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语言表征、心理表征和现实表征
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刘宇红、王志霞2005: 147)这里分别对这三个概念加以简单描述。现实表征中的“现实”指的是人化了的现实世界。请看下例: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古诗中的“月亮”不是原始或更久远时空中的月亮,而是作者所处年代的孩提时代的月亮。人类活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而对现实的表征总带有一定的“自我性”特征。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地表现在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三维空间的表征上,如在现实世界的空间表征上,人们总以自我存在的位置为参照点,进而赋予被表征的实体以远近的概念。同理,在对时间的表征上,人们也是以自己说话的那一瞬间为参照点,把在这之前的时刻定义为过去,把在这之后的时刻定义为未来。这样一来,人们就以自身为基点自由地对客观现实进行表征。
心理表征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自为的客观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主观反映,因而心理表征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味。有一次笔者在跟儿子讲故事的时候,儿子就问道:“妈妈,青蛙的家在哪里?”儿子对“青蛙的家”的表征就是以现实中的自己的家为参照的。如果在孩子的现实世界中,他自己没有对家的概念或心理表征,就别提对“青蛙的家”的表征。关于心理表征,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都有介绍,如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框架等这些概念就是对心理表征的描述。跟现实表征相比,心理表征更抽象,因为心理表征含有更多的关于现实世界的默认信息。如上文的“白玉盘”和“瑶台镜”就包含更多的关于月亮的默认信息。心理表征是认知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在线加工,故具有动态性、多维性的特征。请看下例: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同是对客体——愁绪的表征,认知主体由于关注了客体的不同侧面,因而也就形成了关于愁绪的不同的表征,如愁绪像“烟草”那么多、像“风絮”那么密、像“黄时雨”那样连绵不断等。这就体现了心理表征的动态性和多维性特征。正是这种多维的表征属性使得关于某一现实的心理表征更加丰盈。
再来看语言表征,它是心理表征的语言“外衣”,是心理表征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现实化的一个载体。语言表征离不开词、词组、句子等语言构件,并受到某一具体的或特定的语法、语义、语用、百科性的文化常规等规则的制约。
由此可见,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三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现实表征是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的基础,而后两者是对前者的继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