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春秋 战国的间谍活动(15)
第十九节 鸡鸣狗盗
孟尝君田文,其父田婴是齐威王少子,被齐宣王任为相国。宣王死齐闵王即位,封田婴于薛。孟尝君继承其父封邑,又称薛公。
孟尝君在薛(今山东滕县南),广招宾客及逃亡者。门下食客有时竟达数千人。“养士”之风在中国封建社会以战国为烈,其中又以“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最为有名。他们一般都是本国君主的亲戚,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列国相争,各国内部阶级力量(奴隶主旧势力,地主新兴势力)对比发生着急剧变化。因此各国君主的权力常落入他人之手。各国对外招揽贤能,又给国内权臣、贵戚以“养士”为手段从事政治、军事活动创造了条件。大一统的帝国建立后,至高无上的皇上绝不允许亲戚、臣下以“养士”为手段形成自己的小集团。在每个封建王朝倾覆之前,总有一些势力在企图取而代之的过程中招降纳叛,但其环境所限也不可能超过战国。所以战国之“养士”有其绝无仅有的特色。“养士”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所养之人从贩夫走卒、逃犯到落魄之士都有。当然张仪、苏秦一类的“士”是主要成分,地位且居于诸门客之上。
孟尝君笼络这些人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好吃好住,无论贵贱一律有份外,孟尝君在与来投的宾客坐在一起交谈时,还让人在屏风后记录。他对门客的住所、来历、亲戚都有了解。客离去时,孟尝君已派人到他的住所和亲戚处去关照过了,并赠以钱物。得主如此,“士”当然为知己而死了。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有才干,很想一见。当然他还另有打算。秦昭王派泾阳君为质到齐国,以求孟尝君入秦,为孟尝君门客所劝阻。公元前299年,孟尝君终于到了秦国,被任为秦国相国。贤者招忌,何况孟尝君又是齐国贵戚。过了些日子,有人对秦昭王说:“孟尝君贤明而有才,而且是齐国王族。现为秦相,在执行重大决策时,必先齐而后秦。秦国用他为相,必有危机。”秦昭王认为有理,就罢了孟尝君的官,把他关了起来,准备杀掉。孟尝君派门客到秦王的宠姬那儿求救。这位宠姬说:“我想得孟尝君之狐白裘。”孟尝君仅有一件狐白裘,在谒见秦王时已献给秦王了。孟尝君遍问宾客,寻找办法。幸亏其中有一“梁上君子”挺身而出:“我能找到狐白裘。”当天夜里,此人施展“狗盗”绝技潜入秦宫,把那件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盗出。那位宠姬得到狐白裘后,自然在秦王耳边为孟尝君吹了不少枕边风。秦王终于决定不再囚禁孟尝君了。孟尝君抓紧时机,改名换姓偷偷溜出了咸阳。夜半时分,一行人到了函谷关。秦国之法度,鸡叫才放人出关。此时天尚未亮,守城军官也未开城门。幸亏孟尝君一行中有人有“口技”之能,学起雄鸡报晓来。一鸡高叫引得群鸡相和,于是城门大开。孟尝君一行如漏网之鱼,乘机逃脱。
当初孟尝君收下这两位“鸡鸣狗盗”之士时,其他宾客都以此为耻。从这之后,宾客们才对这两个人另眼看待了。这件事发生于公元前298年。
孟尝君不仅靠宾客得脱大难,还靠宾客在别国充当内应,为他办事。
门客中有人与他的夫人私通。被人告发了,并劝他杀掉此人。孟尝君说:“见到漂亮的容貌而相悦,乃人之常情。请不要再提他的错了。”
过了些日子,孟尝君招见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您和我相交已久,大官没有可能得到,小官又太屈才。卫国君主与我交情至深,愿为您准备车马、财宝,请您带着这些东西到卫国去干事。”这人到卫国果然受到重用。
后来齐、卫关系恶化。卫君想联合其他诸侯谋齐。这个人去见卫君,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这个人不怎么样,因为我骗了他。”在为孟尝君开脱之后,他说:“我听说卫齐两国上一代君主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卫、齐之后代不得相攻伐,有相攻者,让其命运如同这些马羊!’现在您约天下之兵而攻齐,是背叛了先君盟约,而且欺骗了孟尝君。请您万勿再想攻齐。您如听我的平安无事;如不听我的,像我这样的不才之人,将以一腔热血溅湿您的袍子!”这已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卫君左思右想,终于停止了筹划中的行动。孟尝君为此也提高了他在齐国的威望。
孟尝君的门客所从事的间谍活动,显示了各种特殊才能的人在间谍活动中的作用。孟尝君广罗各类人才,但对各类人才有什么用武之地并没有明确目的。鸡鸣狗盗之辈只是在危急时才脱颖而出,可见养士的人并未把手下人才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而是让他们待在手下备用。这使各类人才由于地位、知识不同而相互歧视。多少年后王安石在评论孟尝君时感慨地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是以其所处封建正统思想与等级制久已确立的时代的政治思维来批评孟尝君的。实际上孟尝君能否“制秦”,是由当时大势所定的。孟尝君门客中像冯(马雚)一类有学问和政治远见的人也不少。问题在于孟尝君没有把这些人很好地组织起来,各自安排于合适的位置,合力去为一个大战略努力工作,这才是失误之所在。
间谍活动需要根据不同对象组成人才体系,构成特定的人才结构以完成谍报的特定任务。孟尝君手下人才的集聚只是偶然的。这反映了那个时代间谍战的组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发的,组织度也相对松散。
“鸡鸣狗盗”之辈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来的间谍战中再也没有恢复到与士大夫同列的地位,这一点与王安石所论是吻合的。
第二十节 善待敌间
公元前270年,秦军在将领胡阳的率领下,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是险要之处,秦军包围后猛攻不下。告急文书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惠文王非常着急,他首先把赵国倚为长城的夙将廉颇召来商议。赵惠文王问他:“阏与可救否?”廉颇思索了一会儿,答道:“道远险狭,难救!”赵惠文王又把另一名将领乐乘召来,问以援阏与之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听到这两位赵国名将令人丧气的回答,赵惠文王有些丧气了,但又心有不甘,他让人把赵奢召来问计。赵奢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援阏与之战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惠文王大喜,命赵奢为将率军援阏与。
赵奢是个文武双全、颇具心机的人物。在此之前,他就显示出其不同于一般庸碌官员的胆识。他初登仕途时,不过是赵国一个管理催收田赋的小官。有一次他到平原君家去收租税,平原君的门客根本不理睬他。赵奢二话不说,按法立斩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毫无惧色地对平原君说:“您在赵国贵为公子,现在纵容门客,就会使法律废弛。法律废弛国家就会削弱。国家削弱就会招致诸侯的进攻。诸侯一旦进攻,会使赵国灭亡,您还能有如此富贵吗?”平原君听了这番话,认为这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向赵王推荐,让他掌管整个国家的赋税。果然使赵国财力有了很大增加,一般百姓也富了起来。赵奢因此也成了赵国的重要人物。
赵奢率兵出发,在离开邯郸三十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并传令军中:有对作战提出建议的一律处死!
秦军驻扎于武安城西,在检阅训练时,声势之大以至于鼓声、士兵的吼叫声混在一起,把武安城内房屋的瓦都震动了。赵军中一名军官对赵奢建议,应该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让人把他推出去杀了。赵军坚壁不出达二十八天之久,同时增修了营垒。
这时一名不速之客来到了赵军营垒,此人是秦军派来的间谍。赵奢明知其为间谍,却以丰盛的酒饭进行款待,然后让他回去。这名间谍回去后向秦军将领报告了所闻所见。秦军将领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走了,只管修营垒,看来阏与已经不会属于赵军了。”
赵奢让间谍走后,当即命令全军将士收拾行装,迅速向阏与开进,只用了两天一夜就出现在阏与附近。赵奢命令善于射箭的士兵在距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等到秦军听到赵军突然出现的消息,全军出动进攻赵军时,赵军营垒已经修好。赵奢反客为主,成以逸待劳之势。
这时军士许历请求对军事有所建议。赵奢说:“请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想不到我军已到此地,他们现在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气势汹汹,将军必须集中兵力于阵内迎击秦军,否则必败。”赵奢接受了他的建议。许历故意说:“现在请按军令杀了我吧。”赵奢说:“等待以后的命令吧。”许历接着建议:“先占领北山的能够取胜,后到的就会失败。”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派士兵万人抢占北山。秦军随后才到,与赵军争夺北山被击退。赵奢乘机大举出击,大破秦军。秦军狼狈溃逃,阏与之围也随之而解。
赵奢率军凯旋,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许历也因功被封为国尉。
从战前廉颇、乐乘对此次作战的估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道路遥远险峻狭窄”,成为他们出兵作战时的主要顾虑。的确,在这种情况下,秦军一旦侦知赵军行动,肯定会处于主动态势。路途遥远则粮草不易供应,沿途险峻狭窄则利于以少数部队据险设伏。但赵奢之所以“两鼠相斗于穴,勇者胜”,并不是死打硬拼,而是早已成竹在胸,通过谍报战来扭转不利的态势。
赵奢出邯郸,行三十里即作了长达二十八日的停留,首先是为了从心理上使敌人感到“赵军怯战”,产生麻痹。其次,他也是坐待秦军的谍报人员来观察赵军的情况。
应当进行分析的是赵奢在此并非以假情报、假象来迷惑敌军。他让秦谍看了赵军的实力,赵军在离邯郸三十里远的地方驻扎也是实情。同时他对秦谍也未进行任何有意的引诱,使其产生错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动脑筋作进一步的思索,就可以看到有意以“示形”来迷惑敌人,势必要真真假假都有。关键在于何时示之以真,何时示之以假。赵军长留不走,这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问题在于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让敌人对赵军的作战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以至于认为赵军不敢前来。从这一角度看,赵奢利用敌谍有其过人之处。正是长留二十八天和间谍的亲眼所见,使敌人完全放松了对赵军的监视、侦察。所以赵奢得以出其不意通过沿途险阻,出现在秦军面前。这是一个通过巧妙的间谍活动,取得战役主动权的事例。在战争中,尤其是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利用谍报活动调动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是使力量发生转化,变不利为有利的重要因素。
从秦军的一面看,对敌人的情报作孤立的静止的分析,是其失误的主要原因。当代的不少军事、谍报斗争事例也说明,即便对敌人的实力、态势有清楚的了解,但是如果对敌人的意图、动机做出错误判断,仍将导致重大失败。在间谍战中,对于敌人的意图、动机进行判断,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秦军对间谍的个别情报过于轻信,没有进行多方面、持续不断的间谍活动,以监视赵军,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十一节 长平之役
赵奢为赵国立了大功。他的儿子赵括,却因为只知纸上谈兵,在与秦军作战中遭到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262年,秦军在战国著名军事家白起的率领下进攻韩国。夺取了野王,断绝了上党与韩国间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表现出高度的外交灵活性和深谋远虑。他认为与其坐待上党被攻克,不如以上党归赵国所有。一旦赵国接受了上党,秦国必迁怒于赵,并进攻赵国。这样赵国必然与韩国一起抗击秦国。他派人向赵国表示了这一愿望。赵国君臣经过一场辩论,终于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公元前261年,秦军继续攻韩,夺取了缑氏、纶氏。接着秦军又进攻上党。赵国派部队进驻长平救援上党。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将王龁进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军,廉颇率赵军抗击。长平之战正式开始。秦军在左庶长王龁率领下锐不可当,连败赵军。久经战阵、富有实战经验的廉颇采取坚壁不出的办法,以挫秦军之锐气。秦军多次挑战,廉颇拒不出战。在坚垒面前,秦军只好徒唤奈何。
面对老成持重的廉颇,秦国决定采用间谍手段迂回实现其目的。秦相国范雎命人以千金秘密潜往赵国,收买赵人进行反间。这些间谍散布谣言说:“听说秦国所惧者,只有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而且快投降了。”这些谣言传到赵孝成王耳朵里。他一直对廉颇屡败于秦军,并坚壁不出非常不满,数次派人去责备廉颇,现在更是不能容忍了。于是他就派赵括去取代廉颇统率长平的赵军。
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的事来,自以为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赵奢在讨论兵事时也辩论不过他的儿子。但赵奢对赵括有一针见血的评价。他认为赵括只是熟读兵书,把打仗的事看得太容易了。将来赵国若用赵括为将,赵军要丧失在他手里。
赵括为将时,赵奢已死。只有蔺相如对赵王进行了劝阻。赵王不听。赵括之母极力反对赵括为将无效之后,只好向赵王请求,一旦兵败,不受其子牵连。赵王答应了。赵括前往长平。
秦国的间谍了解到这一消息,马上报告给秦王。秦王立即命白起为上将军前往长平前线统率秦军,命王龁为裨将,并严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为将的立即斩首。
赵括到前线取代廉颇之后,把廉颇在军中时制定的军纪军法全部更改,换上了他认为能执行自己一套打法的军吏。随后他就率军向秦军的营垒出击了。
白起命秦军假装败走,派骑兵从两翼迂回,包围赵军后路。赵军攻到秦军营垒前,反复冲杀,但遭到秦军的顽强抵抗,难以冲入。这时秦军已断绝了赵军退路,使其粮草供应完全断绝。秦军又发五千骑兵插入赵军营垒和冲到秦垒前的赵军之间,使赵军被分割为二。
秦王听到了这个好消息,认为与赵国决战之日已经到来。于是尽发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派往长平军中。长平之战成为秦、赵两国赌国运的对决。
这年九月,被围的赵军粮草供应断绝已达四十六天了。到了这时赵括才决定突围。他把士兵分为四队,轮番冲杀。但赵国的疲惫之军哪能抵得过秦国不断得到补充的劲旅,几次冲击均被挡回。赵括一看到了最后关头,亲自挑选精锐士卒,带领他们冲向秦军。在一阵如雨的飞箭之中,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将军被射死了。赵军大败,四十余万赵军统统投降了白起。白起认为秦国进攻上党时,上党的百姓尚且不愿意归秦,这四十万降兵更不可靠。于是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余万,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龄尚小的,让他们回去报信,以震慑赵国君臣。
长平之役后,秦军挟大胜之威,继续进攻赵国,公元前259年,白起分秦军为两路。王龁率军攻占武安,司马梗率军打下了太原(今山西句注山、霍山之间)。赵国的形势岌岌可危。但在此时,间谍又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