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过去30年,中国的增长神话令世人瞩目。今日,金融危机阴魂不散,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议论犹存。十八大是带来了新希望,还是延续了旧怀疑?在全球的纷纷议论中,本文喊出了澳大利亚的声音。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诸多隐患已逐一显现,国企过多、人口老化、内需无力等,必须尽快动手改革;若仍被既得利益群体束手束脚,恐怕夜长梦多。
重塑中国传奇
10年一次的领导人换届,已在中国落下帷幕。未来将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壮举,还是谨小慎微的保守路线?此时众说纷纭。
中国的沉疴痼疾已不容忽视,底层社会蠢蠢欲动,官方民间互不信任。在此背景下,保守派倡议回到“毛时代”,用“大锅饭”消除分配问题,用“大政府”做好社会保障;而改革派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正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才造成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种种扭曲,如果再扩大政府权力,无异于火上浇油。
尽管两派存在颇多分歧,但他们对以下事实并无异议:中国经济正在减速,社会问题正在酝酿,未来10年里,新的领导层重任在肩,着实不易。
沉疴痼疾
过去10年里,两位数的经济增速掩盖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现在,增速放缓,水落石出,那些潜伏多年的沉疴痼疾再无藏身之处,残酷的真相大白于世。汇丰中国PMI已经连续12个月低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持续收缩。如果中国经济不想撞上冰山,就应搁置两派纷争,船上水手团结起来,一起转舵。再不行动,只怕必死无疑。
沉疴痼疾何在?
首先,国有企业在中国占比极大。这些经济怪兽体型庞大,效率低下,却得到政府额外资助,有便捷的融资渠道,有特许的垄断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则、资本累积的过程,都被它们扰乱。在经济世界中,它们耗氧量太大,其他企业几欲窒息。
其次,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出口与投资,内需贡献极小。过去10年里,GDP平均增速是10.5%,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工资涨势微弱,消费占GDP的比例从45%收缩到35%。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均工资的提高、外部需求的减弱,由出口转向内需才能保证持续发展。
再次,中国未富先老。2015~2030年,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估算,中国将减少690万劳动力,劳动人口占比从72%减少到61%,整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与社保体系都面临严峻挑战。
正如即将卸任的总理温家宝所总结的,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不治恐深
纵然疾在腠理,不治恐深,中国却迟迟不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政治派系的纷争,领导层难以达成共识,既得利益群体拦路在前,改革举步维艰。以下药方恐怕人人皆知,何时煎药却无人敢言了:
首先,要想恢复经济平衡,刺激内需刻不容缓。政府应降低消费税,鼓励产品市场竞争,用市场力量压低物价,同时注意保障住房,控制房价。
其次,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加深市场化程度,促进金融自由化,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让资源自动流向有潜力的部门,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庇护,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创新,提高产能,保障长期发展。
再次,重视社会改革与人力资本储备,特别保障医疗、教育与养老。这样便可减少社会紧张情绪,也能减少公民对未来的担心,从而降低储蓄,促进消费。
再塑传奇
耶鲁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曾说,中国的增长神话举世瞩目,它在30年里实现的脱贫人数,比西方世界100年还要多。展望未来,希望中国克服惰性,痛下决心,克服挑战,再塑传奇。
本文原题名为“Revitalising the China story”。本文的作者为CIS的实习生。本文于2012年11月27日发表于该智库的专家评论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