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正版的自己,不做盗版的别人
——你还在像哲学家那样纠结吗?
1.像阿基米德一样自信
自信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而是自己身上展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心态的体现。古希腊的哲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使用杠杆,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奴隶们就是用杠杆将石头撬上去的,但是杠杆为什么会做到这点呢?在阿基米德没有研究出杠杆定律前,没有人能够对这种物理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当时,一些哲学家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魔性”的作用。但是,阿基米德却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他知道,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总是有其物理原因的。杠杆作用也不例外,因此,他决定将这个原因找出来。
通过无数次的观察、思考和计算,阿基米德终于得出了杠杆平衡定律的结论:“力臂与力成反比。”也就是说,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几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该是短力臂的几倍长。研究出这个定律后,阿基米德便推断说:“只要能够把握合适的杠杆长度,不论多大的重量,都能够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
“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就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
叙拉古国王当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建造了一艘大船,但是动用了很多人力,也无法将它推下河。于是为了考验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国王让他解决这个难题。
阿基米德很爽快地接受了国王的命令。回家后,他用杠杆和滑轮的原理,制造了一套机械装置。一切准备就绪以后,阿基米德请来了国王,让他观看大船是如何下水的。他把一根粗绳的尾端递到国王的手里,让国王操作。只见,国王不费吹灰之力,轻轻地一拉,那艘大船便滑到了水里。
看到这种“奇迹”,国王的臣民们都张大了嘴巴,发出阵阵惊叹声。于是,国王对阿基米德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向全国发出公告:“无论阿基米德以后说什么,我们都要相信……”
阿基米德自信的豪言壮语,不但没有让国王和臣民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重他,信任他。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只要拥有自信,你就能够活出独特的人生。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自己特有的人生轨迹,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画卷。或者写生,或者写意,或者工笔成图,绝对没有谁会是一片空白。所谓“雁过留声”,只要你在这个世上走过一回,就一定会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这些印记既是你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是他人眼中的时光碎片。
你可以平凡,但不能颓丧;你可以等待成功,但不能放弃努力。自信的人一往无前。
篮球巨星姚明刚进NBA的时候,并不被美国人认可。第一次上赛场,就被那些欧美球员的速度与力量压倒。但是姚明并不气馁,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从来不认为自己要仰视那些欧美球员,从来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
于是姚明刻苦练习,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一次重要比赛中脱颖而出,全场观众为他欢呼雀跃,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久久不能平息。姚明用自信征服了美国观众,从此也确立了这个从中国走出来的大个子在NBA的一席之位。
姚明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必在意别人有多么炫目的成绩,只对自己有信心,专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仰视别人的荣耀和光环,用心编织自己的桂冠,这才是明智之举。
自信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勇于打败自卑;自信是一盏明灯,为我们在黑暗中指明方向。
大家都知道吉列剃须刀吧,尤其是男士,不少人都用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在刀片刚刚问世的时候,很多男士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刮胡子的时候很容易将皮肤拉伤、刮破,人们对剃须刀真是又爱又恨。而吉列刀片的发明者——金·坎普·吉列也是“苦恼者”中的一位,不久后,他发明了吉列刀片。这种剃须刀的特点是轻巧便捷,而且使用时安全可靠。
但是这种刀片上市后却不被人接受,大家认为这不就是个刀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而且价格还不便宜。这项发明就这样被搁置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吉列只售出了不到一千个刀片,收入微薄。
可自信的吉列还是没有选择放弃,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吉列便将剩下的刀片全部赠送给了士兵,吉列的决断换回了成功:一战结束后,士兵们将这种方便安全的刀片带回了家,亲戚朋友们使用后,都赞不绝口。广告打响了,销售量也随之大大提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时,吉列如法炮制,结果轻而易举地打通了全球的销路。吉列刀片也在全世界男人的心目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试想一下,如果在那漫长的十几年中,吉列没能自信地坚持下去,会取得后来的成就吗?答案可想而知。
人生如同奔流的河水,在前行的过程中,难免被生活的礁石挡住道路。尽管水花四溅,冲淡了原有的激情,但是只要我们的信念还在,梦想依旧,成功就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
我们无须仰视他人,或者羡慕别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只要我们自己充满信心,就一定会越过重重阻碍,走向理想的彼岸,成为别人赞叹的风景。
生活五彩缤纷,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最不能丢掉的就是自信心。不想得到别人135°的俯视,就不要选择45°的仰视。与其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仰视中,还不如用智慧与双手去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
2.你走你的过街天桥,我走我的地下通道
电影《永无止境》讲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在对生活不抱希望之际,意外得到了一种神奇的药丸,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这种药丸能够帮助他获得暂时的成功,但是他却在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周围很多人都知道这种药丸有副作用,有很大的毒性,但是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人们还是忍不住去疯抢,为此互相追杀。
看完这个电影,让人感到很心酸。在物质财富的强大诱惑下,社会底层的穷人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只为过上体面的生活。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意愿是什么,这种生活是不是适合自己。
很多人为了某种主义而活着,而这个主义又并非是自己真正懂得的、明白的。他们的生活有很多目标,比如工作、金钱、理想、孩子、父母……但是,唯独没有自己。
我们可以很委屈地活着:工作上的不顺心,婚姻上的不幸福,人际交往上的不和谐,所有欲望的压制……哪怕是牺牲一生的幸福,也无所谓。
我们可以过艰难的日子,但是却不能安贫乐道,遭遇的所有不幸,绝对有一个玩笑似的借口。
我们可以把高官厚禄当作成功,可以把身价百万作为理想,可以抛掉天伦之乐四处漂泊,但是我们却唯独忽视人生最大的成功——家庭幸福,平平淡淡。
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年轻人整日以沿街说唱为生。一个华人妇女,远离故土,在这个小镇上打工。他们经常在同一个餐馆里用餐,时间长了,便成为了熟人。
一天,这位华人妇女关心地对那个年轻人说:“你不要再沿街说唱了,去找一个正当的职业做吧。我可以把你介绍到中国去教书,赚得肯定比现在多。”
年轻人听后,愣了一下,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做的不是正当职业吗?我热爱这份工作,它不仅让我感到快乐,同时也给所有的听众带去了欢乐,有什么不好的呢?我何必要抛弃亲人与故土,漂洋过海,去从事我不喜欢的职业呢?”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呢?“你走你的过街天桥,我走我的地下通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脚步,套用别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失去自我,是很悲催的事情。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是自私自利,凡事只想到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是把自己锁在进步的起点,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座右铭。事实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世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喜欢的、愿意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否则过于被种种客观因素所限制,你会活得很累。
善良和爱会让你充实地过好每一天,金钱和名利不算什么,我们真正需要是健康的体魄,简单快乐的生活和海阔天空的心胸。
一个伦敦商人到一个小渔村度假,看见一个渔夫将一艘装着几尾大黄鳍金枪鱼的小船划靠岸。英国商人对渔夫能够抓到这么珍贵的鱼夸赞了一番,然后问渔夫抓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渔夫说不用很长时间,一会儿就抓到了。英国商人又说你为什么不多待一会儿,多抓些这种鱼呢?
渔夫平淡地回答说:“这些鱼足够我们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所需了。”
“那你抓完鱼剩下的时间干吗呢?”商人问。
“我每天睡醒后,便出海抓鱼,然后回家和孩子们玩一会儿,中午的时候就和老婆小睡一会儿。下午到村子里和朋友们玩玩吉他,喝点小酒。我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呢!”渔夫开心地描述着。
“我是伦敦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我可以给你出个主意。你每天应该多点时间去抓鱼,然后拿出去卖,这样,过一段时间你就可以换个大点的船。然后再抓鱼,再买船,如此循环,你就可以拥有一支渔船队。那时候,你就不用到菜市场去卖鱼,而是直接销售给加工厂。接下来你就有钱开一个罐头加工厂,做一个大老板。然后你就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利物浦,再去爱丁堡,最后搬到伦敦,在那经营你规模不断扩大的企业。”商人兴奋地规划着渔夫的美好未来。
“这需要多长时间呢?”渔夫问。
“15~20年吧。”商人回答道。
“做完这些以后呢?”渔夫又问。
“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大老板了,将你的公司上市,把公司里的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成了大富翁,想干吗就干吗,你可以搬到小渔村去住,每天睡醒后,便出海抓鱼,然后回家和孩子们玩一会儿,中午的时候就和老婆小睡一会儿,下午到村子里和朋友们玩玩吉他,喝点小酒。”商人兴奋地说着。
“我现在过得不就是这种生活吗?”渔夫疑惑地说。
商人错愕地望着渔夫,愣在了那里。
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万个人或许会有一万种答案。
成功的定义很多,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名利,也许他们过得很快乐;有的人终生都在灯红酒绿中度过,也许他们活得很潇洒。当然,更多的人是在平淡充实的日子中度过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希腊哲学家安提司泰尼曾说过:“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他鄙视世人终生追求的物质欲望、享受。而狄奥根尼,也就是安提司泰尼的学生则将这个学说推向了极致,他决定像条狗似的生活。
据说,狄奥根尼长期在一只泥桶里睡觉,有人说,其实那不是什么泥桶,而是原始时期埋死人的大瓮,总之与床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这位怪人却非常享受。
按照自己意愿生活,并不是要你抛弃一切,过着流浪的生活。而是在面对困难、挫折和烦恼的时候,我们应该开心一点,坦然面对,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在意别人怎么想。
3.你需要适当地表现自己
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说,一坛好酒,浓郁的香气从巷子里飘出来,它就会被街上的过往的行人所知。但反过来想,即便是再好的陈年老酒,如果不飘出巷子来,得不到大家的品尝,就不会受到众人的赏识,恐怕再香也无济于事。
美好的事物被埋没,会让人觉得很可惜,人也是一样。
如果你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内在潜能,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别人就不知道你到底几斤几两,更别提被“贵人”赏识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既有能力,又能恰到好处表现自己的人,才能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领导的青睐,从而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升迁机会,人生也会因此出现重大转折。
有一匹身材不算高大的千里马,虽然步伐有力,能够日行千里,但在成百上千的马匹中,它却看起来非常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那瘦小的身材还显得黯然无光,没人知道它有如此强的奔跑能力。
马场里的马陆陆续续地被买主挑走了,只有这匹千里马始终没有被人选中。但是它一点也不着急,还在心里嘲笑那些平庸之辈,对那些买主更是持鄙视态度,认为他们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根本不配拥有自己。马场的老板对这匹千里马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给的饲料越来越少,但是千里马仍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它坚信总有伯乐会看到它的潜质。
终于有一天,马场里来了一位伯乐,他走到千里马的身边。千里马兴奋极了,心想机会终于来了。这位伯乐拍了拍马背,想让它跑起来看看。看到伯乐这种举动,千里马心里很是不爽:如果真的是伯乐,就能一眼看出我的实力,为什么还要我展示给他看呢?这个人肯定不是伯乐,因此千里马拒绝了伯乐的要求。伯乐失望地离开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马场里所有的马都被挑走了,只剩下这匹千里马。老板看它可怜,便想骑回家去饲养,可是千里马就是不走。无奈之下,老板将它宰杀,拿到街上卖肉。
千里马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为何有这种悲惨的下场。
很多人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这匹千里马。他们想让世人知道自己是英雄,但又羞于启齿,怠于行动,不善于表现自己,渴望被人一眼相中,然后再一展抱负。可惜世上千里马比比皆是,而伯乐却不常有。即使伯乐来到你面前,你若不在他面前展示一下,他也看不出你矫健如飞、日行千里的本事。
谦虚是美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了。你需要的是把你的才能表现出来,把你的创意、想法说出来,否则别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会知道你到底有什么本事?
更何况,伯乐都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花费在某匹千里马的身上,因为千里马太多了。所以你只有叫几声,跑一跑才能吸引伯乐的注意和赏识,从而提携你。
美好的事物不会主动跑到你的面前,即便是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也要你弯下腰去捡才行,馅饼不会直接掉到你的嘴里,而且动作要快,要不就被别人抢先了。金子如果深埋在地下,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它的价值。只有它坦露在大地表层,闪现出独特的光芒,才会被人所发现。
人要想获得成功,或是达到某种目的,就要学会适时地亮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把握好机会。
学校礼堂来了一位名企的老总,为大学生演讲,小杨与同学应时参加听讲。
这位老总是个美国人,在业界威望很高,经验也很丰富。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话,有的还边听边做笔记。
礼堂里面鸦雀无声,只听到老总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偶尔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对这种场面,老总感到很奇怪,他以为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对自己的言论,做出提问或争辩,可是现在除了自己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外,没有任何人做出应有的附和或某种反应。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演讲是否很糟糕。
在演讲即将结束时,老总向同学们提了个问题,他期待同学们能够踊跃回答。可是他等了很久也没有人站起来回答,他感到很失望。这时老总想,如果有人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不管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我都给他提供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
就在这时,小杨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老总高兴得为他鼓掌,同学们都以为是因为小杨的答案正确,老总才如此兴奋。可是老总却说:“虽然你的答案不正确,但是你的表现为你赢得了一次出国深造的机会。”
听完这句话,台下的同学们肠子都悔青了:“要知道有这种千载难逢的好事,我早就站起来了,而且我的答案还是对的。”可是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没有了。最后,老总送给同学们的结束语是:“请记住,‘沉默是金’不适合所有场合。”
老总的话让同学们幡然醒悟。在人才济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要想吸引别人的目光,得到别人的赏识,就要适当地展示自己,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尤其在职场上,不要隐藏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在公司的会议上,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独到、富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认认真真地做好工作,让领导和同事分享你做好工作的快乐,闻到你这坛酒的香气,才会“品尝”你,从而重用你。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维特根斯坦倡导的是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的良好品行,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适当地在云端跳舞,展示自己曼妙的舞姿,让彩虹环绕自己,才会更加美丽动人,被更多的人所欣赏。
浮躁固然不好,刻意地表现自己也会让人觉得很虚伪、很做作。但是过于低调和谦虚就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推崇。长此下去,你是宝剑,也会失去锋芒;你是星月,也会失去光泽;你是鲜花,也会失去芬芳。
正所谓“你不亮剑,别人就不知道你高超的剑术”,所以,适当的表现自己才是明智之举。
4.坦然接受别人比自己强
考了第二名的小女儿一脸忧伤地对妈妈说,她痛苦极了,想死的心都有了。看着她郁郁寡欢的样子,妈妈也不知道说什么,心也沉入了谷底。
是啊,难道第一名就那么重要吗?只有第一名才能称为成功吗?第二名、第三名就不能称为成功吗?
在这个世界上,你再优秀,再出色,也总有比你强的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为了争第一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因为他们看中了第一背后的功名利禄,是虚荣心在作怪而已。
几乎每个人都想腰缠万贯,流芳百世,都想以第一的高傲姿态俯视天下,但是总不会人人都是第一,有第一就有第二,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社会就会向前发展。
师爷公孙策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上司包拯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才华横溢、见多识广,怎么能屈居第二呢?因此,总是闷闷不乐。有一天,公孙策去拜见一位得道高僧,这位高僧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在这个深山里面有两条蛇,其中一条蛇的蛇头和蛇尾总是不能达成统一,蛇头想往东走,蛇尾却要向西行,由于争执不休,最终落入悬崖摔死了。而另一条蛇的蛇尾总是追随着蛇头,因此存活得很好,很快乐。
听完这个故事,公孙策犹如醍醐灌顶,此后再也不为屈居第二而耿耿于怀,一心追随包拯,联手为民伸张正义,名扬千古。
由此可见,我们不非得做蛇头,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蛇尾一样很重要。在工作中,配合上级这个蛇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你也会从中获益匪浅。
人活一世,要学会淡然,看清自己的重要性。做不了第一,做第二、第三,哪怕是最后一个,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很伟大的。毛主席从来不要求子女得第一,他总是对子女说:“不用每次都考第一名,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其实,以追求完美、用得第一的态度来要求自己或他人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完美,每个人也不可能做到无懈可击,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对事、对人,不苛求完美,才是智慧的处世态度。
“捡一片完美树叶”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听过: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想从两个优秀的学生中选一个做接班人,于是让他们去外面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第一个学生很快便捡回来了,老领导说这个树叶虽然不完美,但是却是他看到过的最美的;而第二个学生好长时间才两手空空地回来,因为他没找到最完美的树叶。结果,第一个学生成为接班人。
其实,这个世上本没有“最完美”的事物,为了争得第一,做到最完美而尝尽苦头是得不偿失的。
李小龙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的英年早逝,让很多粉丝惋惜不已。其实,李小龙这颗巨星过早的陨落,是因为他把自己搞得太累。事事想争第一,时时追求完美的心态,是他致命的弱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他要时刻保持中国功夫战无不胜的绝对优势。为此他坚持每天十几公里的长跑,还要完成各种高强度的器械训练。这种长久的大量的运动,对他的身体系统造成了不易察觉的内伤。有一次他因练举重而扭伤腰部肌肉,曾卧床休养半年,险些落下终身残疾。
除此之外,李小龙的脑神经长期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由于他很难做到劳逸结合,所以身心始终得不到放松。为了创立独特的截拳道而苦心钻研;为了打败一个又一个的强劲对手而不断迎接挑战;为了编演出高票房的巨片而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创作;为了打入好莱坞市场而应酬各种人际关系……
成名之后,师父、师兄弟间的不理解,黑社会的嫉恨,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他精心安排自己的奋斗道路,唯恐有半点闪失。他从来不在意自己的“小毛病”,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了。他没想到长久的身心过度疲劳,会给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他在香港检查过身体,由于当时没能确诊,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身体没问题。妻子要他去美国做进一步检查,被他一口回绝。不久后,他体内的这颗“定时炸弹”终于“爆炸”了,他的脑部发生了严重病变,李小龙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众多崇敬他的中外人士在震惊、悲痛之下,更替他惋惜。
李小龙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人生很短暂,我们要珍惜生命,切莫为了争强好胜,把自己搞得很累,甚至搞垮自己的身体。
空想主义创始人之一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完整或完美是美的第一要素。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物总是会有些小瑕疵,就像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些小缺点,但我们不能说这个事物就不美,这个人就不优秀。过于追求完美,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老是想争第一,是自我折磨的一种表现,是对自己的一种无为的苛求,后果必然会大失所望,并背负沉重的自卑心理负担。
正如于丹在《庄子心得》中所言:“人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有太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5.哥不是“软柿子”,你想捏就捏
“落后要挨打,软弱被欺负”是伟大领袖给我们总结的至理名言,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人不能主宰自己,就会变成奴隶;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主权,就会沦为强国的殖民地。
弱肉强食,是一个逃避不了的现实。要想不被人当“软柿子”捏,就得自己强大起来。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长子——威廉是一家银行的普通职员,他非常诚实而且勤奋。
一天,威廉垂头丧气地找到达尔文,说:“爸爸,我真是有点忍受不了了。公司里的那些家伙总是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给我造谣。就连杰克,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对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在背后中伤我。”
威廉用无助的眼神望着父亲:“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对我,我该怎么办呢?”
达尔文微笑着拍了拍威廉的肩膀,并递给他一杯香槟:“冷静一下,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等威廉的情绪稍微平缓了一点,达尔文接着说:“我最近在研究生物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我讲给你听听好吗?”
威廉此时露出了非常失望的表情:看来父亲始终沉浸在自己的生物研究中,对他的事情根本不关心。
没有理会儿子表情的达尔文,自顾自地说:“那种在木砻树上存活的大青虫有多少天敌,你知道吗?”
“很多吧。”威廉漫不经心地说道。
“没错,你真聪明。它的天敌至少有400种以上是鸟类,200种以上是昆虫类。它们每天都要小心谨慎地躲避种种伤害,因为每个天敌都能轻而易举地夺去它的小命。”达尔文停顿了一下,说:“兔子有多少天敌,你知道吗?”
“不知道。”威廉显得有点不耐烦。
“孩子,我告诉你,兔子有30多种天敌,包括鹰、狼、蛇等食肉动物。”达尔文眨了眨小眼睛,又问道:“你知道猎豹有多少天敌吗?”
一杯香槟下肚后,威廉气呼呼地对父亲说:“我对您的那些生物真的没兴趣。”
这时,达尔文又给威廉倒了一杯香槟,满含深意地笑着说:“猎豹几乎是没有天敌的,即便是狮子、老虎这种凶狠的食肉动物,也不会轻易地去招惹猎豹。至于‘百兽之王’老虎,更是没有天敌,它们生活得无比惬意。谁会愚蠢到去惹一只老虎呢?”
“孩子,我知道你对这些生物没什么兴趣,但爸爸想要告诉你的是:越弱小的生物就越好收拾,天敌也就越多。你在公司里受到了种种诋毁,并不是因为你哪里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弱小。你就像木砻树上的青虫,有600多种天敌,而且每一种都可以伤害你。逃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摆脱这些天敌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做一只猎豹,甚至是狮子或老虎。”
听到这里,威廉的眼睛亮了起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抬起头,看到了父亲睿智的微笑,圆圆的小眼睛散发出明亮的光芒。
从这以后,威廉更加努力地工作,16年以后,他成为所在公司的总裁,成为了闻名遐迩的银行家。他彻底摆脱了职场中的欺压与中伤,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业“百兽之王”,谁还敢去招惹他呢?
在父亲的启发下,威廉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是强大的,不是任何人想捏就捏的“软柿子”。可见,能力固然重要,但内心强大能够让你走得更远。
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我们才不会被外界干扰和控制,才能够清楚地判断是非黑白,才能够有冷静的头脑,从而有强大的承受力,自己才会更加坚挺。
成为一名有名望的艺术家,是安妮从小的梦想。
在她13岁的时候,父母给她和妹妹贝丝报了同一个艺术学习班。学习课程结束时,辅导老师对安妮的父母说:“安妮不太适合往艺术方面发展,她似乎在这方面没什么天赋,而贝丝就不一样了,她聪明伶俐,而且有很好的悟性,是学艺术的好材料,与贝丝比起来,安妮真是差远了。”
安妮听到老师的评价后,有点心灰意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又重拾信心,她要证明给老师看,给所有的人看,决定实现这似乎不可能的理想。于是,她又拿起笔开始作画,这是每一位想要走向成功的人都必须付出的努力。
多年后,展览会上出现了安妮的作品,参观画展的知名人士都对她的杰作赞不绝口。终于,原来认定她没有艺术天赋的那位老师走到她面前,热情地拥抱了她:“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有创意的钢笔画。”
其实,人活一辈子,谁都会受到外界的质疑和否定。这时,我们就需要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内心强大,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加充实,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内心的强大,是指内心的安定与宁静。强大,不是霸道,不是占有。相反,内心的强大能够给我们带来宽容与谦让。正是因为内心的那份安定与宁静,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明白怎样才能够让自己快乐。
丹麦哲学家、思想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一生坎坷,屡遭波折,英年早逝。但是他内心却非常强大,所以他短暂的一生过得快乐而充实。像索伦·克尔凯郭尔这样的人,就属于精神贵族,内心强大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当你被别人误解或冤枉时,当你被别人中伤或诋毁时,如果你足够强大,不管是内心还是外在的实力,任何人都无法伤害到你。因为你并不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即便是全世界的人与你为敌,你也可以淡然而坚定地生活,这时的你已经强大至极。
6.不羡慕别人,也不贬低自己
当情场失意的时候,当职场失势的时候,当生活将文凭、才华和青春贬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叹过,愤恨过,“为什么我爹不是李刚”?
2010年一句“我爸是李刚”在网络上迅速蹿红。
有的年轻人艳羡,如果我爸是李刚该多好,出门有车坐,出手很阔绰,一路前程无忧,一生锦衣玉食。于是,伴着激烈的争论,社会上又慢慢地引出一个新话题——“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过去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数理化”遇上“李刚”,昔日的金玉良言在而今的社会事实面前显得暗淡无光、苍白无力:“数理化”学得再好也不过是个优等生,毕业了,工作还得自己找,于是一些年轻人悲叹,“生不逢时,恨爹不成刚”。
可是“爹成刚”,便真的能应运成事、宏图大展吗?
若热·贵诺从父亲、巴西首富爱德华多·贵诺那里继承了20亿美元的遗产,成为新的巴西首富,但这位新首富想的不是在父亲的基础上“开疆拓土”,而是梦想着临死前花光钱包里的最后一分钱。
若热打着工作的幌子,游走于莺莺燕燕之中,将所有的金钱都耗费在追求好莱坞女明星上,红极一时的玛丽莲·梦露、丽塔·海华斯和赫迪·拉尔马都是他的“红颜知己”。
由于挥霍无度,若热的财产大幅缩水,并且最终“计算有误,提前花光积蓄”,只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虽然若热有一个成功的父亲,而且父亲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最后他却将父亲的基业毁之殆尽,还搭上了自己的下半生。
其实,你不必羡慕别人有一个好父亲,父亲再强大也不能照顾你一生,倒不如自己慢慢成长,慢慢强大。若热·贵诺的朋友在他葬礼上的致辞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愿他是最后一个花花公子。
李华出生在湖南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因脑中风瘫痪,家里家外只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华小时候便比其他孩子懂事,帮母亲打理家里家外之事,小小年纪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深知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只有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条路,所以从小到大上学都很用功。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2年李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一所重点大学,学习化工专业。大学期间,其他同学都玩游戏、谈恋爱,而李华潜心研究学科,并且在导师的帮助下完成了5项专利技术的研发。
如今的李华已经成为一家上市化工集团的技术总监,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父母也跟着他过上了好日子。
往日的勤奋换来了今日的甘露,尽管曾经贫寒,但李华没有妄自菲薄,没有因为别人吃肉他吃菜而终日抱怨,而是让贫寒化为成功的动力,激发他内心最丰厚的潜力,做不成富二代,就做富二代他爸。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最终李华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到了“光明”。
何须羡慕别人,何故贬低自己,别人的成就有可能是我们明日的预言,别人的财富也许便是我们未来许给孩子的希望。
哲学家的高度在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在庸碌的人群中寻找真知,在浮华的喧嚣中探索真谛,睿智的哲学家不以出身论英雄,不会因为这个人出身名门而抬高其地位,也不会因为那个人出身寒门而刻意挖苦,名门不乏败儿,寒门亦不乏大才,孰高孰低自在“校场”见真章。
当代哲学家胡绳说:“做,要靠想来知道;想,要靠做来证明。”人,不要总羡慕别人拥有什么,不要想和别人比我缺少什么,不要刻意贬低自己,应多想想我能干点什么,能干点什么来改善自己的状况,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基,并将这份想法付诸实践,将想法变成有力量的自我证实和现实成就。
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
我们应该用唯物的思维去观察事物,从辩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论富贵,不论贫寒,不羡慕嫉妒他人,不贬低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足矣。
要做就做像胡绳那样明了事理的“哲学家”,而不是活得像哲学家那样深沉,思考得那样深邃,结果将所有因果归于生不逢时,不曾出身名门上,假如真是这样,还是不要装“哲学”的好。
7.不是“富二代”,但可以“富内在”
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当“富一代”牢牢把控着经济领域的主动权的时候,当“富二代”与我们相比牢牢把握着先机、占据着主动权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自己,我们是否已无路可走?
当前,一些令人咂舌的炫富事件,砸钱事件,“抢房车事件”,以及名人子女飙车、吸毒、打人事件已经让社会名众感觉惊心和焦虑,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富了,但是,教育却没有跟上来,素质也没有提高上来。
这群被钱供起来的“少爷”、“公主”无知地追求着时尚潮流,幼稚地以为金钱能够摆平一切,无畏地享受着各种刺激,制造各种事端。正如国外一些人士所说,中国多的是“暴发户”,而非“贵族”。
贵族不是金钱的代名词,也不是纯粹的等级划分,而是在财富和权势基础上追求更高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珍惜荣誉,敢于担当,拥有自由灵魂和独立意志的绅士和淑女的总称。
赵亮出身在单亲家庭,父亲在他出生的前一天出车祸去世,母亲艰难地支撑着整个家庭。
小时候,赵亮看着别的孩子坐在父亲的肩头非常羡慕,可他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从来不向母亲抱怨。
别的孩子踩着轮滑、踏着滑板,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但他从未要求母亲给他买过什么。赵亮知道家庭不富裕,偶尔也会因为小伙伴的嘲笑而备感窘迫,但他很快会让自己清醒,他知道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补充知识,增长见识,锻炼品质,才能够出人头地。
别人玩的时候,他在看书;别人一知半解便已经心满意足,他却会刨根问底,找出最终答案;别人在追女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学业计划和职业规划;别人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他已经以技术入股,成为一家小型企业的合伙人。
当那些富二代手中的钱越来越少的时候,赵亮口袋却越来越鼓;当别人的路越走越窄的时候,他的路却越走越宽;当别人因挥霍青春捶胸顿足的时候,他却因过去的努力备感欣慰……
金钱只会越花越少,而内在则会越积累越多;金钱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耀眼却终会破旧,而内在是一个人的灵魂,时间愈久就愈深邃。
现实生活中有成千上万与赵亮遭遇相似的年轻人,可是有多少人最后能如赵亮一般,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虽然你不是“富二代”,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车接车送,关键时候更没有一个“牛爹”庇护你,但是你可以慢慢积累,如赵亮一般,培养一颗强大的内心,丰富内在涵养,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成为真正的“贵族”。
现阶段,无论是富裕的家庭还是一般的小康家庭,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普遍略有畸形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即崇尚“权势”和“财富”。
他们在无形中会将父母的财富和权势转化成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以此自傲、自居,这是部分“官二代”“富二代”之所以状况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雷的父亲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母亲是市财政局处长,家资千万。
韩雷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要风给风,要雨给雨,除了天上的星星,父母对他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父母的骄纵让韩雷养成飞扬跋扈的性格,和同学在一起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与长辈讲话满口脏话。
久而久之,没有任何人愿意与韩雷接触,他又不会进行自我调节,结果抑郁至极,最后竟然开始吸食毒品,将好好的青春彻底毁了。
根据调查,只有20%的“富二代”属于知识成功型,他们将专业知识与家族企业发展或者未来转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推动了家族企业的发展;而50%的“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不愿吃苦,不思进取,荒废学业,最终坐吃山空,也难怪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并非是个怪圈。
“二代”富不富关键看内在,没有最富的“富二代”,只有最没落的“暴发户”。当一个人的修养无法与他拥有的权势和财富相匹配,那么眼前的浮华不过是黄粱一梦,梦醒了,浮华也随之而去。
哲学家认为,遗传的如财富、权势等都是非自我的,并非是好事,以金庸的小说为例,一个深厚功力的人要将自己的内力传给另一个人,但是由于那个人的功体有限,传功之人只能将自己一部分功力传授,另一部分功力只能不传或者封印,否则接受功力的人就可能爆体而亡,福泽变成追命索。
容器是一定的,容量不能超过容器的容积,想要接受更多,那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加自身的容量。
我们不是“富二代”,这与“富二代”相比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劣势在于我们在现今的物质享受以及今后的物质支撑上相对较弱,而优势则在于物质匮乏产生的精神鞭策催促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气质。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人在韵,男人在度”,即“一个张弛有度、落落大方、举止优雅的女人,哪怕她没有万贯家财,也必然仪态万千,不需要任何标榜,一看便是贵族中的贵族;一个有内涵、有修养、有风度的男人,哪怕他不是百万富翁,非是权倾天下,也必然可以不怒自威。”
《庄子》里有关盗跖的篇章这样写道:“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恶美。”这句话正应了社会现形——“富而不贵”。我们没有时间羡慕“富二代”,“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修身养性,博识强记,然后“闻达诸侯”,成就真正的“富贵”。
哲学家都喜欢为是否踏进同一条河流而纠结,我们都因追求富贵而郁郁寡欢,我们达不到哲学家那样的思想境界,却活得如哲学家一样地疲惫。假如能够看淡富贵,将内在作为最大的财富,我们又怎能不快乐呢。
8.断臂的维纳斯,缺憾也是一种美
百花终会凋落殆尽,也终有一日会再次齐放明艳;曾几何时文化疲态难掩,却是积攒着能量等待百家争鸣;劳燕分飞只因缘分已尽,另寻幸福也算是彼此解脱,人、事、物都有缺憾,但是缺憾也是一种美,因为缺憾蕴含着别样的精彩。
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坐拥整个世界的喜爱,那些被后世雕塑家续上双臂的维纳斯雕像反而无人问津,因为维纳斯的缺憾美更能打动人,她的缺憾给后世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种缺憾美带着后世更多的疑惑和痴迷而愈发显得光彩照人。
日本当代诗人清冈卓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才成为爱与美的化身。”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的鼻子被拿破仑远征军的大炮重创,从此有了残缺,但那缺憾是一种震撼的美,是对历史的见证。它让埃及人心中警钟长鸣,反思文化,反思历史,反思发展。
秦国大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之后挥师北上,大军直逼燕国南部边界,燕国皇室惶恐万分。
荆轲希望太子丹取下樊於期的头颅来助自己实现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以解边境之危。太子丹不忍心,于是荆轲私自拜会樊於期。
樊於期和秦王有灭门之血海深仇,且他是忠义之士,为报答太子丹的恩情,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的头颅。
临行前,太子丹和一众大臣在易水给荆轲送行,似是壮士一去不复还,气氛十分悲凉。荆轲拜别众人,满怀赴死之气概离开了燕国。
荆轲以燕国使者的身份觐见秦王,为秦王献上燕国地图。荆轲在秦王旁边打开地图,地图完全展开之后拿起藏在地图里面的匕首刺向秦王,可惜没有刺到,最后被秦王及部下砍杀。
为了刺秦王牺牲了樊於期,为了杀嬴政燕国调集了各方力量,精心准备,最后却以刺杀失败、荆轲身亡的结果告终。这个结局看上去不完美,却成就了樊於期的忠义,成就了荆轲的壮士气概。
有些人可以追求完美,在很多小品或者小说艺术创作中假设荆轲刺死秦始皇,改变了时代,反而将原来故事的美破坏殆尽,观众和读者不再以原来的角度欣赏,只会觉得樊於期的死有价值,而荆轲也不过是个成功的大刺客。
何必执着于完美?缺憾也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过于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就如一个洁癖之人,恨不得扫除全世界的尘埃,岂不知自己的心里早已落上了尘埃。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追求完美的老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老人年轻的时候发誓要娶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孩作为自己的妻子,于是他踏上了寻妻的征途。
转眼60年过去了,有人在一个不起眼的城市发现了老人。那个人问老人:“您在找什么?”
老人回答说:“我要找一个完美的女人结婚。”
那个人继续问道:“老先生,已经过了60年了,难道您至今还没找到您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吗?”
老人回答道:“在我30岁的时候我曾经遇上一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
“那您怎么还没有结婚呢?”
老人不无感慨地说:“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故事里的老人一生都在追求完美,30岁的时候发现了“完美”,“完美”不认可他,他继续用余生来寻找它,明知没有希望还要执意前行,其行为可笑至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圣先贤之言犹在耳边,难道我们就看不破那“完美”的迷障吗?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表现,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情,我们总是怀着很高的期望去看待他人、处理事情,如此哪怕结局再好也无法满足无休止的欲望。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从维特根斯坦出生,似乎注定了他就是完美的:父亲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富可敌国,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家中排行老小,备受宠爱。
他的一生也极富传奇色彩,罗素称他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他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更为重要的是,维特斯根坦用毕生的精力去追寻完美,他的目标并非是建造远离尘世的理想大厦,也并非树立哗众取宠的个人形象,而是让一切恢复原样,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正直、善良、不违背自己的意志行事。
然而,他在追寻完美的路上却遭遇重重打击,“不幸”更是如影随形,几个兄长相继自杀,即便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幸存却致残,成了著名的单臂钢琴家,而他也因其孤僻、过于爽直的性格朋友很少。
因为一切不够完美,他的一生充满着孤独与抑郁,他不太爱笑,带着他桀骜不驯、认真严谨的性格在完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去世。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我的心灵的襞里始终粘贴在一起,为了敞开内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将他们撕开。”
也许他忽略了,假如完全能够敞开内心是一种完美,那么当内心被撕开一个小口的那一刻,它已是残缺的。
假如明知完美不存在依然去追寻,那么这个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西方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天才,尽管他们在别人眼里只是疯子。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了天才,即便是天才也达不到完美,切忌不要因为追求完美变成让人耻笑的疯子。
罗兰说:“凡事不妨留一点缺憾,有了缺憾,才会产生想要把缺憾补足的欲望,这欲望才可激发人的毅力和活力。”
既然如此何必苛求完美,缺憾是一种美,充满动力的美,充满活力的美。它能让人更自由地活跃在自己的智慧中,创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