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之所以也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还存在按要素所有权分配的经济条件,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要素分配决不是对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原封不动的移植,更不是照搬“三位一体”公式。

(一)要素分配论在社会主义存在的依据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实行按劳分配,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完全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消费品上的实现形式,是人类分配关系的一场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探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但是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设想,是在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实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设想的条件是有差距的。完全实现按劳分配需要满足四个历史前提。

第一,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单一的全社会占有,即每个劳动者以平等的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进行劳动,劳动成为财富的唯一源泉时,才能作为分配的依据与尺度,才能够按照每个劳动者劳动量的多少分配财富。

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要求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消灭剥削,劳动者成为所有者,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第三,按劳分配是在产品经济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这里劳动不再通过市场、商品等价值形式,“迂回曲折”地实现劳动的交换关系,而是直接以劳动量为交换尺度,社会生产完全根据社会成员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总劳动是由集体调节的”,不存在浪费劳动的现象,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

第四,在未来社会中全体成员都已得到全面发展,人们不会再受旧的分工形式所束缚,社会承担着劳动者的培养费用,不必再考虑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区别,所有的劳动创造的成果都归社会所有。这四个前提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无法满足的,按劳分配只能与按要素分配同时共存,但是如果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或者权利要素不受限制地参与分配过程,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如税收调整、居民补贴等措施来保障劳动要素在整个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优先地位。

总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要素的所有权关系或者产权关系。人们的不同物质利益的获得只是相应的一定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劳动力的、资本的和土地的所有权,就是商品这些不同价值组成部分所以会分别属于各自的所有者并把这些价值组成部分转化为他们的收入的原因”。

因此,在我们的公有制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以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前提下,我们虽坚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但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我们的按劳分配还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还不能像马克思设想的用劳动券去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外,还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其他要素分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共存的关系。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而在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过程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方面适应公有制性质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适应财产所有者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又必然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正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样,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组成的具有非公有性混合所有的企业也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也正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发展壮大。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密不可分。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实现形式难以多样化、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难以扩大,主体地位难以增强,而非公有制经济也难以发展。上述基本经济制度也就难以坚持与巩固。

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配置理所当然的也就包括在市场调节的范围内。而市场对生产要素的调节又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提供者所获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正是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分化组合中,生产要素不断地按照市场的需求得到了配置。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就是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所获收益和稀缺程度给生产要素提供相应报酬,这就意味着按生产要素分配,所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实现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市场配置资源是同一过程,市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也可以说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可能有市场配置资源,也就根本谈不上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必然性。

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深化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

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与组合的加速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经济结构不断向高级转化,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日益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当前,为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参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进一步推进国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我国,进一步推动我国相应的生产要素进入世界。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伴随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因此,这种分配方式在我国实行也就极为重要。

4.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提高国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

由于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合法经营获利,能够引导和培养公民积极向上、通过诚实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良好素质,形成勤劳、节俭、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社会保障公民的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收益,使得社会的公共生活对社会成员来说成为休戚与共、利害相关的,他人的行为也与自身处于有机联系之中,从而产生对社会、国家的公共生活的归属感,增强公德意识,改善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由于可以从生产要素的投入中获取利益,社会成员就会自觉地思考投入和获益的方式和结果,关注社会现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人们要自觉通过接受教育,参与竞争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发现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总之,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使社会成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发挥。

(执笔人:张青 王健 蔡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