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风家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弟子规(选句)(3)

有一次,老莱子打水给父母洗漱,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怕父母心疼他摔跤,索性趴在地上不起来,还故意装着婴儿啼哭,一边哭一边学孩子在地上打滚。父母看到这情形,以为他是故意摔倒打滚闹着玩的,笑着说:“快起来吧,这么大了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呢。”听到父母叫他起来,老莱子才从地上爬起来。

后来,“老莱娱亲”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孝子们尽心竭力想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欢乐开心。

兄道友,弟①道②恭,兄弟③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④自泯⑤。

【注释】

①悌:敬爱兄长为悌。

②道:途径,方法。

③兄弟:兄弟姊妹。

④忿:怒,怨恨。

⑤泯:消失。

【译文】

做兄长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兄弟和睦,这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不爱财,就不会产生怨恨;说话时尊重、忍让,隔阂、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历史故事】

姜肱大被

兄弟间深情厚谊的故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在汉朝,有兄弟三人,因为兄弟间手足情深在中华历史上代代相传。这三个兄弟姓姜,长兄叫姜肱,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

这姜家三兄弟,从小就感情深厚,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晚上睡觉都同盖一条大被子。因为三个兄弟一直都睡在一起,所以他们盖的被子就要做得特别大,人们称之为“姜肱大被”。

话说这兄弟三人多年来一直形影不离,真正的兄弟一条心。等到他们长大,也仍然如此。小时候兄弟们形影不离大家觉得很平常,等三人都长大成家立业了仍然这样,人们赞叹他们,觉得他们能有这样的兄弟情义很不容易。他们兄弟三人,不仅有兄弟间的情义,而且更懂得隐恶扬善,教化更多的人。

有一年,姜肱带着一个弟弟去京城办事。晚上兄弟二人为了节约盘缠,没有住店,就在路边的破庙里休息。兄弟二人赶了一天的路,都很累,安顿下来以后很快就睡着了。到了半夜,一伙强盗手持匕首闯进庙里,将他们随身带的财物抢劫一空,还要对姜家两兄弟下毒手。

哥哥姜肱一把将弟弟推到自己身后,上前一步走到强盗面前说:“我弟弟还很小,我是当哥哥的,如果你们非要杀的话,就请把我杀了,放了我弟弟,下辈子我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们放我弟弟的恩情。”

这时候,弟弟也赶紧跑过来请求强盗放了哥哥,要杀就杀自己。兄弟二人争着保全对方,争着要为对方能活着自己去赴死。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兄弟两人紧紧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强盗们看到此情此景,说:“今天我们终于明白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拿了兄弟二人的财物,扬长而去。

没有了盘缠,兄弟二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京城。到达京城后,兄弟俩已经是衣冠不整,穿得破破烂烂。朋友们看到兄弟两人这副模样,都觉得很奇怪,问他们出了什么事,弄得如此落魄。姜肱兄弟俩,绝口不提被抢劫的事,因为他们一直奉行隐恶扬善,不张扬盗贼们的丑行,期望盗贼们能改过自新。

姜肱兄弟隐恶扬善的美好品质传到抢劫他们的盗贼那里,盗贼们心生惭愧,主动找到姜肱兄弟,要将抢来的财物归还给他们,并且真诚地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人们都说,像姜肱兄弟这样仁慈的人真是难能可贵。

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姜肱兄弟那样共同睡在一条大被子里。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也要学习姜肱兄弟的深厚情谊,从家庭逐渐延伸到全社会,让世界充满爱。

或①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注释】

①或:表示列举。

【译文】

不论吃饭、喝水,还是落座、行走,都要长者在先,幼者居后。长者叫人时,要立即代为呼叫,若所叫的人不在,自己要先代为听命。

【历史故事】

信陵君礼贤下士

魏国公子无忌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之一,由于被封于信陵,所以人们称他为信陵君。

信陵君是个思贤若渴的人,他生性好客,尤其对天下有才有德的贤士非常礼遇,在家中养了很多门客。根据史料记载,信陵君在家中养的门客多达三千人之众。

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美名传播得很远,各地的隐士、贤人都纷纷投奔他。有一天,他听人说有个叫侯嬴的隐士就住在离信陵不远处的一个叫夷门的地方。这个隐士非常有才华,年纪已经很大,大约有七十岁。信陵君很敬仰隐士侯嬴,想把他邀请到自己的门下来。

迎接侯嬴的那一天,信陵君大摆筵席、盛况空前。所有的宾客都坐定以后,信陵君特意把自己左边的位置留下来,然后驾着马车,亲自去迎接侯嬴。

侯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见了信陵君一点没客气、没寒暄,直接上了信陵君的车。信陵君手执马鞭,恭恭敬敬地为侯嬴驾车。走到半路,侯嬴遇见一个老朋友,他丝毫不考虑信陵君在等,下车和他的老朋友攀谈,而且还谈了很长时间,他就想看看信陵君会不会不耐烦。结果,信陵君不仅没有一点的不耐烦,反而显得更加恭敬,更加有耐心。

侯嬴看信陵君的态度十分诚敬,心里很欣慰。信陵君的侍从看到主人这么有身份有地位,却给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普通老头驾车,觉得很不解。

再说信陵君家里的客人,很多都是魏国的名士,大家都在等信陵君回来。左等右等,终于等到信陵君驾车归来,只见他恭恭敬敬地将侯嬴领到上首位置坐定才宣布开席。席间,信陵君还亲自为侯嬴斟酒,令所有的客人都惊奇不已。

信陵君之所以把自己左边的位置让出来,是因为在当时,左边的位置代表最尊贵的级别,他这么礼遇侯嬴,正体现了他礼贤下士的美好品格。信陵君的美名越传越远,归到他门下做他门客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礼贤下士的代表人物。

【知识点小链接】

门客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他们是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骑下马,乘下车,过①犹②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③乃④坐。

【注释】

①过:走过去。

②犹:还要。

③命:命令。

④乃:才。

【译文】

如果骑马赶路,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坐车行路,遇到长辈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到他们离开我们大约百步之后,再上马或上车。长者站着,幼者不可以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你坐下才可以坐。

【历史故事】

古人的恭敬心

说起礼貌和恭敬心,我们的古圣先贤真是做得很到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古人有“避席”一说,说的就是表达礼貌和恭敬心的一种方式。这还得从孔子说起。

相传有一天,孔子正和几个学生在家里以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忽然听见佣人在门外对着孔子喊:“先生,有客人来拜访。”

孔子听到佣人说有客人来,连忙让和他讨论的学生暂且回避。学生都回避之后,孔子请客人进屋。门一开,一个穿着长衫、戴着高帽的男子走了进来,径直走到孔子的席子旁边,双腿并拢,双手合十,弯着腰跟孔子请安。

孔子连忙起身还礼致谢。那男子和孔子互相道了安就一屁股坐在孔子身边,开门见山就问:“先生,我有问题想请教您!”他一边说话,一边不小心用手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微微皱了皱眉头,觉得这个人不太懂礼貌。因为按照礼仪,到别人家做客,不可以随便落座,也不可以随便说话。主人请坐才能坐,主人问话才能说,不可以自说自话地滔滔不绝。

孔子尽管对这个客人有诸多不满意,但是他还是耐着性子听客人把话说完,然后送客出门。

刚送走客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来,曾子也像那个客人一样,坐到孔子旁边,他觉得这样更能亲近老师。

先贤们说:不知礼,无以立。孔子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也像那个客人一样鲁莽,于是他就坐下来跟曾子说:“以前的圣贤之王,他们都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丝毫不敢懈怠,这样他们才能相处得好。”

听了老师的话,曾子一下明白过来。老师嘴上说的是君臣之间的道理,实际上是在暗示师生之间不可更改的尊卑关系。于是,心思敏捷的他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学生鲁莽,还请老师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学生。”

这就叫“避席”。学生不能跟老师平起平坐,采用“避席”的方法传达对老师的恭敬和尊重,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每次教学,当曾子知道老师要向他传授学问时,他都会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边向老师请教,以此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唐朝人陈袆(即唐玄奘)八岁时就能深刻理会礼貌的内涵。他的父亲给他讲《孝经》,他不敢坐着,而是恭恭敬敬退到席子外面听。父亲问他为什么,他说:“过去曾子听老师讲书,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师叫他坐着听,他说站着听是对老师的尊敬。”父亲抬头看他,他已离开座位恭恭敬敬站着了。父亲叫他坐下听讲,他不肯,说站着听才是对父亲的尊重。

看到儿子能这么轻松地学以致用,父亲称赞儿子有悟性,有能力,并且一再赞叹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果然,陈袆二十八岁时,受唐朝皇帝的托付,从京城出发,到天竺取经,成为一代高僧。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说:一分虔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虔敬得十分利益。永远对人对事保持礼貌和恭敬心,对我们的人生大有益处。

【知识点小链接】

《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①,却非宜;进必趋②,退必迟,问起对③,视勿移。

【注释】

①闻:使人听到。

②趋:快步向前。

③对:回答。

【译文】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声音太低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妥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告退时,动作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尊长问话,要站起来礼貌作答,不可左顾右盼。

【历史故事】

田文谏父

孟尝君本名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齐国靖郭君,名田婴,是齐国的宰相。田婴的儿子非常多,多达四十几个。田文是小妾所生,而且田文的生日是五月初五。古代人比较迷信,认为五月里生的孩子克父母,不吉利。田文生下来之后,父亲田婴就叫田文的母亲不要养活这个孩子。但是田文的母亲爱子心切,并没有听田婴的话,将田文偷偷养大。

岁月流转,田文渐渐长大,也越发显出不同寻常的聪明智慧。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就特别想面见自己的父亲田婴。但是他母亲一再阻止,她怕有什么闪失让儿子田文遭遇不测。

但是田文却非常有信心。他宽慰说:“母亲不必担心,只要让我见到父亲,相信我一定能说服父亲,让他接纳我这个儿子,不会有麻烦的。”母亲出于各种各样的担心,一直不肯让他们父子见面,但是最后,母亲实在拗不过田文,只好请求田文的叔叔领着他们母子去见田婴。母亲对田文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对父亲说话一定要有分寸,要恭敬,千万不可顶撞父亲。田文应允。

田婴一见到田文,立刻火冒三丈,怒斥田文母亲道:“当初我叫你不要养活他,现在这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田文的母亲见田婴如此震怒,一时间吓得说不出话来,跪在地上,不知所措。

可是田文却一点也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对父亲行叩拜大礼,然后声音柔和地对父亲说:“尊敬的父亲,我是您的儿子,您的亲生骨肉,只因为我的生日在五月,您就不让母亲养活我,请问父亲,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不吉利,长大了身材会和门户一样高,会妨害父母的。”

听了父亲的话,田文说:“尊敬的父亲,我想请问您,人的命运是什么决定的呢?是上天授予的呢,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呢?如果人的命运是上天授予的,那么我这个五月出生的孩子怎么能妨害得了您呢?如果人的命运是门户决定的,那么您只管一直将门户加高就好了,我的身高是不可能一直长的。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田婴见儿子说得条条在理,娓娓道来,一时间无话可说,只不耐烦地挥着手说:“你别说了别说了!”

田文见父亲生气,赶紧安静下来,静静地跪在那里。过了一会儿,等父亲的神色稍稍和缓下来,他又说:“尊敬的父亲大人,您作为齐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和荣耀。但是您有没有想到自己究竟为齐国做了哪些贡献呢?您当宰相已经侍奉了三代君王,可是,齐国的疆土并没有得到扩张。倒是您自己家,这些年集聚了数不清的财富。您和您的族人天天绫罗绸缎、锦衣玉食,您可知天下贤德之士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门下的奴婢天天有吃不完的肉食羹汤,但是天下还有很多贤德的人连糠菜都吃不饱。现在,国家在诸侯中的威望一天天减弱,您难道不感到忧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