结项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课题组成员主要来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教师,他们是张功富、马红岩、张桂玲、王晓敏、雷淑琴、许国艺、娄旭等。③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母亲,感谢我的妻子曹慧凌女士,感谢我的女儿刘博。在课题研究的艰辛过程中,是她们默默无闻地支持我。④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们。他们细致的工作和辛勤的劳动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并以尽可能少的错误呈现在读者面前。

虽然本书尽可能完整地列出了所有的参考文献,但一些文献可能被遗漏,书中观点和方法可能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书中不妥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刘振

2016年3月6日

写于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