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计划
答:计划(plan)是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的过程。从计划的定义可以看出,计划既涉及目标的制定(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①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②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2.非功利性目标[武大2012年研]
答:非功利性目标是企业组织管理的既定目标之一,与功利性目标相对,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例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创造了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些价值的获得体现了组织既定目标的非功利性。
二、简答题
1.管理活动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便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不能或缺的,但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管理活动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活动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
(4)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简述管理的特性。
答:管理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动态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源于两个方面:①管理活动运行的环境与组织是变化的;②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每个组所处的环境不同,组织的目标与所从事的行业也不相同,这导致了每个组织中资源配置的不同和管、理模式的不同。
(2)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尽管是动态的,但是,还是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程序性活动,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就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另一类是非程序性活动,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这两类活动可以互相转换,程序性活动是通过对非程序性活动规律的科学性总结得来的,这正是管理科学性的体现。
(3)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①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的;②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其所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③管理是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而选择不同资源以及整合的方式,也存在成本问题。
(4)创造性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源条件等状况下,因此,对每一个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是对那些非程序性的活动和全新的管理对象的管理,更是如此;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创造性和技巧的发挥密切相关,成功的管理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创造性与艺术性,此外,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风格的选择也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
3.简述计划的作用。
答:计划的作用主要包括:
(1)计划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它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当所有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时,他们才能协调行动,互相合作,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2)计划通过督促管理者展望来预见变化以及变化的冲击,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
(3)计划可以减少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能够预见行动的结果。
(4)计划还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行为。
(5)计划通过设立目标和标准对管理过程实施控制。
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管理目标的认识?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管理的目标:
(1)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
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没有其独立的目的和目标,它必须与组织联系在—起,它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管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连接在一起的。在这个前提下,具体管理活动一定有一个欲实现的目标,它使这一具体的管理活动成为必要。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规定了它行进的方向,而这一方向又必须符合组织总体目标的规定。组织既定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管理活动目标而逐步实现的。组织既定目标可按层级纵向分解或按不同领域横向分解,这些分解后的小目标既是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又可以通过集合构成组织既定目标。
(2)功利性目标和非功利性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具有双重特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功利性是指组织既定目标设定的核心特性。例如,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既定目标是最大利润或满意利润,这是企业运行的根本理由,是企业组织功利性的体现;又如,高等学校的既定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和多出科研成果,这一目标也是功利性的。非功利性则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例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创造了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些价值的获得体现了组织既定目标的非功利性。
(3)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根据组织的终极目标,可以将组织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保值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市场这一绩效指标来衡量;而非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定性的和相对主观的指标加以衡量。
(4)投入与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进行运转,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组织获得这些资源的过程构成了组织的“投入”,对所获资源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果,统称为组织的“产出”其具体表现为医院治愈的病人、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出版企业生产出的出版物、服务企业提供的各项服务,等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其“产出”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产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①产量与期限。产量是从生产多少产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项目来反映产出水平的。产品的数量可以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产值、销售额)来衡量。当然,任何产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才有意义,离开了时间的规定,任何数量指标都将失去意义。
②品种与质量。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项目,都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质量和品种是对产出更内在、更本质的规定。
③成本。将产出控制在一定成本之内:这种控制通常是建立在单位产品或服务预算的基础上的。
(5)效率与效果
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组织绩效的高低可以用效率和效果来衡量。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它可以用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来衡量,这些是对组织效率性的衡量。由于组织获取资源是有代价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关心这些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同样的投入能获得更多的产出,就体现了高效率;同样,如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同样的产出,也体现了高效率。然而,仅仅有高效率是不够的。高效率必须建立在组织目标正确的基础上,这个正确目标就是效果。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利润率等。
效率和效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效果则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还有好坏之别。好的效果意味着“做正确的事”;高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因此,只有在好的效果的前提下,高效率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