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交互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新媒体艺术表达

1.2.1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其内涵和外延相当宽泛,具有交互性、数字化、虚拟化和非线性等特点。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美国在线媒体顾问和资深分析师Vin Crosbie提出人类沟通传播的方式分为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引自:Vin Crosbie. What is “New Media”.http//: rebuilding-media.Corante.com。一对一的沟通称为人际媒体,特征为其沟通能够针对每位受众,交换的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受众所关心的方向,并对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控制权;一对多的沟通称为大众媒体,特征为能够同时快速传递信息给受众,但受众只能单纯接收无法与传达者互动;多对多的沟通称为新媒体,特征为能够同时快速传递信息给多位受众,且信息传播的方式是个别化的,受众对于接收到的内容拥有控制权,且解读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新媒体借助于计算技术的双向传播性,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如图1.1所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方式是单向的,而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是双向的和交互的。例如,以电视机和广播作为媒介,人们只能是接收者,而以互联网为媒介,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再创造者。

图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同传播方式

1.2.2 新媒体产生的影响

(1)思维方式

从哲学的角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意识形态。法国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代表著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和《忘掉福柯》等。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出发,指出媒介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内容,也在直接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介来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的存在。 引自:让·鲍德里亚著. 完美的罪行[M]. 王为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文字的传播方式是抽象的和线性的,理解文字传播的信息需要思考和阐释才能使思想能更加连贯地逻辑表达。进入新媒体时代,大量零散的、非线性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比起文字信息,这些媒介信息是不需要上下语境的,甚至是分离事实而进行的堆砌,这时人们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的和拼贴的。

(2)生活方式

随着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网络的覆盖已经从家庭场所、公共场所逐步蔓延到了移动场所,无线网络与设备的连接使人们通常拥有多种终端设备与程序,媒介的更新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国《连线》杂志曾以“Web已死,Internet永生”为题描绘了现代城市白领的数字化生活,早上起床打开身边的iPad查收邮件;吃早饭的时候登陆Facebook、Twitter和纽约时报;上班路上用智能手机来听播客;工作的时候,用RSS阅读器阅读信息,用Skype和即时通信软件聊天;下班回家做饭的时候用Pandora听音乐;晚饭后用Xbox Live打游戏,用Netflix看流媒体电影。同时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还有很多。 引自:李四达. 新媒体动画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8。

(3)文化渗透

新媒体在改变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冲击到了文化层面,众多新媒体的出现引领了新的全球文化现象,成为当今众多文化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对后现代工业社会有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对媒介文化有深刻的洞察。代表作品《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等。指出,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引自:尼尔·波兹曼著.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16。新媒体的艺术符号容易与现代流行文化接轨,且具有时空交互性,新的媒介文化形式正逐渐在旧媒介中出现,比如交互动画、远程交流和虚拟现实等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博物馆展览和传统课程教学中。

1.2.3 新媒体艺术的表达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终端和载体正在兴起,新的媒体形态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响深远且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的思想观念与表达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艺术领域就是其中之一。进入新媒体艺术时代,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由传统艺术的单向传播向新媒体艺术的双向沟通转变。新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新的媒介去创作艺术,来自美国的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战后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以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试验摄影设计与绘画,“融合绘画”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床》、《夏日暴雨》和《赌注》等。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代表作品有《帝国大厦》和《蓝色电影》等。与钢琴家大卫·图德(David Tudor)等艺术家尝试与科学家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模式试图发掘新思维、新方式和新体验等,在空间、光影、音效及装置艺术作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基础。新媒体艺术最早是指录像艺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媒体时代的不断演进,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中西方代表人物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概念表述如表1.1所示。

表1.1 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概念表述

引自:张朝辉,徐翎. 新媒体艺术[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引自:林讯. 新媒体艺术[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引自:藤晓铂,苏滨. 从“新媒体艺术”到“信息艺术”—访鲁晓波教授[J]. 装饰,2004(12):22-23。

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概念在不断地更新,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从媒介载体与形式上,新媒体艺术的分类如表1.2所示。

表1.2 新媒体艺术的分类

引自:曹田泉. 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引自:许江,吴美纯. 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引自:方兴,郑杨硕. 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3):166-168。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不断拓展和演变的新兴艺术,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媒体艺术是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思维的背景下,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美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实践,是以交互为主要特征而实现信息的互通和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