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范:转型时期的文化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大要点看特色文化产业如何助力精准脱贫

2016年10月6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通过把脉新时期的贫困地区发展困境,为贫困地区脱贫指明了发展新思路——通过产业扶贫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特色文化产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双效统一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认清现状、精准定位、创新发展,是其助力精准脱贫的重点。

精准脱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认清困境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是新时期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手段。我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的相对集聚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文化资源支撑。然而资源并不意味着产业,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问题重重。

 

文化资源转化能力较差

精准脱贫,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特色文化产业是其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然而目前多数贫困地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待深入,缺乏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例如,青海和西藏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特色、以传统民族工艺、民族歌舞等为主体的民族文化集聚区;内蒙古、新疆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集聚区。这些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较高,但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水平较低、转化能力较差,没有盘活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微评

★ 区域竞争的加剧,使文化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区域发展中要着重考虑文化因素,强调要将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纳入区域发展的研究之中。

★ 古往今来,人才问题至关重要。“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贫困地区要想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就需要对人才资源进行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就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 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各类文化单位从业人员共有229.44万人,其中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56.47万人。在文化产业人员数量渐趋庞大的背后,却存在人才资源要素分布失衡的状况。长期以来,人才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性较大,优秀的人才资源多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了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资金扶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达1.66亿元。然而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应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全部,市场化才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的资金支持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这与本应是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常态相背离,限制了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步速。

政策频出,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精准脱贫要把握重点

近年来,鼓励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频出,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到2014年《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再到如今《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发布,为贫困地区转换发展思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在此过程中,把握重点是关键。

 

统分结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产业扶贫,特色化发展是突破点。《意见》注重对产业发展宏观思想的指引,只规定了基本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为各地区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产业环境。此外,《意见》还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发展的科学性。具体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层面,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要创新发展思路、打破条框束缚;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要把握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正确处理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不损坏当地的文化资源;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要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要统筹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是前提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定位是前提。《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产业,就是要在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因此,贫困地区在确定产业布局前,要充分权衡本地区的文化禀赋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

 

创新机制,健全保障体系是关键

发展特色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特色文化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兼具一定的社会效益。《意见》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这恰恰反映了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要建立在企业、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基础上,顺应双效统一的时代需求。此外,利益联结机制若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须有保障体系作为支撑。《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微评

★ 在中国,宣称“独具特色文化”的大部分地方性旅游景点往往只是徒有其名,很多地方不过是照搬别人的模式,真正纯属自己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少之又少,给游客“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后造成景区“盈利周期”迅速缩短,这也是全国各省地方发展特色文化普遍的“通病”。

★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增收。强化和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大有可为,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精准脱贫如何发力

明确自身定位,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贫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促进贫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快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云南省在2014年以“金木土石布”5个门类的发展布局率先制定实施了特色文化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在生态中创意,助推了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并惠及民生,成为云南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交流合作机制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人才资源的培育是重中之重。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逐步吸引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此外,还要积极探索与知名培训机构、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共同培养机制,通过资金补助、师资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持各地开展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积极将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微评

★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国有重点文化企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打造文艺精品、加强人才培养,并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等措施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活力

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资金投入,要转换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引导产业发展主体树立主动发展的理念。此外,要利用文化部门与相关金融机构部行合作机制、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特色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与服务。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职能,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