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质性研究的特殊研究设计内容
(一)质性研究的性质与类型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对被研究对象进行非数字性的观察、检视和记录,并加以诠释的科学历程,目的是对拟研究现象发掘其隐含的关系、构成或理论意义。田野研究(field research)是最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也被称为实地研究,即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生活或活动之固定或非固定的空间场域,就拟探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了解或深入访谈,以记录、检视、比较和解释资料(可能包括档案文件、观察记录、访谈资料和影音资料等),交替使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之科学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的理论典范(paradigms),对“什么是研究资料”“应该如何收集研究资料”和“如何分析研究资料”的取向观点不同,所以田野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典范,包括:自然主义(naturalism)、俗民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个案研究方法(case study)、建制民族志(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及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等,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向。可以说,田野研究是研究者长时间在研究场域,采用观察、记录(包括使用影音的方法)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场域及其现场活动人物及相关人物所获得的讯息、资料或文件等田野资料,并使用归纳和演绎交错、循环的方法,将被研究者在其自然的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方式、态度、思想或文化等意义发掘并理解和诠释出来的科学历程。
采用田野研究方法时,除了本章第四节中有关研究设计的共通内容需要纳入以外,还需要更明确地考虑和规划下列五个田野研究的研究设计重点:
(1)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所主张的理论典范,选择适当的研究取向,即决定研究要采取自然主义、俗民方法论、扎根理论、个案研究、建制民族志或行动研究等哪一个或哪几个取向,并进一步根据研究议题选择研究场域和研究对象。
(2)在决定研究取向和研究场域、研究对象后,先收集研究场域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再决定如何进入研究场域及如何接触研究对象,及思考与研究对象互动之间可能的问题,并加以规划处理。
(3)规划田野研究进行的过程,包括观察、记录的安排和工具的准备;必要时访谈对象和/或焦点团体(focus group)的设计和安排之规划也要纳入研究设计中。
(4)研究者的角色及与被研究者的关系需要有明确的安排。亦即,研究者要以一个纯粹的观察者或一个完全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还有要不要揭露研究者的身份,以及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需要有清楚的考虑和选择。
(5)规划田野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处理的方式,包括田野笔记,编码(coding)编制,备忘录(memos)的撰写,影音资料的收集、分类和使用及质性计算机软体的使用、资料分析过程等事项,也都应该规划于研究设计中。
基本上,田野研究对于被研究对象或现象,可以得到较为深度的理解,也可以采用较有弹性和较不具结构性的深度访谈。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田野研究更容易将田野的影音资料与田野收集的文字资料加以整合,以更为多元的资料收集方式来进行研究,增加了田野研究资料的多元性。不过,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场域中的被研究对象,可能直接互动,也较容易产生伦理争议,如研究者隐藏研究者的角色,或研究者进入研究场域影响或改变了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动,等等。由于上述的五种不同取向的田野研究,其理论典范各有不同的取向重点,因此,会影响其研究设计的重点,所以底下将扼要说明每一个不同理论典范的田野研究之研究取向重点(Babbie, 2010)。
1.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主张“社会真实就存在那里”,研究者可以随时在自然的情境下,从事观察并将真正的现状加以呈现出来。因此,采自然主义的田野研究,需要采用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和探究现象,而非在不自然或人造的情境下及实验室进行研究之研究设计。这种研究取向强调在不自然或人造的情境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行为都可能不是真实的,因此,研究者必须要在自然的情境中,对拟研究的现象(包括人、情境和场域)直接观察和记录,才可能将真实的情形发掘出来。
2.俗民方法论
俗民方法论是基于现象学的哲学传统,认为社会真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就存在那里”。它建立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上。这种理论观点主张研究现象,除了表面所观察到、所听到的以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或文化知识的理解才是关键。现象背后的文化知识意涵,有外显的,容易看到、听到的;也有比较隐性的,不容易察觉的。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常以民族志的方式,对探究现象翔实地加以描述,并掌握现象本身的细节、氛围、过程,更重要的是探究背后的文化意涵。俗民方法论认为:不是只依赖被研究者所提供的故事或讯息,就能正确地描述社会真实。社会真实的描述,除了被研究者所陈述的故事之外,还需要了解被研究者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同时,认为社会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脆弱、容易改变的。社会意义是在持续的过程中被创造和再造出来的。因此,采用俗民方法论的研究者,有时候采用破坏性实验(breaching experiments),故意有目的地破坏社会规范(为研究目的所在),以理解被研究者的响应,确认社会规范的存在,证实隐性的社会规范对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可以说,俗民方法论的研究焦点是在探究被研究者日常生活的潜在互动模式的研究设计。
3.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结合实证论与互动论的研究取向,也可以说是结合自然主义与实证主义的系统化程序的科学方法。扎根理论取向的研究设计,强调资料收集时,研究者是在尚未有研究假设的情况下进行。研究者透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建构出有关现象的概念,并进一步发现不同概念间的可能存在关系;另一方面,经由持续地收集资料,不断地在概念发展和可能概念关系命题的发展过程中,建构出可能的理论或诠释理论。
4.个案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方法是将研究设计的焦点,放在特定的社会现象或少数的案例上,对它们进行深度的研究,并提供解释,以作为更普遍性理论发展或修正既存理论的基础。个案研究方法除了可能新建构理论外,也可以作为既存理论的修改的进行方式。研究者可以透过个案研究找到现存理论对探究社会现象解释不足的地方,然后提出理论修正的可能。个案研究与扎根理论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个案研究者需要对既存的解释理论有所了解;而扎根理论者则在进入田野之前,不需要对既存理论有所理解。扎根理论是研究者透过研究观察和探究的结果所建构出来的,以避免研究者受到既存理论的影响,而让理论发展产生偏差。
5.建制民族志
建制民族志的研究设计强调探究焦点并不在被研究对象本身,而是透过对被研究者的经验和行为方式的理解与探讨,关注于观察到的经验和行为的结构性,或制度性权力关系的发掘。建制民族志的采用是为了发掘经常被传统研究方法所忽略的制度性限制。
6.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研究设计重点是让被研究者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有机会为解决自身群体的问题,或创造群体的自身利益,而采取一连串的行动。研究者一方面协助被研究者界定他们的问题,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协助他们发展行动目标,采取必要的行动,以达成团体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研究者在此些过程中,既是问题解决的协助者,也是研究的参与观察者。行动研究的研究者不仅是知识生产者,而且是被研究者组织赋权(empowerment)或小区行动、社会团体运动(movement)的教育者或促进者。
同样都是田野研究方法,但由于不同的理论典范之采用,会影响质性研究的实质研究设计内容。上述讨论仅对各种不同理论典范下的研究取向做了扼要的研究设计内容重点比较说明。
(二)质性研究共通的研究设计大要
虽然不同研究取向的田野研究,研究设计的实质内容上可能略有差异,不过,还是有一些研究设计内容或程序是质性研究所共通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所选择的特定质性研究类型,略做些微调和修改,以符合特定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之需要。以下则列出不同类型的质性研究之研究设计内容中较为共通的部分(Creswell, 2009),也是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需要详细规划的内容:
1.绪论
(1)陈述研究问题(包括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既存文献和研究重要性);
(2)陈述研究目的和研究范畴的界定(delimitation);
(3)提出具体的研究提问。
2.研究步骤
(1)说明采用该质性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和哲学假定(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2)提出研究策略;
(3)确定研究者的角色;
(4)规划资料收集的程序;
(5)说明资料记录、过录的程序和方法;
(6)说明资料分析程序或方法;
(7)确认研究发现的策略;
(8)提出研究规划的叙事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
3.陈述研究中预期的伦理议题。
4.如果有的话,提供研究的初步结果或先导研究(pilot study)结果。
5.提出预期研究结果。
6.附录中提供访问问题表、观察记录表、研究时间表和研究预算编列表。
综合言之,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内容要同时兼顾研究共通的研究设计项目、质性研究共通的研究设计元素和特定理论典范下的研究取向需要特别强调的研究设计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