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锻炼眼光:穷人埋头卖力失良机,富人巧借眼光寻“宝藏”(3)
很多时候,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他们缺少赚钱的手段或技能,而是他们总异想天开,望着更高更远的地方,不屑于将能力和技能用到眼前那些触手可及的小机会上。对于这类人,这样的形容很恰当:还没得到拍电影的机会,却想着直接登上奥斯卡领奖台;还没走到山脚下,就盼着欣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风景。
梦想可以远大,可以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绝不能脱离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身无分文的人,可以梦想成为亿万富翁,但前提是他能为此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能找到一条依靠自己双腿就能登上“山巅”的道路。如果只是一心想靠着“找上门”的机会,或从天而降的好运气,那么这仅仅会是一个梦,而不会成为梦想。
很多时候,梦与梦想的距离,就是穷人与富人的距离。富人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穷人却只想一步登天;富人明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穷人却只盼着天降甘霖,滔滔财富绵延不绝。所以,一定要让你的眼光与你的定位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你的财富梦想,而不是只是在做梦。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先自知,看清楚自己所站立的位置,看清楚自己手中所握有的资源,才可能从实际出发,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发挥出最大功效,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可行的致富道路。
当然,“自知”不代表自卑,也不代表盲目自信。“自知”是要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中肯地对自己作出评价,并接纳真实的自己。只有当你了解了真实的自己,接纳了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看清楚你与梦想之间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也才能真正看清楚,究竟要从哪一条路走,才能通往你梦想的大门。
梦之所以虚无缥缈,正是因为做梦的人不曾去认真思索,如何才能将梦变成现实;梦想即使再不可思议,只要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搭建起连接的桥梁,就存在着实现的可能。
世界上每一天都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创造奇迹的能量。重要的是,当你试图向梦想靠近时,你是否真正看准了自己的定位,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永远不要把梦错当成梦想,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应该做与富人相同的事情。想富有,就一定要发挥自己良好的眼光,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穷人与富人的终点线也始终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只有当你先赶到富人的起跑线前,你才有资格努力去让自己像富人一样富有,像富人一样成功。
06 富人总能擦亮双眼,寻找一切致富机会
富人总能擦亮双眼,四处环顾,寻觅一切能帮助自己成功致富的机会,他们知道,想致富,不但要努力追求远方的宝藏,也要挖掘和收获道路两旁的宝藏。
能够白手起家跻身富人行列的人,大多数都曾从事过多种不同的工作。能够从一开始就投入一个行业一直发展到最后的往往只是少数。例如,马云在投身互联网行业之前曾是大学里的英语老师;李嘉诚在投身地产行业之前,曾做过钟表店店员和推销员,曾通过制造和销售塑胶花赚了很多钱。
世界总是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今天兴盛繁荣的行业,明天就可能走向衰落;今天不起眼的事情,明天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商机。而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就是因为能适应并紧跟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用过人的眼光紧盯并把握住了创造财富的机会。
我们总能听到穷人自嘲,说自己没有赚钱的天赋。那么,赚钱是一种天生的才能吗?也许有一些关系。但科学研究也表明,除了一小部分天才和那些天生存在某些缺陷的人外,绝大部分人就赚钱的“才能”而言,其实先天差距并不大。而造成穷人与富人之间巨大差距的,更多是眼光、视野、思维、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新奥燃气的创始人王玉锁在做燃气生意之前曾做过不少小生意,他卖过葵花籽、卖过啤酒、卖过女士泡泡纱背心,甚至还在一家塑料厂做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员。但这些生意都没让他赚到什么钱。
1986年春节前后,王玉锁在生意又一次失败后,揣着身上仅有的100块钱,决定再拼一把,于是他去租了一辆车子准备去跑运输。没想到,他到租车的地方后遇到了一些意外的麻烦,车没租成。就在茫然无措之际,他突然想起了之前曾听人说过,倒腾燃气能赚到钱,于是,他直奔任丘,决定做燃气生意。
幸运之神终于开始眷顾王玉锁。在任丘,王玉锁遇到了一个老相识,这个老相识正好是做燃气生意的。通过老相识的牵线搭桥,王玉锁很快就投入到了燃气生意领域,并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多年后,他甚至成了中国有名的“燃气大王”。
纵观王玉锁的创业之路,我们发现,他进入燃气行业完全称得上是“误打误撞”。他既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这一行业也称不上有多么热爱。选择这一行业与他选择之前所有行业的原因都差不多,只是认为也许能赚得到钱,于是去放手一搏。但就是这样的“误打误撞”,让他抓住了成功的机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北京某集团的董事长袁总,曾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为了脱贫致富,他在1992年毅然辞职,然后筹集了20万元的资本注册了一家实业发展公司。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资金、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他将目光转向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决定从那些经过高等院校论证和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中寻找“宝藏”。
他先是一家一家地上门访问各个企业,记录下这些企业对哪些类型的科研技术有所需求,然后又一家一家地上门去找各个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花钱将有关的科研成果买断,之后再将这些科研成果卖给有需求的企业。
在做“科技推销员”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留意为自己寻找有潜力的项目,并最终相中了一个名为“小黑麦”的基因工程项目。该项目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种子的基因进行排序,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在相中了这一项目后,他立刻将之进行了产业化。“小黑麦”成为了他的实业发展公司的第一个实业项目,并迅速取得了成功,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为此后他的实业发展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袁总的创业道路和王玉锁其实挺像。在创业之初,他和王玉锁一样,并没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发展方向。袁总之所以将目光投向各个院校的科研成果,更多是从自己公司条件的局限性考虑的。他知道自己资本少,又缺乏人脉和资源,根本不可能去和别的大公司争抢已经小有名气或得到权威机构承认的科研成果,他只能另辟蹊径,从沙子中“淘金”。
对袁总来说,与“小黑麦”的相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小黑麦”项目不是他唯一或必须的选择,只是在合适的机会下出现了,于是他才选择了它。换言之,无论是王玉锁还是袁总,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都是通过“边走边看”的方式,才最终找到了那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听到过许许多多关于坚持梦想,最终走向成功、逆转人生的励志故事,也被无数在追梦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故事所感动。我们总以为,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一直坚持去做某件事情,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绝不“悬崖勒马”。
坚持的确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唯有坚持才能让我们克服困难,迎来风雨后的彩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坚持都有回报,若前方真的是万丈深渊,坚持往前走,只会让你摔得粉身碎骨。
世界上并不缺少吃苦耐劳、具有坚持不懈精神的穷人,他们的坚韧与勤劳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许多富人。但他们却始终追不上富人的脚步,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埋首向前,而不懂得因势利导,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结果劳而无功。
在追求财富的路上,穷人只知道埋首向前,以为一直走到终点,就能获得无穷的宝藏,却没有首先看看终点是不是有可能存在着宝藏;而富人总能擦亮双眼,四处环顾,寻觅一切能帮助自己成功致富的机会,他们知道,想致富,不但要努力追求远方的宝藏,也要挖掘和收获道路两旁的宝藏。
穷人易做劳而无功的坚持,不知道先找出“宝藏”可能存在的方向,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富人在追求财富的路上,习惯于擦亮双眼寻找离自己不远的致富的机会。所以,穷人尽管也付出了很多,却依然受穷;富人因为做的是有用功,所以在努力了之后,财富会迅速增长。你希望做哪一种人呢?
07 穷人眼光狭窄越来越穷,富人视野广阔越来越富
那些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只懂坐井观天的穷人,往往只能在“井”一样小的世界里,度过自己看似安稳实则灰暗、庸碌、失败、不幸的一生。
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在1998年因在量子物理学领域的巨大贡献而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出生在河南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村里上完小学后就去了香港上中学,之后考上了美国的大学。崔琦是1958年去的美国,而他的父亲则于1959年河南大饥荒时饿死了,他的母亲在1964年前后也在贫寒交迫中去世了。
在参加一个访谈节目时,主持人曾问崔琦:“假如那一年你没有选择外出读书,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当时,崔琦痛苦地回答:“假如当年我没有外出读书,后来没有出国,那么我的父母亲很可能不会这样死去。”
确实,如果没有离开村庄,没有去香港,没有去美国,也许崔琦还有机会改变自己父母亲的命运。但与此同时,他的命运也会随之而改变,他也许永远成不了诺贝尔奖得主,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在他生长的小山村,他并不具备走到这一高度所需要的视野,也不会有如此崇高的理想。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对于小山村里的人来说,最远最繁华的地方大概就是县城了,而对于小县城的人而言,能够到达省城,似乎已经足够了不起。对于省城的人来说,或许可以将渴望放到更大更繁华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视野的不同决定了理想高度的不同,同时也决定了人命运走向的不同。当然,从情感上来说,对崔琦而言,如果命运给予他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他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而不是赢得诺贝尔奖。
无论如何,视野和眼光确实决定了人们的命运。人之所以对某样东西产生向往,往往建立在对这一东西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因为了解,知道它好,才会产生想要获得的想法。如果你甚至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这一种东西,或者说你对它根本一无所知,你又怎么会萌生出想要获得的想法呢?
有一位青年教师去边远山区支教时,曾问他的二十几名学生,他们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当时,一个女孩子回答说,她的理想是成为村里的会计;一个男孩子则回答说,他的理想是能让家里的地长出全村最多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