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创思维发展报告(2015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重要学术活动

1.第五届全国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转引自汕头大学官方网站,作者叶楠楠,责编曾建平。

2015年8月25日至26日,第五届全国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办。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11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推进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建设,发挥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主持开幕式,执行校长顾佩华和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先后致辞,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玉教授宣读贺信。

开幕式结束后,汕头大学顾佩华教授在会上做《汕大整合思维模式:概念与实现》的主题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博士做《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创新机制改革中的地位》的主题发言,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院长冯林教授做《创造力开发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题发言,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曹莉教授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清华大学的理解与实践》的主题发言。

短短两天的时间内,与会代表通过大会发言、分组报告和现场观摩汕大整合思维课程小班教学示范等环节,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探索,并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研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实施路径。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正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汕大率先将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全校必修课,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特色——整合思维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决策、创新以及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技能,推动本科教育改革。与会代表们对汕大的整合思维课程也给予充分肯定,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结合当前广东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汕大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博士认为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只有汕大一个,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国家战略的重视和全国一盘棋的部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谷振诣教授表示汕大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全校必修课,与校级领导的重视分不开,起用年轻的教师教学效果也很好。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观摩了汕大的整合思维小班教学环节,观摩课给代表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肯定这一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问题分析思考、语言组织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

2.西安欧亚学院第二届批判性思维视野论坛转引自西安欧亚学院官方网站。

2015年5月23日,由西安欧亚学院发起,联合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西安欧亚学院第二届批判性思维视野论坛”顺利召开,中外八位专家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规范、提问技巧与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度展示,并与各位与会师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卡耐基梅隆大学海特教授与拉巴斯教授分别从教学与生活切入批判性思维在美国的应用。海特教授谈到如何有效提问以提高批判性思维,她强调设计问题的重要性,对提问进行分类,既要有为了提升沟通效果的低层次提问也要有推理分析的高阶提问,强调分析评价的意义。提问的技巧要注意是否问题太简单,是否提问太单调,是否关注提问时间,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在于提问有自己的空间。海特教授还请所有现场的老师回忆自己的提问,借以反思自己需要提高的部分。

拉巴斯教授从与13岁儿子关于穿“人字拖”是否合宜,强调“证据”的关键,所有的观点都需寻找理由。国外的教育改革不断在深化,从以前的3R(阅读,写作,数理)到现在的3C(批判性思维,创新,交流),教育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坚定地论据与提问的创造性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院长武宏志教授,在中国大陆率先开展非形式逻辑的系统研究,被公认为全国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重要学者。他在本次论坛强调“理性规范”在批判性思维中的意义,好定义要有“标准”,在反复论证中提升自我的“证明力”。武宏志教授阐释了判断来源真实性的标准,提供了观察与判断现象的标准,辨析了“实在论者、绝对主义者、多元论者与评估论者”的区别,给出了不同论者的水平标准,廓清了批判性思维的理论规范迷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熊明辉教授,也是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会(筹)副主任委员。熊教授重点阐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关系,梳理了批创思维发展的逻辑脉络,指出批创思维是时代所需。责任感、创新力与实践力三者结合紧密,一个好的论证必然有好的“前提”,分析、推论、评价,解释、说明、调节,没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卓越的创造。

新东方呼和浩特学校校长范亚飞,人称新东方黄埔军校总教头,是国内著名留学与教育规划专家。先后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访学,对批判性思维研究颇有心得。在本届论坛,范亚飞论述批判性思维与犬儒的关系,并对教条主义、绝对主义、多元主义与评估主义进行细致的介绍与甄别,提供了人们对照自我思维阶段的检查表。

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国际行动学习协会WIAL”认证的行动学习教练秦瑛老师,也是畅销书籍《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译者。秦瑛老师的论文题目是“提问如何引领思维”,提出“非凡的结果源于伟大的问题”。提问式思维是一套系统工具,巧妙提问可以指导自己与影响他人。秦瑛老师介绍了选择地图与ABCD情绪自我流程,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

全国闻名的Dian团队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教授,也是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会(筹)秘书长,2014年在全国率先将批判性思维课程在小学开设。从“批思为什么走进小学”“谁来教,教什么”和“小学生如何教批思”介绍了华科附小开设批判性思维的经验,指出小学生“深入思考”的可操作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校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助理黄鑫,作为学校批判性思维课程负责人,系统的梳理我校几年来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所做的努力,从摸索的1.0到学生参与教学的3.0,我校批判性思维教学团队经历艰苦的探索与尝试。黄鑫老师分别就“磨自己”“接地气”与“共设计”三个角度探讨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方法与规范,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自2011年以来,全国批判性思维会议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召开,会议规模宏大,参与单位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汕头大学、南京大学、延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近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会议气氛热烈,代表参会踊跃,为批判性思维的深入研究与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我校第二届批判性思维论坛也正是为此目的而举办。本届会议希望在第一届论坛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批判性思维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和运用批判性思维,让批判性思维走入学校,真正变成人们的思维习惯。

3.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转引自巴蜀中学网络微信平台:教育热点——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批判思维教学现场会暨“中学语文思考力培养联盟”成立大会在鲁能巴蜀隆重举行。

2015年11月14—15日,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暨“中学语文思考力培养联盟”成立大会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语文学习》杂志、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研究所、学林出版社、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北京国教智库教育研究院、西安树人教育科学管理研究院携手举办。出席大会的嘉宾有:当代著名文本细读理论和实践专家孙绍振,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小庆,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史绍典,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方鸣等。“聚嘉宾而慎思,襄盛举而求索”,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位老师参加了活动。

11月14日上午9点,大会开幕式在鲁能巴蜀中学二教楼L 507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巴蜀中学语文组严吉林老师主持。出席此次活动开幕式的嘉宾主要有:重庆鲁能巴蜀中学校长张勇,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语文学习》主编何勇,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公派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荣维东,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学林出版社社长段学俭。

活动还邀请到了诸多关注、研究批判性思维的中学语文教育专家,分别有:著名语文教育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当代著名文本细读理论和实践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小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语文新课程推进项目组”核心成员、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史绍典、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方鸣,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中语会秘书长、陕西省教科所所办主任王来平,陕西省教科所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陕西中职学校语文教研员、中国职教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陕西科技大学外聘研究生导师高居红。

开幕式上,鲁能巴蜀中学校长张勇、学林出版社主编段学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委会学术委员副主任史绍典、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王方鸣先后致辞。随后,谢小庆和荣维东两位专家分别对题为“批判性思维对教育创新的历史意义”和题为“‘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报告,结合当前形势,提出对批判性思维的真知灼见,既接地气,也有远见,发人深省,赢得参会老师一致好评。

上午的理论“充电”过后,课堂“论剑”在下午一点半拉开帷幕。课堂展示活动由重庆市名师王海洋主持。来自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张万国、来自重庆巴蜀中学的科研型优秀青年教师蒋嘉盛和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躬行实践,为参会的各位专家和教师依次献上《高中文本思辨阅读教学》《初中非连续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和《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三堂各具特色的示范课。课后,孙绍振、史绍典、姜恒权等专家从多个角度为三位教师的展示课做了精彩细致的点评,阐述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高见,沉淀经验,展望未来。业界前辈高度肯定此次大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会议,必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11月15日上午,孙绍振先生做了题为“教学内容重构的内涵式策略: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的主旨报告,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指出批判性思维教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等具体语境。孙先生不仅在报告中对14日三位老师的示范课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点评,而且旁征博引,结合《三国演义》《红楼梦》《木兰辞》《荷塘月色》等名著名篇,阐述批判性思维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老先生精神抖擞、语言幽默,谈吐中显现出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对中学语文教学独到精辟的见解,令闻者折服。主旨报告在老先生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殷切期许和美好展望中结束。最后,深耕批判性思维教学十余年的余党绪老师,作为“中学语文思考力培养联盟”的主要发起人,就联盟的成立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数百位专家、教师参与其中,也吸引了重庆卫视、华龙网、《教师报》《重庆晚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聚嘉宾而慎思,襄盛举而求索。“批判性思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是助推教学质量上台阶的利器。在“批判性思维”对语文教育创新的正能量越来越受教育界关注的今天,此次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一次中学语文教育的盛会,必将载入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

4.“培养学生的审辩性和创新性思维”专题培训班转引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官方网站,作者姚翔。

2015年7月13—19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合作项目“教学法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审辩性和创新性思维”专题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班。此次培训班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应用教学发展中心(CAITLAH)王西桥博士具体展示。

王西桥博士将从审辩性思维理论内涵及其在教学法中的地位、审辩性阅读及其推断技巧、多元智能概论、创造性思维、审辩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基础、古典生物制约论、环境塑造论和主动发展论、知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多个视角全面介绍审辩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美国课堂的具体应用。让学员在中美教学和课堂的对比中反思传统课堂和审辩式课堂的差异,强调让学员利用审辩性思维自主构建理论认知的过程和体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思维,在翻转课堂中体会审辩性思维与个体教学和科研的具体结合。

来自国内31所高校和部分中学的86位学员将参加为期七天的专题培训。此次工作坊将采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案例教学、视频观摩、教学游戏等穿插融合的方式开展研修学习。

5.“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大会撰稿:孔超琼上海师范大学附中。

2015年12月10日,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会议在我校行政楼216会议厅里召开。大会由课题组组长余党绪老师主持。到会的嘉宾有著名教育家于漪,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师大附中原校长、特级校长张正之,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语文学习》主编何勇,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学林出版社社长段学俭,西南模范中学校长国庆波,浙江省特级教师、慈溪书院校长任富强,江苏省特级教师凌宗伟、陈兴才,《当代教育家》编辑部主任茅卫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费小琳,上海交大附中的陈雄,上海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蒋远桥,浦东教发研究院教研员聂剑平、张广录,江苏常州中学欧阳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关注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校长老师近百人。

上海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党委书记贺亚丽参加了会议。严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简要回顾了我校语文教改的历史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情况。他说,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与载体。从特定角度看,语文学科代表了一所学校的个性与气质。他希望借助这个课题,开展扎实的研究和有效的实践,推动语文学科再上一层楼。

课题组组长余党绪老师介绍了课题的相关情况。他指出,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很多,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公正思维与合理决策的思维策略与技能。批判性思维具有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意义。在德育上,批判性思维涵纳了谦虚、谨慎、客观、具体、公正、反省、开放等品质;在智育上,它是一组辨别、分析、判断和发展的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已成中国学生素质上的重要缺陷。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但在中小学基本上还是空白。近十年来,我校语文组一直致力于思辨读写的实践,走在国内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前列。“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小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对我校的“思辨读写”给予了高度关注。

余党绪老师简要表达了他所理解的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关键词:“多元”“理性”和“温和”。他希望通过思辨读写,培养中学生具备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通过文本读写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情理与表达相统一的思维技能。

课题首席专家彭正梅教授介绍国际上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现状及其重要意义。凌宗伟、陈雄老师介绍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蒋远桥老师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测试中的意义和操作,课题组副组长何勇介绍了国内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进展以及《语文学习》杂志最近几年推动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动机和意义。在发言中,他赞扬了上海师大附中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前瞻性眼光与胆识。

老校长张正之一直关注语文组的教学改革。他说,师大附中一直以人的发展为本,将“让每一人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作为办学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学校文化,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才能在宽松、多元的环境下开展,经过十来年的探索,终于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著名教育家,86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做了20多分钟的讲话。于漪老师高度评价了课题的选题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课题组的支持与鼓励。于漪老师指出,当代语文教师缺失的素质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本课题正是提高教师思维品质的良好途径。在于老师看来,思维就是力量。教育要转变思想,转变人的思维模式。同时她也建议,批判性思维来源于杜威,来源于西方,我们也要梳理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发展史,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开展扎实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

尹后庆老师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研究如何面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研究如何摆脱思维的惯性和思想的桎梏,要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既要向外部学习,又要致力于建构自我的内部世界,实现精神的升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要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