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珠三角:欲望之地

本研究基于我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进行的田野调查,其中2005~2008年是集中的田野调查时间,2008年以后又陆陆续续走访了一些城中村,收集了一些图片资料。这几个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域,也是改革开放起步之地,它们特殊的发展道路、经济地位与人员构成使之成为孕育欲望之地。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个寂寂无闻的小渔村,人口刚超过3万。而在1980年它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短短的28年时间里它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过1万美元。深圳毗邻香港,以发达的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进出口与物流业著称,充满了活力与发展的潜力。它的城市特色里,最显著的一点恐怕要数“移民城市”这顶桂冠,它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全国各地移民与劳工的巨大贡献与默默耕耘。截至2013年,深圳1062.89万常住人口中,有752.42万为非户籍人口,超过70%。详见《深圳市统计年鉴2014》“表3-1户数、人口、出生、死亡及自然增长”,载于http://www.sztj.gov.cn/nj2014/indexce.htm。他们从别的省份往沿海地区的流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历史。在吸引外来劳工为城市建设发光发热这点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与深圳争锋——他们使一个小村庄在30年间取得了从零到全国GDP排名第四的伟绩,只在沪、京、广之后。参见《南方日报》2015年2月10日的报道《广州GDP全国第三》(记者曾妮),转载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210/c87228-26536254.html。

深圳西北面的邻居,是连接其与广州之间的东莞。东莞与深圳非常相似的一点在于,在其8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本地户籍人口只有191万,非户籍人口,也就是现在常叫的“新莞人”占到77%。详见东莞市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联合于2015年4月17日发布的《201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于东莞市统计调查信息网,http://tjj.dg.gov.cn/website/web2/art_view.jsp?articleId=8746。在世界范围内,东莞都称得上是电子、通信科技、玩具、成衣、鞋履等行业的第一生产基地。其中,服装制造业是东莞最著名的产业之一,吸引了许多女性劳动力。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也见到过很多服装企业贴在大门上的招聘广告,女工的月工资约为1000元人民币,当然,收入高低也与女工的熟练程度有关。

东莞另一个为人熟知之处在于它的休闲娱乐行业和酒店业,其曾以辐射珠三角的态势吸引了港澳台及全国各地客户。东莞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居同等级城市之首,换言之,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排在京沪之后,名列第三。它的娱乐休闲服务行业门类齐全,经济实惠,服务质量高,规模逐渐扩大,很多地方发展出多元结合的一条龙式服务。

东莞再往西北,则是广东省省会广州,它是珠三角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2010年广州GDP逾万亿,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到2015年已愈1.5万亿详见《广东统计年鉴2014》“表2-14各市地区生产总值”,载于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dstats.gov.cn/tjnj/2014/directory/content.html?02-14。,在2006年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成为“内地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详见新华网2007年1月4日文《广州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内地城市中首过发达线》,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1/04/content 5565155.htm及其他相关报道。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口岸,在2000多年的对外贸易历史中,它曾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向西方世界输送茶叶、丝绸、象牙和瓷器,也有明清之际十三行的辉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种源自古代的商业开放与自由之风延续至今,现在广州的进出口贸易依然争霸鳌头,也自然成为外来人口流入的热门选择。

这三座城市,与邻近的香港一起形成了珠三角中心的“一小时生活圈”,不到两百公里的高速铁路贯穿四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珠三角与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地理位置上的相邻,文化、人员往来方面的传统,政策上的各种优惠,都令其在经济发展上充满机遇。

改革开放为珠三角带来发达的经济,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种“语言交换”在珠三角与内地之间悄然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语对普通话的影响日渐增大,这种影响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如同一股力量反作用于自80年代开始的从内陆到广东沿海的人口流动大潮。对中国近代语言变迁所做的研究显示,日常普通话中受粤语影响的表达和词语超过600个,皆源于近代香港和广东的方言(陈泽中,2004;温朝霞,2008)。这些词语普遍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甚至一度被认为充满了资本主义特质,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确是新鲜事物。其中有些词语是全新的,有些在某些时期用而弃之后又随改革开放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它们都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最典型的如上文提到的,“同志”这个最日常不过的称呼变成了“先生”或“小姐”。在全国上下一片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和质疑声中,广东珠三角地区已经率先引入了“证券”与“股票”,发展起“房地产”,兴建“楼盘”,卖“楼花”,率先走上了体制改革与政治改革之路。这里的人们从铺天盖地的银行宣传和媒体广告中率先知道了什么叫“按揭”、“投资”和“收购”。“专卖店”、“健身”和“超市”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标志着新式消费的开始。“跑马”、“休闲”、“夜总会”、“卡拉OK”等各种词语也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表达中,连“包二奶”、“小蜜”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各种娱乐休闲杂志在市场上流行起来,从港台明星到衣着时尚,从星座运程到化妆技巧,包罗万象,满足各年龄层读者的各类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的几家电视台在珠三角地区有限落地,港产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国外原版影视剧旋即风靡全境,在捧着《广东电视周报》追看各种晚会等娱乐节目的同时,这里的人们又多了很多粤语和英语节目的选择,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有些学者指出,粤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上的推动与浸润。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开放心态和主动改革的勇气,使之能成为全国之先(汤志祥,2000;陈泽中,2004;温朝霞,2008)。

语言上的演变标识着珠三角地区消费经济的形成及这股力量由东/南向西/北的推进(Enright and Scott,2004:20)。香港导演陈可辛的《甜蜜蜜》生动而真实地捕捉了这种变化与发展的力量。电影的背景是80年代中期内地到香港的移民潮。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广东没有发展大工业,经济非常落后,加上毗邻港澳,经常出现逃港私渡现象,从罗湖游到对岸的人比比皆是,一旦成功便有机会成为香港居民。电影的女主角是从广州移民到香港的,男主角则是从无锡过去的。广州从地理位置上接近香港,语言和生活习惯上也非常相似,因此女主角有时候能成为“假香港人”混在香港人中赚内地同胞的钱。她说过,“我们喝维他奶,吃大快活,到百佳买东西,就和香港人一样!”这里提及的几个香港著名商标成为富足和发达的象征,是迥异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透过寥寥数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香港的生活方式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同时也看到了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在同时期所显现出来的对于自己快速经济发展的骄傲。我们从这些语言、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变化可以窥见人们表达自我的欲望。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欲望都被压抑,而现在他们终于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出发为现代化和都市化书写自己的定义。珠三角以外省份的人们也即将开始他们的南下大潮,以广东作为人生大转变的起点,以到广东为荣,以之为奋斗目标。

市场经济的出现带来了人们生活、价值和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正如罗丽莎在她的著作中提到的,“八十年代,人们的谈话中充满了各种‘意识形态’”,她感受到“一股独特的‘政治文化’”(Lisa Rofel, 2007: 3),而“十年之后中国的年轻人话语中则充满了‘心情’和‘感受’这样的词语”(2007: 4)。珠三角是这种风潮的初始之地,浪潮一波接一波地在30年间朝北翻滚。珠三角也成为内陆许多省份人们的逐梦之地,尤其是身处山村腹地,常年经受贫困与自然灾害侵袭的人们,这里成为他们梦想中新生活的开始。这种贫困落后与现代之间的裂缝,经过大众媒体的渲染而被逐渐放大,农村人口似乎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隔绝、被抛离,如果他们再不到城市去,就会离现代的中心越来越远(Gaetano,2004; Yan,200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