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隐逸概念界定

什么是隐逸?隐,《文选·卷二十二》录左思招隐诗两首,李善注引韩子曰:“闲静安居谓之隐。”注重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士人心理状态的调试。释“隐逸”含义,重点是“逸”,《说文解字》释为“逸,失也,从辵(chuò)兔。兔谩訑(dàn),善逃也”,又引申为“避世”,《正字通·辵部》有“逸,隐遁也”,《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逸民”与“隐士”相当,“逸”也就有“隐”之意。《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以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所以“隐逸”指隐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隐居的人,尤其是指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士人。“隐逸”开始是单音近义连用,后发展为复合词,有“隐遁”“隐居”之意。值得一提的是,“逸”还有“飘逸”“安然”之意,《尚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唐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遂我一生逸,不如万物安”。这层含义,也给中国的隐逸文化附加了高蹈超逸的色彩。

陈谟在《镜湖书隐记》陈谟:《陈聘君海桑先生集十卷》,明刻清康熙十九年陈邦祥重修本,上海图书馆古籍线善本。释隐逸为:“古之君子穷而处于下,以求其志,谓之隐,达而用于时,以行其学,谓之显,及其泽施于民物,功铭于旂,常辞荣去宠以养其贞,全其天,则谓之归隐焉。”“穷”并非指经济上困窘,而谓士人在集权专制政治体系或权力斗争中所处的地位,“志”指士人对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追求,为世所用,行其学则为“显”,辞荣去宠归于本真,顺乎自然天道,则为归隐。这基本上概括了隐逸的基本要素:地位、个性、自然、本真。

隐逸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对象的。作为实践隐逸思想的人,即隐士,必须是士人,而非山野之农。因此,若去掉隐逸的一些复杂表现形态及功利性的因素,回归本原,给隐逸下定义,可以表述为: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在专制王权政治体制的制约下,为了保持个性的自由和精神上的独立,主动或被动地改变地位和环境,以逃避现实政治的束缚,主要以回归自然或追求自然的本真状态为目标的心理或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