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鼓山曹洞宗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明清鼓山曹洞宗禅系

鼓山是佛教名山,在盛唐以前却并不被地理史学家所重视,直到建寺以后,其景色秀丽才为世人所知,而且因其高僧辈出而闻名天下,后来鼓山涌泉禅寺甚至被尊为“闽刹之冠”。明末清初无异元来、永觉元贤等住持鼓山涌泉寺,会通儒佛,融合禅教,大扬曹洞禅风。此后,元贤的弟子为霖道霈承继其法,并经门人惟静道安、恒涛大心至遍照兴隆等,形成曹洞宗之“鼓山系”。

无异元来(1575~1630),又名大舣,鼓山第九十二代住持,庐州舒城(今安徽省庐江)人。十六岁时过金陵瓦棺寺,听雪浪洪恩法师讲《法华经》有省,前往五台山从静安通和尚出家。后参宝方寺曹洞宗禅匠无明慧经,阅《传灯录》有所省悟,其后随慧经至玉山,经过参究话头蒙其印可,担任首座。自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能仁禅寺,禅者纷纷前往参学,遂成丛林,成为他独立住持寺院之始。其后历住建州董岩禅寺、建州大仰宝林禅寺、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和金陵天界寺等禅宗寺院,大兴洞宗门风。熹宗天启七年(1627),受曹学佺(1574~1646)之请,入住鼓山。当时寺院久已荒废,元来禅师创立规约,设立职事,住持六个月后返回博山。“师住山虽只六月,而创立规模,竖张教法,师实开之,故推为开山之祖。”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鼓山刻本,1936,第14页。崇祯二年(1629),住持金陵天界寺。崇祯三年圆寂,弟子建塔于博山,后来能仁禅寺成为此派的主要传禅基地,所以被称之为寿昌系中的博山支系。主要著作有《博山无异禅师广录》35卷、《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6卷、《参禅警语》3卷。弟子智訚(1585~1637),又名道訚,先后住持过能仁禅寺、鼓山涌泉禅寺和杭州虎跑定慧寺等。宗宝道独(1600~1661)往谒博山无异元来,受具足戒而得法。先后住持江西庐山长庆寺、广东罗浮山华首台、福建雁湖寺、广州海幢寺,得法弟子有祖心函可、天然函罡、木人弘赞、函显、函是、函全等,都是当时清初影响一方的重要禅师。

雪关道訚(1584~1637),法名道訚,一名智訚,鼓山第九十三代住持。俗姓傅,江西上饶人。八岁出家,因阅《坛经》,见“火烧海底”句该句出自《六祖坛经·机缘品》:“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心中大疑,遂往参元来禅师,受指示参究“船子藏身”的公案。于博山闭关六年,不看经书,不作偈颂,唯坐禅是务。终得印可,承传曹洞宗法脉,出任博山首座。自此,协助元来禅师弘法十年,至四十五岁方出山。崇祯二年(1629),受相国郑以伟之请,开法于瀛山。崇祯五年(1632),应曹学佺、林弘衍等地方士绅推请住持鼓山,六月初三日入院,结制期满,返回博山。于此年,扫寿昌经和尚塔,更法名为道訚,“绍寿昌宗派也”。黄端伯:《信州博山能仁寺雪关大师塔铭》,载门人成峦录、法孙开诇编《雪关禅师语录》卷十三,《嘉兴藏》(新文丰版)第27册,第532页。至崇祯十年,迁化于瀛山。著有《摘灯录》《炊香堂诗文书》。侍者传善辑有《雪关和尚语录》6卷,后经法孙开诇重编为《雪关禅师语录》13卷。

觉浪道盛(1592~1659),鼓山第九十五代住持,建宁浦城人,俗姓张,号觉浪,别号杖人。二十岁时依瑞岩识源和尚出家。初参寿昌寺之无明慧经,后得法于东苑晦台元镜。万历四十七年(1619)冬,开法于福州莲山国观寺。其后,历住湖北麻城龙湖寺、江西寿昌寺、匡山圆通寺、福州鼓山涌泉寺、江苏南京灵谷寺、浙江余杭径山寺等。清顺治三年(1646)以后,住持南京天界寺、摄山栖霞寺、浙江虎跑寺、皋宁崇先寺等。道盛于福建、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弘教四十年,重要说法五十余次。谭贞默:《觉浪和尚语录序》。道盛的曹洞宗法系,一般僧史传记都称之为曹洞宗三十三世,而有的文献则称之为曹洞宗二十八世,这与清初僧诤中曹洞宗的法系传承之争有关。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七日去世,奉全身建塔于栖霞千佛岭下,嗣法门人南岳大成立石。门下弟子众多,得法的有二十八位之多,著名的有:大成(1609~1666)清初住持南京栖霞寺,后又修复建昌洞宗祖庭;大然(1589~1660)入住青原山(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净居禅寺;大智(1611~1671),即方以智,先后执掌新城天峰禅寺、廪山寺、寿昌寺、南谷寺,金溪(今江西金溪县)疏山寺,南城县(今江西)资圣寺、净居禅寺等;大汕(1620~1698)于顺治年间住广州长寿寺。道盛对儒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禅法在当时的禅宗中有着鲜明的特色。顺治五年(1648),因他的著作《原道七论》中有“明太祖”字样,被捕下狱一年。其门人弟子也多为士大夫逃禅而出家,在清初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兴盛,但由于朝廷的压制,不久即趋衰落。道盛的著述很多,“佛祖儒老内外篇集百有余种”。汇集其语录和主要著述的,有其弟子大成、大奇等编的《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12卷,大成、大峻、大然、大浩等编的《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33卷,大枢、大英等编的《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1卷等。另著有《廪山忠公传》1卷、《尊正规》、《传灯正宗》等书。《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刊于康熙十九年(1680),收录有他在各道场上的堂语、小参、示众、普说、法语、机缘、颂古、赞、偈颂、塔铭、诗文、序跋、书札等,其中包括《佛祖源流赞》1卷、《杖门随集》2卷、《洞宗标正》1卷,以及反映曹洞宗的禅法五位说思想的《五位颂》等著作。

元贤(1578~1657),字永觉,鼓山第九十四代住持,福建建阳人,俗姓蔡,初名懋德,字暗修,为宋代大儒蔡元定的十四世孙。幼年习儒,推崇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等人的理学。万历三十年(1602),在山中的寺院读书时,因听到有人诵《法华经》中的偈颂:“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欢喜不已,认为“周孔外乃别有此一大事”,于是开始钻研《楞严经》《法华经》《圆觉经》等大乘经典。第二年,前往福建董岩,随无明慧经(1548~1618)习禅。万历四十五年(1617),父母去世后正式出家。慧经是明末著名的禅僧,与绍兴云门显庆寺的湛然圆澄(1561~1626)并称为当时曹洞宗的两大宗匠,分别形成了曹洞宗寿昌系和云门系两大禅系。一年后慧经去世,又往信州(江西上饶)博山能仁寺参无异元来,并受具足戒。天启二年(1622)元贤返回闽中,住沙县双髻峰。次年九月,居瓯宁县(今福建建瓯市)金仙庵,闭门阅读大藏经三年。崇祯七年(1634),元贤住持福州鼓山涌泉寺,翌年往泉州真寂禅院和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宝善庵。崇祯十五年(1642)再度移锡泉州开元寺,后返福州鼓山,前后住持鼓山23年,使鼓山终成“八闽丛林之冠”。为霖禅师在《最后语序》中,称颂元贤禅师五十七岁出世弘法,至八十岁入灭,“二十余年间,四坐道声,大作佛事,言满天下,道破域中。凡丛林久参耆衲,罔不腰包来觐,而海内贤氏大夫,亦多折节问道。……达摩一宗,传至今日,而弊已极矣,老人出而挽之以力行,镇之以正大,绳之以纲宗,验之以言行,牢把铁关,不少假借,故虽诸方号饱参者,其始至,无不行行然擎头戴角,而老人不动声气,微垂勘辨,即皆土崩瓦解,懡而云。唯真参之士,具择法眼,乃能俯就炉鞴,久炼不退。盖知当今之世,少林一线之脉不至附地者,唯老人是赖耳!”《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2册,第385页。元贤著述宏富,思想精微,其自述“诸所撰述并语录凡二十种,计一百余卷,并不藏丑拙,恣世指摘”元贤:《永觉老人寿塔铭》,载元贤《鼓山志》卷七《艺文志三》,鼓山清顺治年间刻本。。主要著作有《永觉贤和尚广录》30卷、《楞严经略疏》10卷、《楞严经略疏折衷》10卷、《金刚经略疏》1卷、《般若心经指掌》1卷、《四分戒本约义》4卷、《律学发轨》3卷、《净慈要语》1卷、《禅门疏语考证》4卷、《继灯录》6卷、《建州弘释录》2卷、《禅余内集》2卷、《洞上古辙》2卷、《鼓山晚录》2卷、《禅余外集》8卷、《三玄考》、《拟山海经》5卷等书。元贤及其门下所形成的曹洞宗“鼓山系”在整个有清一代都非常兴盛。元贤座下弟子常有二百余人,临终时印可为霖道霈嗣法。该系的法脉传承字号有二十字:“慧远道大兴,法界一鼎新,通天并彻地,耀古复腾今。”觉苑禅慧:《觉力禅师传承源流考》,载《觉力禅师年谱》,(台湾)大湖法云禅寺、旃檀林师子会倡印,1981,第172页。

为霖道霈(1615~1702),鼓山第九十六代住持。建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俗姓丁,字为霖,自号旅泊,又号非家叟。十五岁依建州白云寺深公剃度,后参闻谷大师、密云和尚,并遍历各讲肆。明崇祯七年(1634)到鼓山从学于元贤,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接受衣钵。十月,元贤圆寂,次年道霈被推举为住持,住鼓山禅寺十四年。康熙十年(1671)卸任,外出游历,于福建西南一带兴创宝福、白云、广福、开元四大禅寺。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再次回鼓山任住持,此时,“四众云集,禅、教、律、净四宗齐行,一时法门之盛,与兴圣以来所未有”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鼓山刻本,1936,第15页。。《鼓山志》亦称:“众请还山,香花载道,四众版心,禅教兼行,净律并开,福缘广大,撰述甚富,一时法门之盛,人称古佛再世。”黄任:《鼓山志》卷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鼓山刻本。康熙四十一年(1702)圆寂,先后住鼓山三十三年。道霈的思想虽不及元贤精纯,然其著作的数量则超过其师,主要有《秉拂语录》2卷、《餐香录》2卷、《还山录》4卷、《续还山录》4卷、《旅泊庵稿》4卷、《云山法会录》4卷、《鼓山录》6卷、《开元录》1卷、《灵石录》1卷、《圣箭堂述古》1卷、《禅海十珍》1卷,以及《华严疏论纂要》120卷、《法华经文句纂要》7卷、《仁王般若经合疏》3卷、《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略》3卷、《般若心经请益说》1卷、《四十二章经指南》1卷、《佛遗教经指南》1卷、《沩山警策指南》1卷、《八十八佛忏》1卷、《准提忏》1卷、《净土旨诀》1卷、《净业常课》1卷、《续净土生无生论》1卷、《舍利塔号注》1卷、《发愿文注》1卷、《笔语》1卷等。道霈的思想颇为驳杂,除禅法外,还重视天台、华严、净土信仰以及经忏佛事等。由于元贤和道霈的努力,鼓山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曹洞宗道场。道霈禅师非常重视佛教典籍的刊刻与流通,他在鼓山设永通斋,专门从事佛典的刊刻与流通,除了刊刻他本人的著作外,还刻印了佛教许多重要的经典、禅宗祖师语录(如《赵州真际和尚语录》《云门匡真禅师语录》《玄沙宗一禅师语录》等),以及鼓山祖师如无异元来、永觉元贤等禅师的著作。

道霈之后是惟静道安(1617~1688),泉州晋江人,俗姓胡。于德化戴云山出家,初参古杭和尚,后至鼓山参元贤禅师并从受具足戒,之后于舍利窟闭关八年,道霈禅师请他继任鼓山住持。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圆寂。著作有《惟静禅师遗语》四卷行世,由道霈禅师作序,康熙二十七年刊于鼓山。

惟静道安之后为恒涛大心(1652~1728),福建古田人,俗姓宋。十三岁时依上生寺德协和尚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黄檗虚白和尚。参学于道霈禅师,随侍二十余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道霈禅师将示寂,嘱咐恒涛大心继主鼓山法席。此后,住持鼓山二十七年,至雍正六年(1728)圆寂。大心禅师忍辱精进,敝衣粝食,一时称贤。有《怀古十颂》诗现存于黄任《鼓山志》中。

大心禅师迁化后,雍正六年(1728),圆玉兴五继任鼓山住持,共六年时间。兴五禅师俗姓康,惠安人。雍正十二年(1734),奉旨入京修藏(即后来的《乾隆大藏经》),赍赐藏经返回鼓山,移延平天宁寺。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云:“雍正十二年甲寅,奉旨入京修藏,赍赐经还山,移延平天宁。”(鼓山刻本,1936,第18页)不久示寂,建塔于鼓山老保洋。

圆玉兴五禅师之后鼓山系相继传至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常敏法睿、遍照兴隆。象先法印,俗姓李,福建宁化人,嗣法于兴五禅师。雍正十二年(1734)兴五禅师北上,法印禅师被迎请住持鼓山。当时他年方弱冠,每日精进修持而不擅长应酬,时常闭门禅坐,刺血书经,因此身体孱弱,骨瘦如柴。当时山中粮尽,法印禅师别无他法只得祈祷于护法韦陀菩萨。夜中得一梦,告诉他明日米将到山。早晨法印禅师告诉僧众,众人皆不信,派人下山打探,果然见有许多帆船停靠在江坞,正准备往鼓山送米。原来雍正之时海禁非常严格,此商人往往偷运货物至台湾、暹罗,适值海中狂风大作,商船近于颠覆。忽见空中韦陀菩萨现身指挥船只安全抵达山下,于是众人遂舍米至鼓山,寺中得以免除饥饿。乾隆四年(1739)圆寂,建塔于老保洋。有《鼓山东阳禅师语录》一册传世,弟子一常、一日等编,刊刻于鼓山,现在书及版均已散佚,仅余开堂说法的两则内容。淡然法文,福建沙县人,俗姓萧。依本郡天宁寺常青法师剃度,得法于兴五禅师。乾隆五年(1740)出任鼓山住持,至七年(1742)退居。乾隆二十二年(1757),圆寂于延平天宁寺,塔于平阳山,有诗集行世。常敏法睿,莆田人,俗姓杨。继法文禅师住持鼓山,至乾隆十三年(1748)退居,隐居于长溪。乾隆二十六年(1761)圆寂于兴福寺,归骨塔于黄坑积翠庵。

遍照兴隆,莆田人,俗姓陈。出家前研习儒学,二十五岁时依恒涛出家,学习《楞严》《法华》等经。雍正八年(1730),前往江浙等地参学,于北京参文觉禅师于觉生寺,疑情大发,得蒙印可,依其座下修学七载,后于天台结茅禅修。乾隆九年(1744),结束参学生涯返回福建。乾隆十四年(1749)春,受当地士绅李鹿山、黄莘田等延请继掌鼓山,此时寺院殿堂屋宇颓废不堪,山上树木亦被砍伐殆尽。兴隆禅师入主鼓山后,寝食不宁,坚苦勤劳,化缘营葺,植树绿化,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百废俱兴,佛相庄严,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白云堂、白云廨院等都修葺一新,自为霖道霈、恒涛之后,鼓山重新得以中兴。黄任:《鼓山志》卷四,乾隆三十七年(1772)鼓山刻本,第34页。在任期间,请黄任主持重修《鼓山志》十四卷。叶观国在《遍照禅师语录序》中说:“国朝以来,若永觉、觉浪、为霖、惟静、恒涛诸法师,护持象教,各有广录、遗语、语录行世,斯固暗室之慧灯,密津之宝筏。……自涛公灭度后,重燃法炬,力荷象车,一时称盛焉。”叶观国:《遍照禅师语录序》,载黄任《鼓山志》卷七,乾隆三十七年(1772)鼓山刻本。有《遍照禅师语录》两卷传世,李拔、叶观国等作序,刊刻于鼓山,现在书及版均佚,仅剩残篇断简,其中有住持鼓山时上堂、小参等内容。乾隆四十年(1775)圆寂,前后住山二十二年,塔于寺后。

遍照兴隆之后递传至民国的鼓山历代住持是清淳法源、东阳界初、道源一信、继云鼎善、了堂鼎彻、慧周天智、滋亭通雨、圆智通完、鹭田通月、增辉新灼、密庵通梵、六坤通明、能持天性、云程兼忍、净空兼印(道光稿本《续修鼓山志》作彻印)、光耀天明、凤超兼飞、宗通地纬、宏志通华、奇量彻繁、今品耀华、怀忠地圣、妙莲地华。兹据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列出。

清淳法源,莆田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住持鼓山,二十七年(1762)圆寂,住山共七年。东阳界初(? ~1785),汀州上杭人,乾隆四十年(1775),继遍照兴隆住持鼓山,五十年(1785)圆寂,住持鼓山十一年。逝后塔于寺后,与遍照兴隆、清淳法源同塔。道源一信,泉州惠安人,俗姓黄,乾隆五十年(1785)住持鼓山,六十年(1795)圆寂,住山十一年。继云鼎善,嘉庆元年(1796)住持鼓山,五年(1800)圆寂。

了堂鼎彻(1747~1821),江南扬州甘泉人,俗姓韩。幼年习儒,后入闽为名幕,常持诵《般若心经》。乾隆五十二年(1787)入鼓山从道源一信剃度,并从其受戒、嗣法。出家后得《遍照和尚年谱》,读后禅解益进。嘉庆五年(1800)住持鼓山,当时僧众懈怠,禅风日渐颓败,于是他大力整顿,六年时间传戒十二次,匡扶祖庭,大畅宗风。嘉庆十三年(1808),退居积翠庵,禅坐静修。陈祚康:《续修鼓山志稿》,载白化文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99册,广陵书社,1996,第154页。嘉庆二十五年(1820)圆寂,住山凡二十一年。慧周天智,道光元年(1821)入住鼓山,至七年(1827)退席,十五年(1835)圆寂,住山七年。滋亭通雨,据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载,道光八年(1828)住持鼓山,至十二年(1832)圆寂,住山七年。不过据鼓山藏经殿《修藏经记》碑载,滋亭通雨(1778~1844),道光八年任知藏,请人修补《永乐北藏》中失帙的三百余卷,道光十四年(1834)完成,并于当年出任鼓山住持,十七年(1837)以老病告退,寄栖白塔寺。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二十三日圆寂。圆智通完,道光十三年(1833)住持鼓山,至十五年(1835)退席,住山三年。鹭田通月,道光十五年(1835)住山,至二十年(1840)圆寂,住山六年。增辉新灼,道光二十年(1840)住持鼓山,二十二年(1842)退席,住山三年。密庵通梵(? ~1844),道光二十二年(1842)住持鼓山,二十四年(1844)圆寂,住山一年。六坤通明,道光二十五年(1845)住持鼓山,二十六年(1846)圆寂,任住持一年。能持天性(? ~1848),道光二十六年(1846)住持鼓山,二十八年(1848)圆寂,塔于下院侧,住山三年。云程兼忍(道光稿本《续修鼓山志》作兼慈,? ~1851),浙江杭州人,俗姓张。礼乌山净慈寺能持法师出家,得戒于密庵通梵禅师,知曹洞宗乃本派嫡传。道光二十八年(1848)住持鼓山,恒居丈室,深究禅门宗旨,所积衣钵净资,均用于修葺普贤祠。咸丰元年(1851)圆寂,住山四年兹据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第11~12页。然据陈祚康《续修鼓山志稿》所载,云程禅师圆寂于同治二年(1863),未知二者孰是,存疑。

净空兼印(道光稿本《续修鼓山志》作彻印),号石松,莆田人,俗姓卢。咸丰二年(1852)住持鼓山,翌年退席。至咸丰八年(1858)凤超兼飞禅师圆寂后复出,同治二年(1863)复传位于宗通地纬,翌年又被僧众推举为住持。因前后三次住持鼓山,故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丁日健曾以“三来堂”匾额赠之。兼印住持鼓山不惮艰辛,“累石建天风海涛亭,全修廨院,平治七里通霄路,营舍利窟台寮堂殿,通泉垦田,及增阁设桥于喝水岩”,为永觉元贤禅师以来所罕见陈祚康:《续修鼓山志稿》,载白化文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99册,广陵书社,1996,第160页。。至光绪元年(1875)退席,前后住山十九年。后游浙江四明(宁波),圆寂于延庆寺。归塔于舍利窟左麓,号延寿塔。现鼓山仍保存有他题写的匾额或碑刻。

光耀天明,咸丰三年(1853)住持鼓山,不久即退居。凤超兼飞,咸丰四年(1854)住持鼓山,至十一年(1861)圆寂。宗通地纬,同治二年(1863)住持鼓山,翌年圆寂。宏志通华,同治三年(1864)出任鼓山住持,至七年(1868)圆寂,住山五年。奇量彻繁,江西崇仁人。光绪元年(1875)净空兼印禅师圆寂,继为住持,至九年(1883)退居,住山十一年,塔于舍利窟上。今品耀华,光绪三年(1877)出任住持,翌年因亏常住千余金而退居。怀忠地圣,光绪四年(1878)担任住持,至六年(1880)亦因欠寺院数百金而退席。

妙莲地华(1824~1907),福建归化人,俗姓冯,字妙莲,号云池。光绪四年(1878)因父书泰之鼓励,投鼓山奇量彻繁出家,翌年依本山怀忠地圣受具足戒。师志愿深闳,威仪简重,以净土为归,为修复鼓山大殿,远渡台湾苦心募化,获布施乃返,整建殿堂。光绪十年(1884)继承奇量法席。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五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943页。第二年杖锡南游,先后抵达群岛,回来后发愿重建福建龟山崇熙寺。光绪十七年(1891)在马来半岛槟城创极乐寺,自任开山,作为鼓山下院,这是南洋有中国寺院的开始。后回福建福州重修白塔寺,并筑回龙阁。又短暂住持过漳州崇福寺,引退后归极乐寺设普同塔。光绪三十年(1904)奉旨赐紫,自北京请回《乾隆大藏经》二部,极乐寺、崇福寺各得一部。并帮助修复了雪峰寺、崇福寺、林阳寺等禅宗名刹。六十一岁时,将极乐寺务交付本忠,回到鼓山,重修天王殿。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崇熙寺圆寂,建塔于寺右隅华严庵故址。妙莲地华前后住持鼓山十九年。虚云:《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鼓山刻本,1936,第33页。

妙莲地华之后,圆朗古月、振光古辉、达本古田先后住持鼓山。圆朗古月,闽清人,俗姓朱。中年时从光孝寺理殊法师出家,受具足戒后修习苦行,住山洞数十年,受人敬重。后兴复崇福寺、林阳寺。光绪二十八年(1902),妙莲地华化行海外,嘱师住持,至三十二年(1906)退席。民国八年(1919)七月圆寂于山中莲花亭,于林阳、崇福和鼓山三处分骨建塔。振光古辉,湖南湘乡人,俗姓周。从军闽中,四十岁时从泉州崇福寺文瑞和尚剃度,受具足戒于鼓山。光绪三十二年(1906)住持鼓山,当时湖南人孙道仁为福宁镇总兵,并世袭骑都尉衔,后升任暂编陆军第十镇统制,他原为古辉禅师旧属,二人有很深的交情。辛亥革命后,孙道仁出任福建都督,成为鼓山的大护法,鼓山由此振兴。民国十三年(1924)辞众而逝,住山十七年,藏骨于妙莲地华塔中。达本古田于鼓山妙莲地华时担任监院多年,民国十三年(1924),振光古辉圆寂时正值鼓山传戒,于是推举古田为鼓山住持,兼任雪峰寺住持。古辉圆寂后寺院尚余二万余金,鼓山赖此余资得以维持。民国十八年(1929)圆寂,建塔于雪峰。

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大师,一身兼挑禅门五宗,临济、曹洞两宗均承接鼓山法脉。据《虚云年谱》记载,咸丰八年(1858),师偕同从弟富国礼鼓山涌泉寺常开老人披剃出家,次年受具足戒,取名古岩,法名演彻,字德清。此后行脚天涯,参禅学道,遍礼天下名刹,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光绪十年(1884)住江苏高旻寺,因沸水溅手茶杯落地而开悟。清光绪十八年(1892)接妙莲和尚的临济衣钵,传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同年又承耀成和尚之曹洞宗法脉,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虚云和尚法汇》记载:“虚云和尚出家鼓山。鼓山自明代以来,临济、曹洞并传。妙莲老和尚,即以临济而接曹洞法脉者也。莲老以两宗正脉付之老人,由临济至虚老人是四十三代,由曹洞至虚老人是四十七代。”《虚云和尚法汇·文记》,载《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附录《禅宗五派源流》,香港宝林禅寺印,1996,第263页。考诸鼓山文献,此载有误。妙莲为曹洞宗四十五世,字辈为“地”(地华),而虚云的字辈为“古”(古岩),按照鼓山曹洞宗字辈传承“通天并彻地,耀古复腾今”,虚云应为妙莲徒孙。另据虚云撰的《曹洞宗四十五世妙莲老和尚塔铭》,其落款即题:“孙古岩虚云敬题。”据《虚云和尚年谱》载,1928年秋末,鼓山达本和尚圆寂。1929年1月,虚云由上海回鼓山,海军部长兼福建主席杨树庄、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请他住持鼓山。虚云禅师住持鼓山期间,整顿道风,完善丛林制度,革除经忏等旧时习气,将寺内百余名首座全部革除,仅用知客僧八名,并创办鼓山佛学院,培育年轻僧材,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修刊刻了《法系考正》《增订佛祖道影》《增校鼓山联芳集》《校正星灯集》,对鼓山文献的整理及佛教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