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合肥市科技政策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吴娅娟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青年,最具创业热情,最富创新潜力,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需要发挥青年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主力军作用。创业无坦途,青年创业既需要创业者自身的意愿和能力,也需要政府予以必要的激励和支持。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出台了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新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安徽省出台了“1+6+2”自主创新政策、《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鼓励支持创新创业。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在科技政策、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广大青年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十二五”以来,合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两位数”,总量实现“翻一番”,多数进入或接近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崭新形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合肥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导向不动摇,把创新创业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引擎。

二、研究意义

合肥是一座创新型城市,合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的亮点就是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合肥的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产业的转型升级。合肥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合肥市科技政策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现状,有利于政府进一步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优化科技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服务青年创新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助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国龙源期刊网、学术专著等渠道,搜集查阅关于合肥市科技政策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现状等方面的资料、政策、相关理论,借鉴已有学术和研究成果,对科技政策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走访调查法。结合工作实际,走访青年创业者、访谈研究科技政策与创新创业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就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助推青年创新创业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四、合肥市科技政策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现状

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是一座具有创新创业优良基因和深厚土壤的城市。近年来,合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引擎,合肥“双创”工作成为国家和社会充分肯定的一个城市品牌。

(一)合肥市科技政策助力青年创新创业效果显著

1.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合肥市实施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助力青年创业。一是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修订《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法规。出台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加大技术改造奖励力度。出台28条“双创”政策,加大众创空间建设力度,支持面向科技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出台《2015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设立科技保险基金、高科技企业创新贷、孵化器奖励自助等项目,扶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投入机制,设立合肥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并配套出台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基金、事后奖励等多项政策,政府对新兴科技企业以“借转补”的方式给予资金扶持,突出解决创业资金分散、企业信息不畅、项目多头申报等问题。三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创新专利质押、股权质押、政策性拨款预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运营“合肥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为合肥市众多的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智能搜索、精准对接的投融资服务,优化创新环境,健全服务机制,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培育,合肥市通过打造一批创新服务平台,让技术与资本“握手”,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打造研发转化平台。大力推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建设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搭建了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循环经济、现代显示、光伏光热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不断推进学科与产业融合。截至2015年,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等高等院校60多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14家、各类研发机构959家。二是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三是打造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中介服务平台,成立科技中介服务协会,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实现无缝对接,打造社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助推企业发展。四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不断强化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基地148个,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加强

一是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庐州英豪”培训计划、小微企业管理层技能培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与研发转化一体化,形成“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二是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实施《合肥市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完善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受益分配政策,激励青年创新。设立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培养和奖励。实施《合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一站式”服务暂行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他们来合肥创业。三是选树青年创新创业典型。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四进”活动,开展“青年创业奖”、现代农业“创客之星”评选表彰,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合作,开展“创业英雄汇”海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1.创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具有先进技术和研发优势。但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应用不够,落地的创业项目不多。由于本地资源配套不足,一批项目在转化过程和生存发展中,需要到外地寻求资源。还有一些本地创业项目,只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含量不高,难以获得政府和投资人的支持。

2.科技载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科技园区、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发展,但是在产业服务、企业孵化服务等方面能力不足,没有足够数量的专业服务人员,不能针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注册、财务、税务、融资、法律、营销、管理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服务。创业平台之间也缺乏交流和合作,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创业平台和创业群体。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创业团队展示、交流的机会不多,缺乏浓厚的区域性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创业的主体活力不够。

3.科技服务体系水平有待提升

在人才方面,科技人员大多数学历、技术层次较高,但是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战经验相对缺乏,吸引优秀人才来合肥创业的粘度不够。一些创新创业项目缺乏领军人物和核心人才,往往需要到先发地区引进一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大增加了创业成本。在影响力方面,自主培育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能力较弱,与先发地区相比,不能有效吸引知名度高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在资本运作方面也缺乏合作。具有影响力的、广泛辐射到国内和国际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创新创业的信息流动较慢,企业在信息获取等方面渠道不畅,初始创业团队难以找准创业方向。

五、进一步发挥科技政策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科技政策,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青年创新创业离不开更加有力的科技政策支持。一是完善科技政策。深化科技经费、科技奖励等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在合肥创业。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聚集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团队;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拓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创新型人才流动渠道;通过落户政策倾斜、子女就读、医疗服务等,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互动,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双向流动,为企业发展引进科技人才。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依托中科大先研院等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建立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认定制度,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星光大道”。制订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鼓励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强化对创新成果的应用。加强对科研创新的成果保护,加快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和改革财政税收政策,制定更能促进企业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国家股权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培育建设孵化平台,搭建创新创业载体

按照“支持创新、鼓励创业、优化环境、拓展功能”的要求,把孵化器等平台建设作为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加强专业化的孵化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中介、技术平台、创业辅导等功能板块。充分发挥合肥科技成果多、创新创业资源丰富、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较完善的优势,利用现有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全面推进孵化器、创业园区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鼓励开发区、高校和民营实体与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合作,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合肥核心企业、领军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开放研发平台,整合中小科技企业,促进资源共享,打造研发生态闭环,共同受益。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孵化平台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的结果,兑现政府资金奖补政策。

(四)打造科技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合肥科研资源丰富、人才集聚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创业活动的整合作用,推动创业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科技、财政团委等多部门协调推进创业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工作合力,助推青年创新创业。二是健全企业融资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对初创型企业投资参股、风险投资补偿等政策支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倡导创业导师参股入股,设立青年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对于评选的优秀创业项目,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支持双创企业,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青年创新创业。三是构建专业信息平台。继续推进“合肥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改善信息资源环境,及时掌握创业市场供需信息,促进创业服务资源高效流通和优化配置,提高创业企业获得信息的丰富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学习交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

深入推进上海合肥双城战略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共建,学习先发地区在引进、认定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建设,政府与高等院校合作,各类人才的引进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发挥合肥区位优势、科技人才资源、研发成本等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人员互往、要素互流、产业互动、市场互联和设施互通,逐步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竞争有序的联动发展格局,达到两地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均衡状态,努力探索形成新型的城际合作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加强与国际创业园区的合作,努力营造以“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追求卓越”为核心内涵的创新创业文化。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众创空间运行机构共同联办创新创业培训、创业赛事、创业交流等活动,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合肥本土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品牌,选树青年创新创业典型,引导成立区域性的创客组织,助力合肥“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光亮,叶青,潘辉.青年创新创业的理论、问题与对策研究——共青团视角下的重庆案例[J].《调研报告》,2012(06).

[2]肖陆军.新形势下青年创业支持体系构建思考[J].社会民生,2013(32).

[3]徐真.互联网金融下青年创业融资新渠道[J].金融财税,2014(12).

[4]刘凤朝,马荣康.公共科技政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印度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

[5]龙丹,王霞.合肥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安徽科技,2014(10).

(作者系共青团安徽省合肥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