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阿希与从众实验

所罗门·阿希在心理学领域广受赞誉,最擅长将深刻的哲学理念和创新的系统实验结合在一起,为理念得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结论。来哈佛之前,他曾在斯沃斯摩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授课,1955—1956学年秋季学期,他以客座讲师的身份受邀来到哈佛的社会关系学系,顶替这个学期去英国剑桥度假的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和奥尔波特都认为,这是邀请阿希加入哈佛的最佳时机。

奥尔波特指派米尔格拉姆在这一年中担任阿希的助手。秋天,米尔格拉姆成为阿希“社会关系107”课程,即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基础的助教。阿希很高兴与斯坦利共事,并在一封致系主任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信中表达了他的这种看法。正是这封至关重要的信,确保了米尔格拉姆在毕业之前一直都享有助理奖学金的待遇。

阿希最著名的学术成就是从众实验。他设计了一种简洁有力的实验范式来研究从众现象。阿希之所以对从众感兴趣,是因为当时心理学界“只是片面强调个体的奴性会屈从于集体的力量,而不去探究个体的独立性,不去思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阿希强烈反对当时学术界的这种态度。他对人性的看法更加乐观,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并不是对社会压力的被动反应。那通常是一个更加理性的过程,是对所有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进行主动理性权衡的最终产物。

当时,业界基本上是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方法研究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的。阿希的观点代表了与这种方法的彻底决裂。行为主义者认为,在学习和维持新行为的过程中,强化和奖励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之所以屈服于社会压力,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附和其他人的意见,通常会得到一个有奖励的结果。信奉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者认为,由于过去的强化,他人的意见就变成了刺激,会自动激发个体做出从众反应。库尔特·勒温及其学生们将社会心理学从行为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阿希在社会交互上的观点更加理性,是对勒温理念的进一步补充。

阿希从众实验程序的基本设计,就是将个体放在一个群体情境之中,个体在这个情境中发现自己的判断与其他人的判断有着直接的冲突。罗杰·布朗称这个实验范式是被试的“认知噩梦”。

阿希从众实验

当被试在规定的时间来到实验室时,会看到7名被试坐在桌子前。主试指引他和大家坐在一起,然后对这位被试说,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知觉判断。主试将给被试看18组卡片,每组4张,一张画着标准线,其他3张则画着不同长短的线,其中一张与标准线长度相同。被试要在3条不同长短的线中,找到与标准线相同的线。小组中的每名成员依次说出他们的结果,被试排在最后一名。这个实验乍一看上去似乎太简单了。但是被试很快就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事实上,其他7人都是假被试。他们将在18次实验中给出12次错误答案,这12次实验被称为“关键”实验。

在开始的两组线条辨析中,所有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一切进行得似乎都很顺利。在第三组卡片中,3号线应该是正确的答案。但是第一名“被试”宣布答案是“1号线”,第二名被试亦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陆续给出“1号线”答案,那名真正的被试可能会想:不对啊?轮到他宣布答案时,他已经陷入了困惑和挣扎之中,但他必须马上做出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附和大多数人的判断?结论令阿希很惊讶,在18组线条判断中,被试在约1/3的判断中附和了“伪群体”的答案。

阿希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做了一系列的变体实验,借此判断影响从众比例的因素。比如:改变伪群体规模的大小;改变知觉任务的难度,即3条备选线的长度差别;创造一个非一致性群体,即伪群体中有一名成员将给出正确答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