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田野概况与研究方法
在乡土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乡村社会成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因此传统观念、伦理习俗对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控制力就相对强大。随着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且能够更大程度上战胜自然,这种改造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扩张着村民的欲望,原有的传统观念和伦理习俗对其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控制越来越弱,甚至不再具有效力。在此过程中,乡村民营企业正是形成这一转变的直接载体。随着乡村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与传统乡土社会因素存在诸多纠纷、矛盾和冲突,单靠传统资源中的价值伦理、风俗习惯,已经不能有效化解和解决日益复杂的各种现实问题,这就需要转而面向市场、面向法律、面向制度、面向现代性,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向的过程中所迅速建立的市场制度和法律规范予以规制和调解,将两者进行有机弥合,也就是实现“乡土性”与“现代性”互融。本研究试图详细刻画鲁东石镇自1983年石材矿产资源开发以来至今30多年间石材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以探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构建良性乡土社会秩序的研究目标。
(一)田野概况
石镇位于山东省东部海平市北段,总面积94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31468人(海平市统计局,2013: 492)。石镇原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地形崎岖、土地贫瘠,当地村民生活极为贫困。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当地村民开始开矿采石。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石材资源,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石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一直以来,石镇充分发挥葡萄、石材、旅游三大资源优势,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富民为第一目标,全面整合发展资源,努力做到“葡萄石材旅游富民,招商引资工业强镇”,实现了石镇经济的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见表1-2)。石镇曾连续11年保持着省级“文明乡镇”和“文明乡镇示范点”的荣誉称号。
表1-2 石镇历年经济状况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石镇各年政府工作报告,石镇经贸办、投资服务中心各年工作总结及海平市各年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材料整理和计算而制。
需要强调的是,石镇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基地”“中国石都”。石镇石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有樱花红、黄金麻、白麻、晶白玉等20余种花岗岩、大理石,仅地表以上储量就达4.4亿立方米(见图1-1)。我国众多著名建筑的石材产品都来自石镇,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军委大楼、国防部大楼、五棵松广场、上海世博会广场、广州中石化大厦、济南泉城广场、南京雨花台等,此外,石镇的石材还远销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
图1-1 石镇石材荒料厂一隅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据统计,截至2014年,石镇有各类石材企业318家,其中石材开采企业134家,石材加工企业184家,年加工板材500万平方米,共有锯石机390余台,切机326台,磨机289台,石镇石材行业的从业人数达3400余人,石镇政府对于石材工业园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787.9万元(石镇投资服务中心,2013)。此外,石材产业的迅猛发展还充分带动了石镇其他附属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建筑业、机械加工和维修业等。但石镇各村庄经济发展呈现极不均衡的特征。2003年,石镇年均纯收入为4912元,位列海平市31个乡镇单位的第14位,石镇年人均税收收入306元,位列第13位(海平市统计局,2004:499),可见,石镇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突出,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海平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前100名的行政村中,石镇有8个村庄入围,入围总数在各乡镇中名列第5位,而这8个村庄都是石材企业集中的区域。由此可见,石镇各村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材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研究方法
1.分析单位
在社会学学术研究中,对于乡村研究的基本单位一直存在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单位类型:第一,农户,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对于中国乡土社会来讲,其历史传承既不是以个体为基点,也不是以集体为归宿,而应该以农户式的生产、生活、交往和乡村权力责任为基本单元内容;第二,村落,这是一种以“微观社区”作为基本研究单位的研究方法,也就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其学生费孝通先生也指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费孝通,2005a);第三,区域,这就把研究视野限定在一个区域之中,这一研究基点的支持者认为,区域研究有助于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来研究,如黄宗智对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的乡土区域研究;第四,乡镇,在起初的研究中,乡镇研究常常是社区研究的不自觉扩展,真正自觉反思以乡镇作为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应该是日本学者福武直,他指出,亚细亚式的“村落共同体”研究基点并不符合中国乡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因为村落之间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其他城镇、村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政治和伦理关系的,进而提出了“乡镇共同体”的概念。
可见,研究单位可以有多种选择,然而,选择不同的研究单位对于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根据研究对象的结构机制和运行模式揣摩确定最为合适的研究单位十分必要,这是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定位,然而在大量的学术研究中,却被研究者严重忽略。对于乡村民营企业,本研究选择以乡镇(石镇)为基本单位。
第一,石镇具有一致的产业类型。石材行业是石镇相对单一的支柱产业类型,包括开采、加工、销售、运输和维修等系统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是描述和剖析乡村民营企业运行机制及其对乡土社会秩序影响的重要切入点。如果以村落为基本单位,就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生产链条,那么对其乡土性和现代性的分析就不够透彻。石材行业是石镇依托自然资源独有的产业类型,如果以区域为基本单位,这种“成片”“成区”地掺杂着其他行业的情况,就会因较大异质性而导致对其的研究处于理不清、说不透的困境。因此,对乡村民营企业与乡土社会秩序关系的研究,要尊重产业类型的客观存在条件,这是确定研究单位的重要衡量因素。
第二,石镇具有相似的生活逻辑。提到乡村社会成员的生活逻辑,我们需要借鉴福武直从“村落共同体”到“乡镇共同体”的拓展意义。相对于村落而言,乡镇是具有更广阔范围、更普遍意义和更系统连接的区域,无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互动,还是在理性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交换,都是在跨越村落微观范围呈现出来的动态的企业与村民、村庄、其他企业以及基层政府的互动博弈。
第三,石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乡村权力系统。对于乡村民营企业与乡土社会关系的研究,乡土政治权力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村落范围内的乡村权力结构分析对于本研究而言还远远不够。乡镇政府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对着乡土社会,成为国家-社会的融汇点,只有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位,才能保证对乡村民营企业与乡村政治权力互动分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对乡村权力的理解上,“乡域”研究不仅克服了“村域”研究中的时空局限,而且部分地解决了“区域”在具体田野调查中的困难呈现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经济-政治互动的社区整体感。
第四,石镇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企业转型和乡土变迁领域。乡村民营企业的产生、发展和转型与乡土社会的整体变迁息息相关,选择乡镇作为本研究的基本单位,不仅可以从细节上清晰地揭示出中国乡土变迁中的基本矛盾及其化解、解决机制,而且可以从中看到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及其影响因素,还可以从宏观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对乡土社会变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把握。
2.进入与关键步骤的处理
本研究是从日常生活实践、政治制度结构和社会变迁三个维度深入了解石镇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考察石镇人物(如企业主、企业管理者、企业工人、社区干部、政府官员和普通村民等)的动机、观念和行为,并进一步探讨企业与基层政府、社区以及其他企业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系列的研究需求在很多方面是调查问卷无法胜任的,所以,在具体的调查技术上,本研究主要采取参与观察法、无结构式访谈法和文本资料搜集法。
本研究在田野调查中所搜集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石镇人物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材料;二是调查者在参与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之记录;三是搜集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交易合同,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政策文件和工作报告,以及石镇企业主私人拥有的相关档案信息或文本材料等。在此,笔者对“进入”和“关键步骤的处理”做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
首先,进入。石镇是笔者的家乡,自笔者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曾五次围绕这一研究主题回乡开展田野调查。笔者能够顺利进行参与式的调查研究源于“二叔的照顾”,二叔是石镇著名的石材企业家,他还是村委会主任,海平市人大代表。2011年,笔者将打算留在其工厂里一边实习、一边调研的想法告诉了二叔,二叔欣然应允。笔者分别于2012年7~10月和2013年1~4月两次共半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笔者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电脑并处理一些简要的文件材料,“会开车”的优势在这里可谓是充分发挥了作用,因此,在实习中,笔者是“秘书+司机”的双重身份。正是具有在二叔身边做一些服务工作的机会,笔者才除了可以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能够充分“随行”,比如会客、外出吃饭、签署合同以及来往政府机关等,因而得到了大量较为珍贵的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虽身在家乡,但笔者为了能够搜集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材料,在实习期间也不回家中居住,而是住在工厂里,同企业的管理人员住在一起,以便更真切地体会石镇企业工作人员的观念和行为,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模式及其同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
此外,二叔朋友的朋友张斌——石镇党委书记,是本研究最为重要的调研协调者之一,尤其是在文本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张斌书记专门安排了办公室的潘秘书陪同笔者到镇政府办公室、投资服务中心和档案室等部门搜集资料。各部门工作人员都能充分地信任和配合,帮助笔者搜集了诸多宝贵的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本材料。在笔者的请求下,张斌书记答应笔者在镇政府的投资服务中心“驻扎”两个星期。幸运的是,当时正值镇投资服务中心对全镇的石材企业进行摸底排查,主任助理便是这一阶段笔者的身份。在此过程中,笔者搜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其次,关键步骤的处理。由于本书的研究地域为笔者的家乡,笔者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较为熟悉,因此在访谈过程中选择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在把握主题大方向的前提下,顺畅随意地交流,以便更真实、真切地了解事实,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得到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笔者尤为注重如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第一,在调查对象的选取方面,本研究采用求异法,力求实现“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就是在对某一现象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时,积极寻求其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或者努力去发现同一特征现象在不同调查单位中的不同存在形式。毕竟,信息是光谱式的存在,所以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尽量“囊括”所有信息面向(潘绥铭、黄盈盈、王东,2011: 89)。石镇人物是本研究的主要访谈对象,正式访谈累计60余次,每次访谈时间通常为1~1.5小时,访谈对象包括企业主、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工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成员、普通村民、企业客户、小学教师等,笔者尽量选择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的调查对象,尽力穷尽石镇人物的所有信息量,通过此方法选取更具代表性的调查对象。
第二,采用讨论的方式,而不是一问一答。为了突出石镇企业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本研究还采用“主位研究”的深度访谈方法,就是在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时,促进和帮助调查对象发掘自己的内心,引导与启发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注意追问,根据被访者的表述,要求被访者说出自己的情况或者理解,然后当场抓住其中的要点,加以追问。如此反复,直至信息饱和。
第三,注意情境的选择和记录。在同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时,研究者尽量选择合适的访谈场所与时间,尽量做到一对一访谈,能够回避他人。访谈中,研究者除了记录调查对象的回答内容外,还要记录调查者提出的问题、现场的情境与场景以及调查对象的表情、神态等,以获得更丰富、更真切的信息。
第四,要坚持研究伦理原则。主要包括知情同意原则、尊重和平等原则及保密原则等。知情同意原则就是在对石镇人物进行访谈时,使其充分了解调研必要信息后,在没有强迫、不正当压力和引诱的情况下,尊重其参与意愿,进而开展调查研究;尊重和平等原则就是在同调查对象进行互动交流时,保持一种“平常心”,正确地处理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妄自菲薄”,尽量做到研究者的“平和”,进而实现“移情的理解”;坚持保密原则就是向访谈对象说明、解释研究者的保密措施,本研究对所有涉及的地名、人名和企业名称等都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处理,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