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一):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文献评阅的重要性与目的

(一)文献评阅的重要性

当代的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学术社群所累积的研究成果之上的。研究者透过认识、学习,甚至是批评既有的研究成果,加入研究社群追求知识的集体工作,借此扩展或者延伸既有知识的范畴。因此,文献评阅便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与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有系统地认识其研究主题的知识传统、建立研究的架构,借以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或者透过不同的视角与研究方法来探讨已经被研究过的议题。如果缺少文献评阅,研究者可能无法获知关于其研究主题有哪些既存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这些既有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更遑论得知当前学界关注的关键议题和“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ier)。尤有甚者,倘若欠缺文献评阅,研究者将难以界定研究范围,无法有效地说服读者其研究设计的论据所在,难以论述该研究的重要性,更无法指出其研究论文的创新性与学术贡献为何。同样重要的是,当读者阅读到一篇缺少文献评阅的学术论文,将难以掌握该研究的知识脉络和研究设计的妥适性,进而无法给予该论文适当的评价,甚至可能对于研究者的专业能力与学术背景产生怀疑。

文献评阅能够帮助研究者回答许多在研究过程中衍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既有文献的主要来源为何?该研究的关键理论、概念与论点是什么?该研究的主要议题与论辩是什么?该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的基础是什么?该研究的学术立场为何?迄今有哪些主要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该研究主题的起源与定义为何?该研究主题的知识是如何被结构化与组织的?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文献评阅是非常“有用”的,着手进行文献评阅,能够帮助研究者更清晰、深刻地认识研究主题(Hart, 1998: 14)。因此,文献评阅成为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而非仅是应付学术论文格式要求的无味鸡肋。

进行文献评阅,是为了“使用”它,而非“展示”它(毕恒达,2005:52)。必须强调的是,文献评阅不是商品型录,不是简单书评,不是读书报告,不是图书摘要卡,不是条例式的文献陈列,而这些是许多学位论文常见的毛病。基本上,文献评阅是对于特定研究主题既有文献与研究结果的整合、分析与批评的叙述整理,这些既有文献可能包含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想法、概念、证据或者特定观点,文献评阅需要指出这些文献成果的性质、特征以及如何推导的理论逻辑(Hart, 1998: 13;毕恒达,2005: 52~55)。为了能够“使用”文献评阅,论文叙述必须扣紧研究主题,并且有目标地、有组织地、有架构地呈现出来。文献评阅应该包含的研究著作,是与研究主题有直接且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术专书、书籍专章、硕博士学位论文等,而且应该是那些能与研究主题进行对话的文献,而非将所有搜寻到的、读过的文献通通列入。同样地,研究者对于文献评阅必须将相关著作进行相当程度的吸收和融合,并适时适当地分析、整理与批评,而非仅仅将相关文献用条例的方式,一一写出这些文献的作者、题目、主旨和摘要。这种“展示”型的文献评阅,并无法达到文献评阅本身的目的。

(二)研究文献评阅的目的

一份好的文献评阅,可以帮助研究者熟悉研究主题的知识传统与范围,给予后续研究建立清晰、符合逻辑且具备可行性的分析架构。也就是说,透过文献评阅,研究者可以界定其研究的学术脉络,也可以据以向读者说明本研究在学术领域里的位置与角色。同时,研究者也在文献评阅的基础上,建立其研究的核心议题,并阐明其重要性。总体而言,综合若干研究者的观点(Hart, 1998: 27; Creswell, 2003: 29-30;毕恒达,2005: 52; Marshall &Rossman, 2006: 43; Neuman, 2006: 111),文献评阅具备以下三个目的。

1.界定研究主题在学术脉络里的位置,并阐明研究的对话对象与范围

诚如所知,学术研究唯有站在既有研究成果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为了在庞杂的学术文献中站稳脚跟,有赖于文献评阅的进行。因此,众多讲述研究方法的教科书都认为,梳理研究主题的学术脉络,并且界定该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位置,是文献评阅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目的。

文献评阅必须呈现该研究所处的学术脉络。研究者要弄清楚的是,就其研究主题而言,有哪些议题曾经有人讨论过,又有哪些议题被忽视了;进而了解什么样的议题必须被讨论。研究者也需要详细地整合分析有哪些既有的研究成果,这些既有文献的核心命题、方法论与研究技术是什么,并且知道该领域的讨论是在什么样的知识框架之下进行的。只有充分掌握该研究主题的学术脉络,研究者才能明确地界定其研究在学术地图上的位置,如此方能更有目标地讨论其研究意涵与可能贡献。也就是说,唯有透过文献评阅,确实地掌握学术脉络,并给予该研究清楚的定位,研究者才能更有力地说服读者其研究的重要性。

另外,研究者还必须论述其研究将如何与既有文献进行对话。这有赖于研究者对于既有文献的充分掌握与理解,并且告诉读者其研究与既有研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该研究又将如何填补或扩展既有文献不足之处。当然,这个部分往往也与研究定位密切相关。研究者可能是试图修正既有的理论,可能是将既有的理论概念应用在具体的经验个案上,可能是测试并比较不同理论的适用性,也可能是企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相同的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研究,都必须在文献评阅的部分告诉读者,该研究对话的对象、范围与目的。

2.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建立明晰的分析架构

文献评阅的另一个目的是,研究者能借以确立核心问题及其内容,并且建立明晰合理的分析架构。如前所述,研究者透过梳理其研究主题所属领域的学术脉络,在整合、分析与批评的过程中,可以得知既有研究成果的累积样貌,以及有哪些议题尚待探讨,有哪些理论概念需要被修正,或者是在理论与现实世界中存在什么样的距离。依此,文献评阅便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既有文献当中存在的学术缺口,进而形成、发展并确认其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可以采取的分析途径与研究方法。从对学术发展与动态的了解,研究者能够得知,有哪些研究主题或途径正处于学术界的研究前沿,有哪些途径或概念已经或逐渐失去其解释的效力,又有哪些研究主题是既有理论无法突破的难题。借此,该研究便有机会达到更大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同时,文献评阅也能帮助研究者发展研究假设、重要变量、分析架构与理论模型。许多研究都会以研究假设与重要变量的设立作为重要步骤,并以一套分析架构与理论模型作为系统化讨论的核心,这种情形在实证研究方面更为明显。这些研究要素的建立,研究者不可能凭着空想就能创造出来,而是必须经过文献评阅,才能得知其研究有哪些饶富意义的研究假设与重要变量,才能得知其分析架构与理论模型的推导论据何在。如果只是随意地设定研究假设与撷取变量进行检证,或是想当然地设计分析架构与理论模型,以此作为研究论证的依据,那么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极可能落入逻辑关系错乱的困境之中,更遑论归纳出具有学理意涵的研究结论。

3.呈现研究者对该知识体系与相关文献的熟悉度与整合能力

犹如前言所述,文献评阅的目的之一在于说服读者,表示研究者对于此研究主题的熟悉程度。回顾既有研究著作虽然不是为了“展现文献”而存在,但不可讳言的,呈现对于知识体系与相关文献的熟悉度,以及对于文献的分析、整合与批评的能力,也是文献评阅的重要目的之一。易言之,透过文献评阅得以达到两个目的:读者能够从不同面向判断研究者的专业能力,以及该研究的质量与重要性。兹说明如下。

首先,文献评阅透露了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之学术脉络的熟悉程度。借由文献评阅,读者得以了解研究者是否熟悉其研究议题的学术传统与知识体系、研究者是否具体掌握了该领域重要的议题与理论概念,以及研究者是否充分理解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与最新发展。学术研究的目的与价值之一,便是在于透过相关的讨论来扩展既有知识的范围,如果研究者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够全面透彻,将无法说服读者其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其次,文献评阅也呈现了研究者的分析整合能力与写作技巧。这些论文写作的判断标准包括:文献评阅的内容是否紧密贴近其研究主题而非松散牵强、文献评阅的铺陈架构是否清楚且符合逻辑、文献评阅的立论是否切中要点、对于相关文献是否能提出公允且有洞见的分析与批评,以及读者能否从文献评阅中跟着研究者一起导出主要的研究议题。如果文献评阅无法让读者掌握论述的要点,那么研究者将无从建立其研究声望与信用,并且证明自身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以撰写具有学术质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