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一):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这套书原来是由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和李亦园四位教授编辑,于1978年1月出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为使用,印行了30刷以上,影响实在非常深远。近二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不断,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原书的主编杨国枢教授和出版这部书的东华书局,希望出版一个全新的第二版。于是在2008年邀约了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洪永泰参与规划出版事宜。

台湾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在1980年之后,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发展快速,到2000年大体发展成熟。在本书第一版出版时,正在1980年之前,当时台湾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几乎还在发展初期,如陈义彦(2010)指称:“……这一时期的调查研究方法,如抽样方法采非随机抽样方式,统计分析方法也只采次数分配、卡方检定,都仅是粗浅的分析,且也不尽正确,所以严格说起来,谈不上是高度科学化的研究。”于是本书第一版许多研究方法还是由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撰写,占了作者之六成左右。在发展成熟之后,台湾社会学者和政治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学有专精的很多,第二版就有六成的章节是由社会学和政治学者担纲写成。所以全书内容是以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为主,不过心理和教育学者撰写的也还是有17%,因此书名依旧延续第一版,包括社会和行为科学。

在规划出版本版新书初期,先经过编辑小组两个多月的商议,初步草拟了一份主题纲目,列出各章主题。最后汇整成一份问卷,邀请在各大学教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授近二十位评估,就初步提议纳入的主题逐项评分,在“最优先”“优先”和“非必要”三个选项中勾选,同时也推荐各章的撰稿者。结果有王业立、林继文、李明璁、苏国贤、关秉寅、吴嘉苓、蓝佩嘉、吴重礼、黄纪、杨国枢、毕恒达、刘长萱、翁俪祯、黄昱华、黄囇莉等15位教授回复。最后,以最优先给2分、优先给1分、非必要为0分来统计。调查结果,在研究方法方面,依序选出抽样问卷调查、民族志、扎根理论与个案延伸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叙事分析、实验法、焦点团体法、网络分析、个案研究、论述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与个体发展研究法等13个主题。在资料分析方面则依序选出测量理论、试题作答理论、因素分析、内容分析与文字计数方法、事件分析、类别资料分析、多层次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式、调查资料库之运用等10个主题。在论文写作和研究伦理方面选出研究文献评阅与研究、研究伦理两个主题。最后再经编辑小组商议,在研究方法方面追加个体发展研究法和建制民族志,在资料分析方面另外再加缺失值处理、长期追踪资料分析、多向度标示法、职业测量和质性研究分析计算机软件。最后,编辑群就全书主题衡量,决定增加综合分析、质量并用法两章。一方面强调针对既有研究从事深度的综合分析,以获致更完整而丰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提倡质量并用法,希望能消解一点量化与质性研究之间的严重争议。

1980年代,尤其是在1990年代以后,获得博士学位的社会科学学者人数激增,这些社会科学博士在从事研究时,就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在其博士教育养成过程中,大部分都研习了1980年代以来美欧学界发展出来的新方法,甚至博士论文研究就采用新的方法,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大多也就继续采用这些新方法。即使在台湾攻读博士学位,教授也多会教授各种新旧方法,其中就有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做研究的。大体而论,在量化研究方面,比较多更精致、更高阶的统计分析。这一发展趋势从本书新旧两版的差异中看得很清楚,1978年版的量化资料分析只有因素分析和因径分析两章,在新版里就有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式、复回归分析、类别资料分析、多层次分析、多向度标示法分析、长期追踪资料分析以及缺失值处理,增加了六章之多。虽然其中两章,即因素分析和因径分析在两版中都有,但内容也大不相同,新版有更新的分析方法,因径分析也由结构方程模式取代。

在1980年之后,台湾社会科学界从事大规模的全台抽样调查,1983年政大成立选举研究中心,台大成立政治体系与变迁研究室,长期进行选举与政治的研究调查,中研院自1984年在“国科会”长期资助下开始进行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1997年启动台湾家庭动态调查,2000年开始进行台湾教育长期追踪调查和青少年追踪研究,几个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在2001年合作进行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都是全台抽样调查,而且也都是长期持续进行。台湾社会科学界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有这么多全台大规模社会抽样调查,显示调查研究在台湾已经很成熟,也显示量化研究是台湾社会科学的主力。大约在2000年之后,社会学者和政治学者在既有的大规模全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几项与其他国家同步进行的调查研究。由于这些大规模的调查逐年累积了大量资料,中研院调查研究专题中心于1994年着手建立学术研究调查资料库,除了汇集上述各种全台大样本调查资料外,也全面收集各种调查资料,包括政府的调查和个别学者的规模较小的调查,建立资料库,供学术研究使用,在中研院、“国科会”和其他政府部门赞助下,到目前为止,这个资料库已汇集了1001个调查资料档。

质性研究方法在过去三十年崛起,台湾学者在1980年初引入扎根理论,随后又陆续引入延伸个案法、历史研究法、访谈法、叙事分析、论述分析、个案研究法等,再加上经典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与本书旧版只有两章相比,增加了六章。社会科学研究加重使用质性研究方法,不只是显示方法本身的差异,更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重大歧异,也因此形成了量化与质性研究典范性的争议。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几乎水火不容,或至少互不兼容,相互不了解。也因此,本书在第一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中也深入探究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争议的问题,在最后特地约请黄纪教授撰写质量并用法(mixed method)一章,希望调和量化与质性研究对立乃至敌对的状况。

在编辑上,本书特别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和伦理,列入“研究设计”“研究伦理”和“文献评阅”三章,是为总论的一部分,置于第一册最前面。研究伦理在许多研究方法教科书中都排在最后,或聊备一格,我们把它排在最前面,就在于揭示研究伦理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基本。撰写研究论文,作者都必须做文献探讨,但有不少研究生和少数学者只是做做形式,我们特地列入一章文献评阅,说明进行文献探讨的实质意义和应有的做法。

在全书各章书稿完成之后,编辑小组试图重新编排,最后,提出编辑成上下两册和三册两个方案,经征询全体作者的意见,绝大多数赞成分为三册,因分册逻辑清楚。第一册为总论与量化研究法,第二册为质性研究法,第三册是资料分析。编辑小组和一些作者担心把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分为两册,可能会突出量化与质性研究之争。我们最后还是这样分三册来出版,当然不是要制造量化、质性研究方法之间的对立,反倒是希望读者在深入研习各种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后,能够对各种研究方法更宽容,更具同理心。我们也衷心建议授课的教授,在研究方法的课程里,一定要兼顾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至少要让学生有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基本能力,也要让学生能欣赏运用各种不同研究方法所获致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本书第一版于1970年底出版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书非常少,当时汇集了学者撰写社会科学、心理学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大体上很完备,也因此这部书发行三十多年来仍然是研究方法课程和修习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书籍。如今社会科学逐渐成熟,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不论翻译或编著都为数甚多。我们编辑出版《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这部书的第二版,除了上述内容上的全面调整外,更强调尽可能汇聚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各章编写过程中特别加重方法背后的观念,及方法的应用时机,并以台湾本土的例子说明,借以区隔此书与坊间其他方法学书籍的差异。

本书凝聚了台湾社会科学领域一群活跃及具有独特风格的学者共同完成。每位学者在各自的专章中,除了传达专业知识外,也透露各自的学术理念。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可顺便领略社会科学者们所代表的当前台湾的学术文化,这一部分应是这个修订版和原版最大的差异。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杨国枢于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