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一):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010年版的特征

1978年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李亦园等四位教授编写了《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出版以来一直常销不坠,近年来大陆也有翻版。由于出版已超过30年,这期间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变化很大,有许多完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实有必要出版新版本。因此由本人领军主编,杨国枢教授压阵,毕恒达、刘长萱两位教授担任编辑。毕恒达教授处理质性研究部分,刘长萱教授处理量化研究部分。

如表1-4, 2010年版基本上是要把近三十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大体上,和1978年版在主题上仅有极少的重复,即使重复,内容也大不相同。全书只有两章主题相同,基本概念相近,即实验法和测量理论两章,但即使这两章也都全是新作。有两章主题是一样的,但内容则大不相同,即有关抽样和因素分析两章。原来的样本调查研究,侧重调查方法的引介,在新版中“抽样问卷调查”则侧重施行调查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市面上已有许多有关抽样调查的专门书籍,尤其是课本,本书这个专章就特别探讨其他有关调查研究方法的书不曾系统地探究的问题。另一章同名的是因素分析。在新版中,纳入了新的因素分析理论和技术,如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最后有三章,名相近而实相远。原来有一章“内容分析”,新书中有一章“内容分析和文本内容分析”,主题多出的文本内容分析是新的方法,在根本理念上和理论根据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内容分析。原版有一章社会计量法,是比较原始的社会网络调查和分析,而新版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新的、更为严谨而又被广泛使用的研究分析方法。在原版中的因径分析就直接被结构方程模型取代。

表1-4 本书1978年版与2012年版主题对照表

说明:括号内是册数,后面的数字是章数。

灰色底纹标示第一、二版相同或很类似主题的专章。

本版一共有35章,除了上述六章主题和第一版相近或有关以外,还有29章是全新的,而第一版28章中有22章在新版中完全被舍弃,主要显示了近三十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巨大的变迁。不过第一版也有几章是很经典的,也还是目前从事研究需要用到的。以下就两版之间相异之处,再做进一步说明。

首先,在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方面,第一版有两章,即“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的性质与类别”。在新版中有四章,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研究设计”“研究伦理”“研究文献评阅与研究”。在经历了研究方法量化、质性典范之争,又有许多不认同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后,本版不再将社会研究定位为“科学”,至少不是自然或数理那样的科学,于是导论只讲研究方法的演变,而不讲科学研究的概念。不过在实验方法一章就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做了一些讨论。这也只是限于认同于科学章节的内容。其次,本版有专章特别讲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更具体介绍如何设计社会科学研究。本版也特别强调研究伦理,这是第一版所没有的。本版不但有研究伦理一章,而且把这一章放在第二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研究者必须尊重人,就必须要有合理而严格的研究伦理规范。在以往,有关研究方法的专书或教科书多半不会辟专章讨论研究伦理,即使有,也是放在书的最后。

“研究文献评阅与研究”是从事研究的关键。西方科学能够持续发展就是因为它有累积性,不是研究者各说各话,在研究之前研究者必须很熟悉该研究主题的所有研究,检讨分析过去研究的优缺点,为对学术研究有新的贡献,形成自己未来研究的想法,再从事研究。台湾和大陆的学者最常犯的毛病是指称自己做的研究,外国没有,只有自己社会才有。其实社会科学发展这么久,哪个现象国外没有研究过?台湾或中国大陆的现象真的那么特殊到国外都不曾出现过吗?研究者必须将和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的论述做深入的了解和评论,形成自己研究的基础。不可以每次都做初探研究,好像前人从没做过类似研究,应该尽力找到相关研究文献。好的研究其文献评阅一定要做得很好,站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后续的研究。

1978年版有关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多,即实验法、测验法占了很大的篇幅。有关实验研究的相关内容较多,计有“实验研究法”“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观察研究”“实地实验研究”和“仪器记录法”等五章。在这一版,我们觉得对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大多不会从事实验研究,所以不需要那么多章。但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重要基础之一是实验法,特别是许多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在基本理念和设计上都是建基于实验法,例如量化研究常以统计方法来“控制”变项乃是源自实验的概念。于是本版仍然保留有实验研究法一章。同时,实验结果往往繁多而独立,彼此不相关联,需要有方法来加以综合乃至统合,也就是需进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在本版就新列入一章“整合分析法”。即使在心理学研究上,也不能完全采用实验法。有许多心理现象,特别是人类心理发展,如儿童身心发展,是不能用实验法去研究的,个体发展通常就需运用观察和测验的方法来进行。在本版中就纳入“个体发展的研究方法”专章。

心理和教育研究除了实验法之外,要以测验法来测量个体行为和心理,在1978年版有“测验的编制”“测验量表法”和“投射技术”。在本版,我们提出试题反应理论来取代。

抽样调查至今仍然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1978年版有六章与抽样调查直接有关,即样本调查研究、概率与取样、问卷设计、调查访问法、态度量表的建立、信度与效度,这些调查研究基本的方法虽然近三十年来多少有些改进,但变化并不很大,同时已有不少新的中文专著可供参考,在本版就不再重复。同时把重点转移到抽样调查方法重要问题的讨论、长期纵贯性调查和调查资料库的运用上。在抽样调查中,研究者经常碰到访问成功率偏低、访谈品质乃至抽样有偏误的情形,本书抽样调查研究法一章就侧重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再次,为掌握社会的变迁情势,社会科学研究者也愈来愈需要以多次的纵贯性调查甚至严谨的固定样本调查(panel study)来收集资料分析变迁。这也是因为有关这类调查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在近三十年有很大的进展的缘故。本书特别有一专章“固定样本追踪资料分析”来有系统地加以论析。最后,抽样调查研究都需要花庞大的经费和非常多的精力来进行,并不是单一研究者,甚至少数研究者合作可以完成的。台湾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有几个全台的社会或政治调查在持续进行。这些调查由于多由“国科会”或其他政府机构资助完成,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率先将调查资料提供公共使用,使得许多研究者不用花大经费和精力亲自收集资料,就有资料可做研究。中研院调查研究专题中心更汇集学界与政府各种调查建立资料库,提供学者使用。运用调查资料库进行研究已经是很重要的趋势,于是本版特列入专章来讨论调查资料库。

在1960、1970年代,心理和教育研究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收集资料,例如投射技术、语义分析法、Q技术,这些方法到现在已经很少有研究者使用,方法本身也多没有新的发展,在新版中就舍弃这三章。

至此,我们多在说明何以舍弃旧版多数篇章,以下就要来说明加了哪些篇章。2010年版最大的特色,尤其是和1978年很不同的在于增加了许多新的质性研究方法。这显然反映了台湾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受西方质性研究方法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影响。如果说旧版自然观察研究、事后回溯研究、文化比较研究三种方法代表着Denzin所指称的传统和现代主义的质性研究方法,那么新版所列九章质性研究方法就是1990年代以来发展出来的新的质性研究法了。这九章可分为两群,即质性研究和历史研究。质性研究法包括了质性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论述分析内容及文本内容分析、建制民族志、个案研究;历史研究法包括了历史研究法、叙事分析和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法三章。这些质性研究方法在基本精神上大多显示了非实证以及语言转向和叙事转向的特征。

最后,也正如Alastalo与Bryman指出的,量化研究在质性研究大力抨击下仍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主要在于调查学理和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的创新与精进。因此本版就纳入了几种重要的资料分析的篇章,主要包括多变量或多元统计分析法,如因素分析、多向度标示法、回归分析、类别依变项的回归模型、多层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乃至社会网络分析。实际上,社会网络分析不只是资料分析,同时也是资料收集和建构的方法。

参考方块 1-5

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提供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包容了社会普遍关心的内容,有关种族平等、强奸、贫困、无家可归、代际流动的统计,我选择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的答案提供了有关社会的有用信息,即使它们有时候并不一定为某种理论服务。〔Stanley Lieberson,转引自谢宇(2006: 38)〕

在本书原先规划篇章已进行撰稿乃至即将完成初稿之际,我们仍然为量化和质性研究水火不容的状况感到不安,觉得应该在本书中列入质量并用(mixed method)一章来做一点整合的努力。本书作者群一致推荐黄纪教授来写这一章,获黄教授首肯本书终于有了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