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效应与模型假设
1.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成长的重要驱动力
所谓国际产业转移,是指通过要素的空间流动世界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所出现的递级依次演进和连锁变化的动态过程。追求要素报酬率最大化是要素空间流动进而产业区际转移的主要动因。在区际开放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由报酬率较低地区转向报酬率较高地区,因此要素价格的区际差异和要素的区际转移成本是要素空间流动的必要条件。在区域开放和要素市场竞争前提下,只要区域之间要素价格差异扣除要素区际转移成本的余额大于零,区域之间就存在着要素转移进而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但与零散的、个别的企业跨国界、跨区域的投资和贸易行为不同:一方面它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活动长期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服从多数定律,是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驱动下,同属于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的多数企业寻找空间转换的共同意愿和行为。国际直接投资造成生产要素在国际之间流动,而国际贸易则促进新的、稳定的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形成,这种由产业成长和产业分工导致的产业结构转换不仅发生在转移对象国或地区,也发生在转移国或地区,并由此带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陈明森,2004)。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真正启动发生在19世纪后期,这一时期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初级品与制成品之间。吕政(2006)的研究发现,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规模开展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时期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初级产品领域拓展至工业制成品领域。国际产业转移不仅在结构上逐步升级,而且结构升级的周期明显缩短。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演进历程来看,战后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四次大的浪潮:第一次转移浪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战后军用科技民用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向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升级,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到日本和西欧,推动了日本和西欧国家钢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二次浪潮集中发生在1960~197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美、欧、日等国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快速发展,而承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因此获得快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第三次转移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石油为主的两次能源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重化工业,国内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第四次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以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价值链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在此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等新的趋势和特征,跨国公司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具体演进历程见表2-1。
表2-1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
注:①赤松要(1932)的雁阵模式论,从日本和其他后起国制造业成长的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阶段)论述了通过国际贸易这种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对后起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深化的作用。②劳尔·普雷维什(1981)的中心—外围理论,阐述了“中心”国家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心”国家产业转移对“外围”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作用。
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考察,如表2-2所示,改革开放以来大体上了经历四个阶段。一是1981~1991年的起步阶段,主要是港澳地区向广东、福建以及沿海部分省市转移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商业娱乐等一般服务行业,其中广东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沿海地区的60%以上。而在本阶段的早期,广东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更是高达90%以上。二是1992~1996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这阶段产业转入的速度明显加快,生产项目及出口企业大幅度增加,投资区域和行业逐步扩大,台商也开始进入。虽然外商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广东省,但是比重开始下降,上海市和福建省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欧美日等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向东南沿海和东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1997~2000年的调整阶段,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开始放缓,利用外资的结构出现变化、调整,除了一般加工制造领域外,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大;四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为提高阶段。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跨国公司本地化进程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金额大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加,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也从单个项目逐渐转向全方位投资,而且多为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
表2-2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商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均为一产、二产与三产之间的比例关系。
2.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的主要路径
(1)基于国际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
在世界各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国际贸易是使用最早的方式。国际贸易对承接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直接效应上看,首先,国际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对外贸易结构由于各产业要素的贸易依赖程度不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禀赋的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样,由于各产业对商品贸易的依赖程度不同,对外贸易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各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从要素的供给弹性和产品的需求弹性两方面同时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其次,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外贸易结构与国内流程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产业间的供求关系。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弥补。对外贸易结构不仅通过产业中间需求,而且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这样,开放程度越高的产业结构,与别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本国产业既有可能利用别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
国际贸易的直接效应也可以从进口和出口的角度来分析,从出口促进一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看,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出口可以改变一国生产要素的存量,引导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②出口产品可以通过后向经济关联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③出口部门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可以驱动市场对消费品的有效需求扩张,从而刺激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④出口贸易可以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而产生联动效应。⑤促进出口部门人力资源的积累,有助于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进口角度看,主要有4个方面:①进口可以通过需求信号刺激区域供给机能发挥作用,推动一国新产业滋生和成长。进口国内所没有的新商品,消费者偏好便开始逐渐向这些新进口的商品转移,导致国内或地区需求结构的变动。当这种需求刺激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吸引国内投资于这类产品的生产。当然也有可能受到资源结构的约束或市场达不到临界规模,新的产业未能成长。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生产线,并进行模仿创新,可加速一国产业的成长。③进口国内所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满足国内产业需求,借助前向关联推动产业结构变化。④进口有助于实现一国产业和企业的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
从间接效应上看,国际贸易对承接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国际产业联系的传导机制来影响一国国际分工的地位变化,并借助产业转移改变一国的产业结构来实现。国际贸易根源于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差异,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各种资源在国际间长期合理流动,初步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又促进了一国相对劣势产业的国际转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新的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并最终引发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动态变化,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
但是在实践中,后发国家普遍存在进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转换脱节的现象,进口只是满足了国内生产、消费的需求,并未有效地促进一国产业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产业则由于没有得到进口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有效波及,仍依赖于传统产业,特别是初级产品生产和组装加工部门。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但质量不高,和经济结构升级换代关联度不强、结构效应不理想的现象。
(2)基于FDI的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
现实中,国际资本直接投资(FDI)往往是其他经济要素流动的载体,并能够促进其他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进而大力提升流入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各国产业结构间的联系因而空前紧密,互动影响加深(唐志红,2004)。20世纪60年代,韩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为主,主要是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设备和技术,外商直接投资很少,属贸易主导型的产业承接。在这一阶段,外国政府的技术援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1962~1966年5年间,美国提供的技术援助便达12项,日本提供的技术援助也达10项(张琴等,2009)。但目前关于外资对承接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波及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占主导的研究是存在明显分歧的。
总的来看,外资主要通过资源补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出口示范效应、产业竞争优化效应、制度变迁效应和就业效应等促进承接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①资源补缺效应。钱纳里和斯特罗特关于“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两缺口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是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赫尔希曼三缺口分析,则更加强调了技术,强调了技术、管理和企业家三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而FDI的引入,恰好弥补了上述缺口,除直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外,还通过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产生示范与推动作用,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②产业关联效应。关联效应包括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后向联系是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生产或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前向联系是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市场营销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一般认为,后向联系比前向联系对东道国的产业技术扩散和技术升级更为重要。③技术溢出效应。一般而言,外资企业使用的技术要高于东道国,因此东道国可以通过示范和模仿、产业关联以及人力资本流动来实现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产业升级。④出口示范效应。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往往更高,通过出口示范效应,可以带动发展中国家产业资本跟进并出口获利,使发展中国家出口产业获得发展,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⑤产业竞争优化效应。资源导向型的FDI,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外资优惠政策进入传统行业,这样会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行业同台竞争。尽管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行业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不容置疑的是,通过市场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产业结构也逐渐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演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
另外,如果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利用外资质量就会普遍存在低度化现象,外资进入只能弥补国内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无法发挥改善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并且与国内原有传统产业形成低层次平面竞争,以致产生外资企业排挤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①外资挤占国内产业份额,导致国内产业资本存量萎缩。②外资借助垄断优势逐步控制某些关键性产业部门,危及东道国产业安全。③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微弱,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控制行为,影响东道国引进外资的效果。④本土人才流失严重,降低东道国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
(3)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的模型假设
①基本模型
本文借鉴Romer(1990)和代谦等(2006)的模型,假定经济社会中存在三种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和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最终产品生产函数模式如下:
其中HY和L表示生产最终产品部门的人力资本和劳动的投入,X表示中间产品投入,n代表发展中国家生产最终产品投入的中间产品种类,既可能全部由发展中国家自己生产提供,也可能部分通过进口获得。假定发展中国家所能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为,≤n。α>0, β>0,且α+β<1。
假定人力资本是中间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唯一要素,生产一个单位第i种中间产品需要投入(1+ηi)个单位的人力资本。则生产一单位第i种中间产品的成本mc为w(1 +ηi),其中w为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工资水平,i值越大表示该产品的技术难度越大(即技术水平越高),显然,技术难度越大的产品,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本越多,其边际成本也越大。η>0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η值越小,说明该国总体技术水平越高。
生产最终产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可表示为:
求X的一阶导数,可求得中间产品价格p(i)=(1-α -β)(i)-α-β。假定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根据标准的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加成为γ,则有:
可求得x(i)=(1-α-β)1/(α+β)Lβ/(α+β)γ1/(α+β)w-1/(α+β)(1+ηi)-1/(α+β),把该函数带入生产中间产品i企业的利润公式中:
π(i)=(p(i)-mc)x(i)=(1/γ -1)mc×x(i)=(1-γ)γ(1-α-β)/(α+β)(1-α -β)1/(α+β)Lβ/(α+β)w(α+β-1)/(α+β)(1 +ηi)(α+β-1)/(α+β)
π(i)对i求导得:
从式(2-4)可以看出,生产各中间产品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并不相同,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产品技术难度越高,生产的边际成本也越高,企业的利润越低。
人力资本一般被用于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主要将人力资本投入到中间产品部门然后再以物化于中间产品的形式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需要人力资本本身的投入和物资资本的投入,假定人力资本积累方程式为:。其中Ih为积累人力资本所需的物质资本投入,hh为积累人力资本所需的人力资本投入,A>0为正的参数。则人力资本的最优决策为:
其中r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利率,式(2-5)分别对Ih和hh求一阶导,可得:
假定研发部门是完全竞争市场,则研发部门的利润 π(k)=PArπ, PA为研发部门的产品价格。对研发部门来说,其产品价格为中间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流的净现值(Romer, 1990),则把PA标准化为1后,研发生产新种类中间产品的企业的利润:
由式(2-7)、式(2-4)和式(2-6)知道,在r既定的情况下,π(i)随技术难度增大而减少,因此,满足式(2-7)情况的技术难度i∗所对应的产业是该发展中国家所能生产的难度最大的产业,所对应的n也是该发展中国家所能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因为当产业技术难度大于i∗时,企业的利润要小于r,这意味着该发展中国家研发新的产品所获得的利润还不足以弥补研发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难度达到了i∗,该国的技术进步会陷于停滞,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会停滞。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能力比较强,可以发展技术难度更高的行业。本书继续假定发达国家生产一个单位第i种中间产品需要投入(1+λi)个单位的人力资本。由于技术水平比较高,η>λ>0,这意味着生产同样技术难度的产品,发达国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本要比发展中国家少。发达国家生产一单位第i种中间产品的成本为w(1+λi),其中w为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的工资水平。
与发展中国家一样,本书仍然假定发达国家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定价仍然是标准的成本加成定价,加成也为γ。同样假定发达国家的经济中最终产品生产函数模式如下:
则同样可以算出,发达国家生产中间产品i企业的利润为:
π(i)=(p(i)-MC)X(i)=(1/γ -1)MC×X(i)=(1-γ)γ(1-α-β)/(α+β)
R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利率。在 R 既定的情况下,由式(2-9)和(2-10)可求得技术难度i∗∗,其所对应的产业是该发达国家所能生产的难度最大的产业,所对应的n也是该发达国家所能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比较高,η>λ,即生产一个单位第i种中间产品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本发达国家要小于发展中国家。为此,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一方面用于消费、一方面用于人力资本投资,还有一部分可用于新产品的研发,使得发达国家能够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和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从而带来持续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强调土地、自然资源禀赋等生产力差异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远远超过土地、资源禀赋对生产力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人力资本的边际成本差异,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驱动力。
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经历了以国际贸易为主到国际贸易与FDI互补发展,再到国际贸易与FDI互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先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只发生国际贸易的产业转移,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同时进行国际贸易和FDI的国际产业转移。
②基于国际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模型假设
先分析发达国家只与单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情况,然后再分析有多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情况。
如图2-2所示,产品S1∈[0, N1],为技术难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发展中国家1的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最优定价低于发达国家的边际成本,发达国家无法与发展中国家1进行价格竞争,因此产品S1将由发展中国家1生产并出口,发达国家退出这些产业,从发展中国家1进口。
图2-2 基于国际贸易路径的两国产业转移模型
由A点知道P(i)=MC,则有mc/γ=w(1+ηi)/γ=W(1+λi),求得i=(γW -w)/(wη -Wγλ)= N1。即技术难度小于(γW - w)/(wη-Wγλ)的产业将以国际贸易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发展中国家1以p(i)=w(1+ηi)/γ的价格出口。
产品S2 ∈[N1, N2],属于中等技术难度的产品,由于发展中国家1企业的最优定价p(i)高于发达国家的边际成本MC,因此两国将展开竞争并采取极限定价行为,发展中国家1的企业将按照发达国家生产的边际成本来定价,即p(i)=W(1+λi),这将使发达国家退出这些产业,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由发展中国家1生产并出口这些产品。由图2-2B点知道mc=MC,有w(1+ηi)=W(1+λi),求得i=(W-w)/(wη-Wγλ)=N2。即技术难度介于(γW -w)/(wη -Wγλ)与(W -w)/(wη-Wγλ)之间的产业将以国际贸易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发展中国家1以p(i)=W(1+λi)的价格出口。
产品S3∈[N2, N∗],为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发展中国家1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发达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的最优定价p。因此两国将展开竞争并采取极限定价的行为,发达国家会按照发展中国家1的边际成本来进行极限定价,则发达国家继续生产并出口这些产品,发展中国家1从发达国家进口。由图2-2 C点知道p=mc,有W(1+λi)/γ=w(1+ηi),求得i=(W-wγ)/(wγη-Wγ)=N3。即技术难度介于(W-w)/(wη-Wγλ)与(W-wγ)/(wγη-Wγ)之间的产业将不会以国际贸易的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但由于发达国家是按照发展中国家1的边际成本来定价的,低于其成本加成定价,所以其定价行为并不是最优的,发达国家无法获得垄断利润。如果发达国家无法通过FDI方式来转移这些产业,则当出现了生产其他产品能获得更大利润的机会时,发达国家一定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而把资源集中于其他新产品的研发而获得垄断利润。由前文知道,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水平比较高,往往能实现持续的技术进步,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1所能生产的产品种类N∗超过N3,则技术难度属于 [N2, N3] 的产业会随着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而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如果发展中国家1所能生产的产品种类N∗少于N3,则技术难度属于 [N2, N∗] 的产业会随着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而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发展中国家1以w(1+ηi)/γ≤p(i)<p的价格出口。
对于技术难度超过(W-wγ)/(wγη-Wγ)的产品,即超过N3所对应的产品,发展中国家1的边际成本超过发达国家的边际成本和极限定价,所以这些产业将保留在发达国家来生产,完全由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1进口这些产品。
比较以上几种情况可以知道,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业的种类,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率W/w,以及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1: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与技术水平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前者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数量,后者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质量;发展中国家本土技术水平越高,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技术含量也越高,从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也越大。
可见,发展中国家要想让发达国家转移更多的产业,除了降低本国工资率,更主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由于技术差距,发达国家转移来的产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水平更高,因此,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作为国际产业承接国,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受限于临界点N3, N3所对应的产品技术难度为(W-wγ)/(wγη-Wγ),即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资率一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承接的产业高度与产业结构升级取决于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必然要与发展中国家保持技术阶梯。因此发展中国家要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获得技术水平的提高,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期待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能力,拉近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因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2: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无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短二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跨越技术阶梯,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
③基于国际贸易和FDI的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传导模型假设
假定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同时承接发达国家的FDI,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来选择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同样,下面先分析两国情况,然后再分析多国情况。
首先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两国间国际产业转移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FDI方式,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1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使生产成本MC(FDI)比在发达国家生产的生产成本MC低。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技术优势,在工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FDI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越高的产品,往往越有成本优势。如图2-3所示,对技术难度超过的产业,FDI企业的生产成本要低于发展中国家1的本土企业。
图2-3 基于国际贸易与FDI的两国产业转移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知道,在只能进行国际贸易的情况下,技术难度低于N3的产业将通过国际贸易路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但在可以进行FDI的情况下,在技术难度超过的产业中,在发展中国家1投资的FDI企业的最优定价P(FDI)要低于本土企业的边际成本mc(i),这意味着发达国家企业通过FDI方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不但可以实现最优定价,而且可以跟发展中国家1的本土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因此,对技术难度介于[, N3] 的产业,原来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模式进行产业转移,现在可以选择FDI模式进行产业转移,然后再从发展中国家1进口这些产品。
对技术难度介于[,] 的产业,尽管FDI企业的边际成本低于发展中国家1的本土企业,但面临本土企业的竞争,无法进行最优定价。而技术难度低于的产业,FDI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发展中国家1的本土企业,因此,对技术难度低于的产业,发达国家仍将通过国际贸易模式进行产业转移。
对于技术难度超过N3的产业,发达国家企业在本国生产就可以进行最优定价,而且在边际成本加成比例一样的情况下,在发达国家生产所获得的利润要大于通过FDI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因此发达国家企业不会把这些产业通过FDI方式转移,而是把这些产业保留在发达国家来生产,完全由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1进口这些产品。
从图2-3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进行FDI的产业技术难度介于 [, N3] 之间,其中所对应的是p(FDI)=mc(i),因此FDI企业,既能获得与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相比的技术优势;又能获得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的低工资成本优势。假定发达国家企业以FDI模式进入发展中国家,能获得母国一样的人力资本,则可以假定 MC(FDI)=w(1 +λi),则 p(FDI)=MC(FDI)/γ=w(1+λi)/γ,可求得所对应的技术难度i=(1-γ)/(ηγ-γ)=。由上文分析知道,N3所对应的技术难度 i =(W-w)/(wγη-Wλ)=N3。可见,同样道理,在两国工资率一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越高,发达国家通过FDI模式转移的产业的技术难度越高。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3:产业的技术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达国家产业国际转移模式的选择: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于在本国生产,技术水平低的产业则倾向于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国际转移,可以发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技术含量适中的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于通过FDI模式进行产业转移,既能在发展中国家保持相对技术优势,又能防止高技术外溢。
以上分析是发达国家只与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情况。现假定有另一个发展中国家2也加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进行自由贸易,使得原先一对一的博弈拓展为一个发达国家与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博弈。假定更后发的发展中国家2工资比发展中国家1低,即w′<w,使得其边际成本比发展中国家1低,即mc′<mc,如图2-4所示,虚线部分为发展中国家2的边际成本曲线和价格曲线。为此,发展中国家1和发展中国家2将处于竞争关系,以争取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假定由于发展中国家2开放比较晚,其所能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N∗′少于发展中国家1的N∗。发达国家企业通过FDI到发展中国家2进行生产的成本更低,发达国家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国际贸易或FDI方式进行国际产业转移。
图2-4 同时基于国际贸易与FDI模式的多国产业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2工资更低,根据前文分析知道,如图2-4所示,如果发达国家企业考虑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则对技术难度介于[, N3′] 的产业,发达国家将选择FDI方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对技术难度低于的产业,将选择以国际贸易模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则对发展中国家1而言,当有成本更低的后发国家进入竞争时,原来以贸易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的产业 [],现在将以FDI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对技术难度介于 [,] 的产业,如果发达国家以FDI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 FDI企业的最优定价要高于发展中国家2本土企业的边际成本,没有竞争优势,因此这些产业最终将以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
对技术难度介于 [, N3] 的产业,发达国家企业通过FDI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和发展中国家2,都能进行最优定价。虽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的FDI企业的边际成本MC′(FDI)低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的FDI企业的边际成本MC(FDI),但在边际成本加成比例一样的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1的FDI企业生产所获得的利润要大于在发展中国家2的FDI企业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因此发达国家企业会把这些产业通过FDI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
同样道理,对于技术难度超过N3的产业,发达国家企业在本国生产就可以进行最优定价,而且在边际成本加成比例一样的情况下,在发达国家生产所获得的利润要大于通过FDI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因此发达国家企业不会把这些产业通过FDI方式进行转移,而将把这些产业保留在发达国家来生产,完全由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1、2进口这些产品。
把三国情况与两国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随着更多成本更低的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原先以国际贸易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的产业,将逐渐被更后发国家2所承接,较早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1将主要以FDI模式承接技术难度较大的产业。可见,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压力也增大。但如果较早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无法较快实现技术水平提升,拉近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其产业发展的空间将被更后发国家所挤压。所对应的是mc(i)′=w′(1+ηi)=MC(FDI)/γ,求得i=(w-w′γ)/(w′γη-wλ)=。显然,所对应的技术难度i越大,意味着有越多的产业从发展中国家1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而这一方面取决于发展中国家1相对于发展中国家2的工资率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FDI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FDI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λ 越小,i 越小,以FDI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的产业越多。本书假定发达国家FDI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其母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一样,实际上体现到成本中来,由于所投入的是人力资本,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本数量既与FDI企业技术水平有关,也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配套、本国人才供给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面临更后发国家更低成本竞争的压力下,较早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更着力提升本国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人才培育,为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4: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可以促进先发发展中国家的边际产业梯度转移,拓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空间;但也有可能因原有产业转移而出现产业空洞,并加大跨国资本纵向压榨的压力,造成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困竞赛”,其关键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内生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储备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下面继续分析两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国间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型。与前面分析一样,两个发达国家都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国际贸易或FDI方式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前文知道,在只有一个发达国家1进来的情况下,技术难度小于的产业将以国际贸易模式转移,技术难度介于 [,N3] 的产业,发达国家1将选择FDI模式进行产业转移。现在假定另外一个发达国家2也想往该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假定两个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一样,但发达国家2的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1高,即λ′<λ,使得其边际成本比发达国家1低,即 MC′ < MC 且 MC′(FDI)< MC(FDI),如图2-5所示,虚线部分为发达国家2的边际成本曲线和价格曲线。为此,发达国家1和发达国家2将处于竞争关系,以争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机会。
图2-5 基于国际贸易与FDI的发展中国家和多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模型
如果只有发达国家2向该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则技术难度小于的产业将以国际贸易模式转移,技术难度介于 [,N3′] 的产业,发达国家2将选择FDI模式进行产业转移。现在两个发达国家都将向该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由于发达国家2有更大的技术优势,则较早进入的发达国家1将面临竞争,发达国家1技术难度介于 [,N3′] 的以FDI模式转移的产业的价格p(FDI)高于发达国家2FDI企业的价格p(FDI)′,则将迫使发达国家1把技术难度介于 [,N3′] 的本来以FDI模式转移的产业,转成以国际贸易模式转移,即发达国家1生产产品的种类减少,且以FDI模式转移的产业空间缩小到 [N3′, N3]。但由图2-5可以看出,技术难度介于 [N3′, N3]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高于发达国家2的FDI企业的价格,因此,这些产品还将由发达国家2的FDI企业来生产,发展中国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技术难度小于减少到小于的部分,即原先技术难度介于 [,N1′] 的由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将由发达国家2的FDI企业来生产。同时发达国家1在自己国内所生产的技术难度大于N3的产品也面临发达国家2的竞争。因此,随着发达国家间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1将把原先在自己国内生产的技术难度大于N3的一部分产品以FDI模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比较发达国家2进入前后,可以发现,随着更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入并参与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价格下降。据此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5:随着更多发达国家加入产业转移竞争,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着两种相反的作用力:一方面跨国公司之间竞争加剧,将迫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更为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众多跨国公司进入会挤压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东道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将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