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刘晓东


近代科学形态的儿童研究是随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中国当前的儿童研究主要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出于这一原因,中国当前的儿童研究主要是以欧美儿童研究的学术资源作为历史梳理和研习征引的对象。

最近几年,国内儿童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对儿童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其视野渐开,方法多元,成果剧增。可以想见,儿童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成果的不断积累,必然会冲击人们内心乃至民族文化深层的儿童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观、文化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教育的体量迅速增大,对儿童过度“教育”的现象愈发凸显,儿童自然(天性)正在教育的重压下痛苦呻吟。

在物质生活空前富足的背景下,儿童的教育反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

这道教育难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儿童”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教育学体系中从未成为关键词之一,更毋庸说被视为教育学的核心词汇与逻辑起点了。

而现代教育学的诞生则源于对儿童的“发现”。中国教育要想驶入现代化的车道,就必须认准“发现儿童”的拐点标识。

以儿童为本位,实际上是指尊重儿童所体现的自然(天性),亦即尊“性”敬“天”(按:尊“性”敬“天”,此乃我国固有之思想观念);儿童是教育的目的,绝对不能仅仅将儿童视为教育的工具。如果拒斥这样的观念,教育的现代化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停留于表面形式的教育现代化有可能助纣为虐,进一步使儿童遭受压迫和苦难。

为了解决中国儿童教育这一难题,若干年来政府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而这些改革得以成功的前提或关键,即在于“发现”儿童,或者说在于研究儿童。

是时候了!“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已然成为中国社会最为紧迫的需要之一!!

是时候了!“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已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最为紧迫的需要,已然成为中国建设现代教育学体系最为紧迫的需要!!

时代精神会引领我们走向儿童研究,这是教育走出时代困境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我国古代对儿童观的探索已有了伟大的发现与贡献。例如,春秋时期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尤其是泰州学派的罗汝芳以“赤子之心”重建儒学体系,李贽则以“童心”为自然法构筑了一套融合文学、文化、伦理、社会、政治于一体的学说体系。在童心与文化的对峙中,李贽正本清源,认为童心是第一性的,文化是第二性的,或者说,童心是本,文化是末。这就将历史上颠倒了的童心与文化(或人与社会、天性与文化)的关系翻转回来。

李贽的“童心”概念与卢梭的“自然人”概念是相通的,两人的学说也极为相似。李贽的生卒年是1527~1602年,卢梭的生卒年是1712~1778年。李贽早生卢梭185年。然而卢梭的思想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促使了《人权宣言》的诞生,类似的政治事件和思想运动却未能随李贽童心说体系的产生而在中国发生。

随李贽童心说体系的产生而发生的,是李贽被下诏狱,为免受辱而被迫自戕;是“以理杀人”换来的表面太平的假“治世”。这种“治世”的实质是“万马齐喑”、是普遍平庸的“衰世”;是自欺欺人,积贫积弱。这一“治世”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完败的“大变局”。

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是可以为中国开辟现代化道路的。但李贽却被同胞们称为“异端之尤”,他的下狱自戕象征着中国的童心主义思想——其中的基本观念与根本立场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哲学登峰造极的成就——被毁于“秦火”。当时的中华帝国与李贽所铺设的那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擦肩而过,而终于步入通往“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歧路。夷陵为谷,可悲可叹!

有的学者认为李贽属于泰州学派,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例如吴震)。但无论如何,李贽与泰州学派中人交游甚繁,他的学说与泰州学派存在“血缘”关系是确凿无疑的。李贽自己就曾说自己的“童心”概念与罗汝芳“赤子之心”概念是一致的。泰州学派为罗汝芳、李贽学说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儿童文化引论》一书的作者郑素华博士是泰州籍学人,在当今儿童研究依然孤寂寥落的队伍中,我们看到有泰州籍学人主动接续先人、前辈的思想伟业。这部著作的出版便是见证。

我相信,西方的儿童研究与中国的童心主义学说可以互为学术资源,相互支持、相互支援。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很可能会发生一次类似19世纪与20世纪交会时期美欧所发生的儿童研究运动。这场儿童研究运动必然是由新的时代精神孕育催生、会通中西学术资源、满足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儿童研究运动,既能深深汲取西方儿童研究的成就,又能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使老子的“复归于婴儿”、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样的先秦思想,跨越时空而在新时代发出巨大的回响。

在这巨大的回响里,我们会发现:思想因为扎根于传统积淀,而得以本固枝荣——思想园地里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人心由于复归于赤子婴儿,而能避免异化腐败——人性得以自然发展与茁壮成长,人的天赋资源得以最大保全且得以实现其自身;李贽的“童心”社会与文化、卢梭的“自然人”共同体、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与“向人的本性复归”的理想社会,将更加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未来人的现实生活。那时,社会与文化将会拱卫童心(或人自身的自然),人——失其赤子之心的人,也即赤子之心或童心自身——成为社会与文化的目的,“全面发展的人”(已经自我实现或正在走向自我实现的“赤子”或“自然人”)将会建成最富有人性,对自然和社会有最大程度的友善,最能体现公平正义,最具生长、发展和创新潜力的美好社会。这一美好社会又会捍卫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我们每个人都由儿童成长而来,而曾经的那个儿童正是赤子,那个赤子就在我们的生命里;反身而诚,我们便能复归于婴儿而再次拥有童心。如此,对于我们身边的赤子、婴儿,以及如赤子一般的成人,我们是否还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愚之贱之,欺之戏之,狎之侮之,一如往昔?

让我们敬畏童心吧!让我们研究儿童!

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让我们与自己生命里的那个赤子、童心一起生活!

儿童研究是人学研究的核心,是人文学科的源头或基础。儿童研究不仅有其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意义,而且还会对政治建设、伦理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做出贡献。

郑素华博士的这部著作主要是以西方儿童研究的学术传统作为探析、评说的学术背景,对儿童观的现代化和儿童地位的提升、儿童权利的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儿童文化研究做了一次新的推动。

儿童研究是一项充满喜乐而又艰深、艰难、艰辛的事业。同一切伟大的事业一样,通往成功的是那并不平坦的“光荣的荆棘路”。

祝愿郑素华博士勇往直前,再创佳绩,多做贡献。

是为序。

201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