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能源“金三角”地区发展战略
3.1 战略思路与目标
3.1.1 战略定位
能源“金三角”地区,是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能源资源总量丰富,化石能源品种齐全,区域能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近,区域发展模式相近,统筹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将能源“金三角”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既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也是能源“金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美丽“金三角”内在需求。
能源“金三角”地区的战略定位如下。
(1)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核心基地
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发挥能源“金三角”在国家能源革命中供应清洁高效能源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重点保障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煤炭、半焦和电力供应,增加煤制清洁液体和气体燃料供应量,保障我国油气供应安全。近中期,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缺口日益扩大的形势下,稳步扩大煤炭和电力的外供,大力发展油气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煤制甲烷、煤液化和煤化工替代石油、天然气,满足国家能源供应。中远期,在能源需求逐步放缓、能源供应基本有保障的形势下,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份额,为稳定国内能源价格和促进能源供应方式变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国际领先煤炭绿色开发转化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煤炭产业处于先进水平的良好基础,以绿色开发、清洁高效转化、生态环境友好、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领世界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引领煤电、液体燃料、化工品等煤炭绿色转化技术发展趋势,建成国际领先煤发电、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等现代先进煤转化产业集群,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资源型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发展体制、发展机制,发挥区域能源资源综合优势,通过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大型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带动相关能源服务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教育、科技、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整体产业发展向生态环境友好方向转型,实现能源“金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1.2 战略思路
充分发挥能源“金三角”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以加快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变革,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有序转化、优化输配、多能协同、生态低碳”的战略思路,加快实施能源“金三角”地区综合改革试验,稳步推进能源科学开发和清洁高效转化,大力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国家绿色发展能力。
(1)统筹规划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和差异化,突破宁东、鄂尔多斯、榆林三地的行政区限,整合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统筹能源开发、转化利用、能流输运,推进资源环境一体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市场平台一体化、配套支撑一体化,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煤炭开发与转化产业集群,把合作发展的功夫放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2)科学开发
结合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资源特点,推进以煤炭安全开发、绿色开发和高效开发为目标的科学开发模式,提高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安全、高效、绿色、经济、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生产体系,以煤炭科学产能和科学开采来支撑区域能源开发。
(3)有序转化
发挥能源“金三角”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结合水资源、环境、生态等的承载能力,兼顾技术、人力、资金等支撑条件和产品市场需求,示范引领、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转化,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控制建设节奏和产品规模,提高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优化输配
以能源生产和转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优化和推动能源外输通道建设,推进能源外输由以煤为主向输煤、电、油、气、化并举方式变革。以提高煤炭洁配度为目标,推动煤炭全面洗选,逐步建立供需结合的煤炭配送体系,推进外输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满足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
(5)多能协同
充分发挥能源“金三角”地区多种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多能互补和碳氢互补联产系统的创新及示范,加快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以产业示范带动产业升级,努力将能源“金三角”地区建成为世界领先、多能互补的能源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
(6)生态低碳
践行节约低碳的理念,加强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和利用,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目标,重点突破水资源约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碳排放控制,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3.1.3 战略目标
根据对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见表3-1。
表3-1 能源“金三角”发展能源产业战略目标
到202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以科学开发为目标煤炭生产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形成,煤炭开发中科学产能成为新建煤矿的门槛并得到全面推广,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基本稳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初具规模,燃煤发电基地和煤电东送通道建设有序开展,以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为目标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煤分质转化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区内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基本改善,以煤为基础的能源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基本建成。区内煤炭开采量控制12亿吨/年以内,煤炭科学产能占比达到90%,原油产能1300万吨/年,常规天然气(标准状态)550亿立方米/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8GW,区域内转化用煤3.4亿吨/年,比重占到区域总产煤量的28%。
到203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以科学开发为目标煤炭生产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全面建成,科学产能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得到全面落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基本稳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基地基本形成,燃煤发电基地和煤电东送通道全面建成,以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为目标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煤分质转化等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区内煤炭开采量控制14亿吨以内,煤炭科学产能占比达到95%,原油产量1300万吨/年,常规天然气(标准状态)产量800亿立方米/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0GW,区域内转化用煤5.0亿吨/年,比重占到区域总产煤量的36%。
3.2 统筹规划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布局
根据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资源分布及禀赋特征,科学规划和重点打造宁鄂榆鄂和准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桌子山煤田和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吴堡矿区和府谷矿区)以焦煤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稀缺资源,应实施保护性措施,限制开发。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应一体化统筹基地内资源开采、能源资源转化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流输送通道建设,因地制宜确定基地产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核心基地、国际领先煤炭绿色开发转化示范基地和资源型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3.2.1 科学规划“金三角”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布局
能源“金三角”地区资源赋存条件很好,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非常集中,大型整装煤田内煤类、煤质相同、埋存深度相近、开采和利用条件相似,应集中化、基地化开发利用。依据区域内大型整装煤田赋存情况和其他资源的分布情况,应重点规划建设宁鄂、榆鄂和准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形成能源“金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如图3-1。
宁鄂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宁鄂基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宁东地区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低变质程度烟煤储量大,西临黄河,水资源较为丰富。宁东和上海庙属同一地质构造煤田,煤类、煤质相同,主要包括鸳鸯湖、灵武、横城和上海庙等矿区。
榆鄂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榆鄂基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的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和榆林市,煤炭、天然气、石油和盐等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基地所处煤田是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且煤田煤质优良、煤炭埋藏深度浅、开采条件良好,主要包括东胜、神府、榆神和榆横等矿区。能源“金三角”地区的大部分石油、天然气和盐等资源均分布在这个基地内,这也为基地内综合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准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准达基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边缘地带,包括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长焰煤储量大,东、北临黄河,供水条件良好。基地内准格尔煤田主要是低变质程度长焰煤,煤灰含量高,灰中铝含量达40%~51%,主要包括准格尔煤田。
图3-1 能源“金三角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战略规划示意图
三大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表3-2所示。
表3-2 三大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情况与特点
3.2.2 因地制宜统筹基地产业发展方向
宁鄂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主要包括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16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的“宁东”基地。基地产业发展方向以就地转化为主,应重点发展现代新型煤化工产业和建成我国西电东送重要电源工程基地。
榆鄂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涉及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神东”基地和“陕北”基地,以及国家16个大型煤电基地中的“鄂尔多斯”基地和“陕北”基地,是我国的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基地。基地产业发展方向应以输煤为主,要加强铁路公路等外输通道建设和水源工程建设;适度、有序发展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鼓励发展碳氢互补、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资源利用产业。准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属于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神东”基地,包含国家16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的“准格尔”基地。基地产业发展方向以就地转化为主,以西电东送基地建设为重点,适当控制煤化工发展,重点发展劣质煤发电、煤制甲烷、煤间接液化制油、煤制乙二醇产业和煤灰制高纯铝产业。
3.3 大力推进能源资源科学开发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和传统式粗放的开发方式是影响区域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应统筹能源资源禀赋、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条件、能源供需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全面推行科学开发、绿色开发、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范和约束煤炭生产与供应,严格控制煤炭开发总量;科学合理确定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的开发总量。
3.3.1 全面推行科学产能理念,严格控制煤炭开发总量
根据能源“金三角”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特点,用科学开发的理念,以科学产能作为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的核心,以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为重点,率先全面推进以科学产能为目标的煤炭绿色开发模式,提高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科学产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按照“符合标准准予开采,新建矿井达标建设,不达标准升级改造,不可改造强制退出”的思路,引导煤矿向安全、绿色、高效方向发展。保持现有2/3达到科学产能标准的矿井,新增产能严格按科学产能标准开工建设;改造或逐步淘汰1/3未达标矿井。
“以水定产”、“以环境承载力定产”,科学控制煤炭开发总量。科学规划能源“金三角”地区三大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建设速度,到2020年,区域煤炭开发总量控制在12亿吨/年以内,其中科学产能占比达到90%以上;综合考虑节水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进步、外部水资源调入和未来全国煤炭市场供需与开发战略布局,2020年后“金三角”地区煤炭产量还将适度增加,2030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14亿吨/年以内,其中科学产能占比达到95%以上。
3.3.2 重点推进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煤炭科学开发
宁鄂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开采条件相对较差,要以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为重点,增加安全投入,强化安全开发措施,避免出现透水、自燃等安全事故;强化保水开采,提高矿井水利用率;提高生产机械化开采程度。
榆鄂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煤田资源赋存条件和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好,要以推进煤炭绿色、高效开发为重点,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严格控制整装资源条块分割,关停并转小型煤矿;推进大型现代化矿井集群建设,提高煤炭综合开采效率;逐步提高充填开采比例,强化采空区治理和地表塌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准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煤田煤层厚、埋藏浅,开采条件相对较好,要以推进煤炭绿色、高效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具备露天开采条件的,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强化土地复垦。
到2020年,宁鄂基地控制在1.7亿吨/年左右,榆鄂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7亿吨/年左右,准达基地控制在3亿吨/年左右,三大基地基本实现科学产能;到2030年,宁鄂基地控制在2.1亿吨/年左右,榆鄂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8.4亿吨/年左右,准达基地控制在3.3亿吨/年左右。
3.3.3 合理开发其他能源资源
结合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技术发展程度,科学布局油气资源开发,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区域石油产量达到1300万吨/年,天然气产量达到600亿立方米/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8GW;到2030年,石油产量稳定在1300万吨/年,天然气产达到量800亿立方米/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30GW。
3.4 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
按照“煤质优先,示范先导,适度规模,清洁高效,联产循环”的原则,积极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示范,科学、合理规划煤电产业布局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控制产品规模,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产业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到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控制在46GW左右,新型煤化工产能控制在4500万吨/年左右。2030年,煤电装机容量控制在65GW以内,新型煤化工产能控制在7500万吨/年以内。
3.4.1 积极开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示范
重点围绕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煤基多联产等领域,通过地区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区外的相关单位协同创新,积极开展关键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示范,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产业化提供支撑。
在燃煤发电领域,重点发展矸石和劣质煤循环流化床先进发电技术、粉煤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力争到2020年前完成高参数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和先进超超临界煤粉炉发电技术工程示范;在准达基地重点开展粉煤灰提铝、镓技术工程示范,并具备产业化条件。
在现代煤化工领域,目前已成功建设煤制烯烃、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甲烷、煤分质转化等技术的产业示范工程,并具备产业化条件。到2020年前,进一步做好现有示范工程的优化集成,加强生态治理、环境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的开发与示范,开展煤气化多联产、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煤基甲醇下游化工等示范工程,并具备产业化条件。到2030年前完成煤炭转化产业链多联产创新示范工程。
3.4.2 重点发展先进发电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和示范园区
根据能源“金三角”地区不同基地的煤种、煤质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煤炭清洁转化技术路线。
(1)宁鄂基地
2020年前,重点完成煤间接液化制油大规模工业化装置建设,实现煤制烯烃规模化生产,完成宁东至浙江、宁东和上海庙至山东输电工程的电源工程建设。到2030年,全面完成燃煤发电、煤间接液化制油、煤制烯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完成宁东经榆林至京津冀鲁煤制甲烷输气工程部分配套气源工程建设。
(2)榆鄂基地
2020年前,重点建设能源转化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园区,包括煤直接液化产业示范园区、煤间接液化产业示范园区、煤化工盐化工联产示范园区、煤分级转化多联产示范园区;配合西电东送工程完成神木至河北输电工程的电源工程建设,蒙西经准格尔至河北输电工程部分配套的电源工程建设。到2030年,实现煤直接液化制油、煤间接液化制油、煤制烯烃、煤炭分质转化多联产等现代煤化工大规模生产,完成宁东经榆林至京津冀鲁煤制甲烷输气工程部分配套气源工程建设,完成榆林至华东、蒙西到长沙输电工程配套电源工程建设。准达基地:2020年前,完成煤间接液化制油大规模工业化装置建设,煤制烯烃、煤制甲烷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完成蒙西经准格尔至河北输电工程部分配套的电源工程建设。到2030年,完成准格尔至河北山东输电工程配套燃煤发电电源工程建设,完成准格尔至京津冀煤制甲烷配套输气工程的气源工程建设,煤制烯烃、煤间接液化制油、煤制乙二醇产业化园区全面建成,粉煤灰制高纯铝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全面建成。
3.5 优化能源外输通道和煤炭配送体系建设
以服务全国、保障国内能源安全和保障东部发达地区能源供应为目标,优化能源外输通道建设,提高铁路运输占比,提高优质煤外输比重,其它能源产品除部分油化产品依靠铁路、公路运输外,应加快实施清洁燃料、电力输送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供应质量,逐步建立供需结合、对口消费的煤炭配送体系,提高煤炭洁配度水平,推进煤炭的分质、分级利用。
3.5.1 重点加强输煤、输电、输气通道建设
坚持“输煤、输电、输气”并举的战略思路,结合能源资源开发和转化利用基地建设,统筹区域煤炭、电力、天然气、油品、化学品调运布局,优化输煤通道建设、加快输电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输油输气通道工程建设。
图3-2示出了能源“金三角”地区煤炭、电力、天然气输送通道战略规划图。
图3-2 能源“金三角”地区煤炭、电力、天然气输送通道战略规划图
优化输煤通道建设。煤炭外输要坚持“低质煤本地转化、优质煤外输”、“提质后外输、对口供应”的原则,保障东部能源消费中心对煤炭的需求。2020年以前完成能源“金三角”地区煤炭向东部沿海第二外输铁路通道建设,区域煤炭调出能力8.6亿吨/年,到2030年煤炭调出能力达9亿吨/年。
加快输电通道建设。结合火电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区域电力外送输电能力。2017年前建成上海庙至山东、蒙西至天津南输电通道,2020年前建成宁东至浙江、神木至河北、蒙西至长沙、蒙西至武汉、蒙西至江苏输电通道,区域电力外送能力达到37GW;2030年前完成蒙西至长沙、准格尔至河北山东、榆林至华东输电工程建设,区域电力外送能力达到50GW。
稳步推进煤制甲烷输送通道建设。该地区目前已有陕京三线输气工程,苏格里至北京四线输气工程正在建设,总输气能力达500亿立方米/年。结合煤制甲烷气源工程建设,在2020年以前规划建设煤制甲烷一线工程,输送煤制甲烷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年;2030年建成向京津冀鲁输送煤制甲烷二线工程,输送煤制甲烷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年。
适时建设煤基液体燃料输送通道。2011年区域已建和在建煤制油(含焦油加氢)生产能力达700万吨/年,已建煤制甲醇生产能力650万吨/年,随着区域煤制油和煤制甲醇基地建设,煤制油和煤制甲醇的产能产量会大幅提高。重点研究输油、输甲醇等液体燃料输送通道建设,并尽快规划论证实施能源“金三角”地区向京津清洁油品输送通道和甲醇输送通道建设的可行性。
3.5.2 全面提升煤炭供应质量
规范煤炭生产、输配、转化和利用过程中的商品煤质量指标,制定煤炭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煤炭对口消费,提升煤炭供应质量,最大限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推进煤炭全面洗选和对口消费,加强以煤炭洗选为主的煤炭加工能力的建设,推进原料煤、动力煤供应向精细化、规范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原料煤、动力煤的入选率和分选效率,提高煤炭洁配度水平。2020年,原料煤入选率达到90%,煤化工原料用煤洁配度达到80%;动力煤入选率达到80%,电力用煤洁配度达到50%,原料煤和动力配煤基本实现精细化定向配煤。2030年,原料煤入选率达到95%,煤化工原料用煤洁配度达到85%;动力煤入选率达到90%,电力用煤洁配度达到70%,实现原料煤和动力配煤精细化对口配煤。
3.6 强化多能协同和资源循环利用
发展多能互补联产系统和资源循环利用,以核心技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系统集成示范带动园区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集成示范带动基地发展,解决瓶颈制约,推动产业基地升级,力争在10~20年内使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综合转化利用成为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样板。
图3-3示出了能源“金三角”地区多能协同和循环利用示意图。
图3-3 多能协同与循环利用示意图
3.6.1 加快推进多能互补和碳氢互补联产系统创新
充分发挥煤、气、油、盐等多种资源优势,科技创新引领,开展多种能源互补和碳氢互补联产集成系统研发与产业示范,通过化学元素互补综合利用、原料资源优化配置、工艺路线优化组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污染物排放。2020年前,重点在榆鄂基地推进大型煤-油共炼、煤-油结合制烯烃、气-盐-煤结合制PVC、煤-盐氯碱化工、煤-太阳能集成电站、风-光-煤-气互补发电等技术示范工程,并在2030年前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完成煤-油-气-盐综合利用联产示范工程。
3.6.2 推进能源化工示范园区资源循环利用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榆鄂、宁鄂和准达三大基地能源清洁高效转化产业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示范园区形成能源化工产业分工合理明晰、资源能源高效使用、上中下游相互支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其他类似区域开发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及不同产业链间的有效耦合,加强产业链中物质的循环利用,对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项目投资、减排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降低生产成本。
3.7 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低碳压力
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是该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解决水资源短缺方面,应采取水权置换、引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等 “开源节流”措施;在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方面,应通过推广应用高效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CCUS技术等,以技术发展带动产业建设,以产业建设带动环境保护,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发展。
3.7.1 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加强用水分配和水务管理,通过水权置换、引水工程建设等措施增加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可用水资源量。增加区内农业节水基础设施投资,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通过水权置换,将农业节省下来的水转换为工业用水。推动“金三角”地区与区外进行跨区域黄河水权交换。围绕黄河流域及其一级支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水沙置换”,核定并增配部分黄河水权。通过水权置换和水沙置换,力争到2020年增加能源产业可用水量1亿吨/年,2030年再增加1亿吨/年。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引水入黄工程建设,补充黄河水资源。针对榆鄂基地,尽早实施“大泉引黄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通过引水工程建设增加能源产业可用水量0.5亿吨/年,2030年再增加0.5亿吨/年。
大力推广保水开采、节水型先进发电和化工、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在能源化工园区或工矿企业建立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提高污水回用率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消耗量,推动污水近零排放。优化用水指标分配,倒逼能源化工园区、企业推进节水技术开发和应用。力争到202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吨煤开采平均耗水量降低到0.35t,能源开发利用产业总耗水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2030年,吨煤开采平均耗水量进一步降低至0.25t,总耗水量控制在12亿吨以内。
3.7.2 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
研发、推广和应用污染物减排技术,努力实现超低排放。优先采用新一代低NOx燃烧等源头污染物控制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不断降低SO2、NOx、细颗粒物(PM2.5)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量。研究推广基于安全、经济、节能、节水、减少占地、系统简单和副产品可资源化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以技术开发和创新为支撑,严格提高技术规格和准入要求,控制区域内废气、废液和废固排放。力争到202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SO2排放量控制在52万吨/年以下,NOx排放量控制在57万吨/年以下;到2030年,SO2排放量控制在45万吨/年以下,NOx排放量控制在50万吨/年以下。
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增强区域环境生态承载力。通过大型工业园区、基地建设,带动当地生态恢复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安置,并结合沙漠绿化、退牧还草,重视区域绿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绿化。通过市场和经济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地表修复、草原复兴、塌陷区治理、地下水库、保水开采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7.3 推动碳减排技术研发和储备
未来温室气体减排和碳税的征收必然会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金三角”地区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应该提前培育和加快发展CCUS等碳减排技术,尽早开展工程示范,做好碳减排技术储备。CCUS技术发展和应用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增量、高额的捕集利用成本和长期的封存安全性。能源“金三角”地区应该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重点开发创新型的低能耗捕集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通过改善核心技术和规模化降低能耗水平,因地制宜开展CO2驱油和驱非常规天然气关键技术攻关和工业规模试验,并在CO2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开展研发和示范,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煤炭低碳开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