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定律与经济学定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成功:“心法”才是真正的“方法”

王安论断:成功,始于果敢的决策

【定律阐释】 王安论断由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提出,指婆婆妈妈的人,很难赢得胜利的果实。万事三思而后行,犯错误的几率会降至最低,但错失良机的几率则更高。不能因为怕犯错就犹豫不决,当机立断才是成功之道。

当机立断才能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你面对它的时候,当机立断抓住了,那是你的运气;如果你犹豫不决错过了,那是你的悲哀。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那些失意的人说:“如果曾经我……”“如果我那时候……”如果那时候把握住了机会,也许就会取得成功,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决心的,所以这个世界上能取得成功的人还是少数。

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机会,但也会失去成功的机遇。”这就是“王安论断”。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论断,全得益于他6岁时的一个经历。

王安6岁时,有一天他去外面玩,走到大树下时,一个鸟窝正巧掉在了他头上,那鸟窝里还有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他看小鸟可怜,就打算把它带回家养。可当他走到家门口时,突然想起他妈妈不许在家养宠物的规定,这可怎么办好呢?他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先问一下妈妈为好。于是,他就把小鸟连带鸟窝放在了门口,进屋去向母亲请示了。经过他的苦苦哀求,妈妈破例答应了。可正当他兴高采烈地跑到门口准备把小鸟带回屋里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鸟窝里的小鸟不见了,而一只不知哪来的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咀嚼着什么。他伤心极了,从那一刻起,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说汲取了一个教训:凡事要当机立断,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只要自己认定的事,就绝不能优柔寡断。

不难看出,王安由于自己的犹豫不决,导致了小鸟的丧命。在管理上,如果管理者优柔寡断,那失去的就不只是小鸟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在商界,谁能最先看到商机,并能当机立断,谁就会成为当之无愧的赢家。

王光英就是一位能够当机立断的管理者。1983年,在他任中国光大实业公司董事长的时候,在一份报告中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智利一家铜矿倒闭,为了还债该铜矿急于处理1500辆刚购买不久的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的名牌矿车。看到这个消息,王光英眼睛一下亮了,他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当机立断,火速派人与矿山老板取得了联系,表示了买车的意愿,并立即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前往智利与矿主谈判。在谈判小组出发前,王光英还特地下了一个指示,让他们不要事事请示,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要有勇气,只要他们认为车好价格好,就果敢拍板成交。那矿主虽说已经破产,却对那要出手的1500辆矿车保护有加,不仅租了个体育场专门摆放这些矿车,还让工人把每辆车都仔细地涂抹了防锈油。谈判小组看到这种情况欣喜不已,立即让专家开始验车,当得知矿车的各种指标都非常令人满意时,又马上开始与矿主讨价还价。虽然车是好车,但矿主还债心切,因此双方最终以原价八折的价格成交。就在协议刚刚达成的时候,一位美国商人也抱着同样的目的来到了铜矿。

试想,如果王光英慢一步或者谈判小组稍有犹豫的话,那这1500辆矿车就很有可能成为那位美国商人的了。

因此,当你面对机会时,当你自己认定了某事时,就当机立断,立刻去做,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果敢决策才能获得成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机会是上帝赐予的“金苹果”,一不小心就会溜走。所以,当你感觉那是个机会的时候,就要果敢决策,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从前,在一个山林里住着一只神鸟,传说如果谁抓到它,谁就会有好运。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决定上山去捉那只神鸟。他想到山上肯定有不少荆棘,就拿出斧头花了不少时间把它磨快。斧头磨好后,他又想到中午的时候肯定会很热,还是带些水为好,于是又花了很长时间洗净水壶的污渍,灌了水带上。拿着斧头和水壶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他又想到,如果捉到了神鸟还没有东西可以装它。为此,他又跑回家用藤萝编了个笼子,笼子编完了,太阳也下山了。当他带着笼子爬上山时,神鸟早已飞走了。而这只神鸟只会在同一个地方待一天,日落之前就会飞到另一个地方去。这个年轻人再也没有遇到过那神鸟。

所以,当你要做一件事时,就要果敢决策,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在你犹豫的时候,难得一见的神鸟说不定就飞走了。

“罗非鱼大王”——周勤富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果敢决策史。他的每一次致富经历,都是他敢于果敢决策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南岛还只是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南国荒岛”,养殖业可以说是一片空白。1985年,“开发海南岛”的口号刚刚喊响,年仅20岁、在家乡学了两年养殖的周勤富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果敢地与海南的一家事业单位合作投资养殖业。他带着自己的12000只鸭子挺进荒岛,不仅促进了海南养殖业的发展,更为自己赚得了第一桶金。可市场说变就变,1988年鸭蛋的价格一下就跌下来了,合作方要求取消合作,周勤富一人根本抵挡不住市场的压力。最终,他不得不含泪卖了自己带到海南去的12000只鸭子。但他相信,禽蛋市场还会“回暖”的。于是,1989年他又果敢地向人借钱重新办起了养鸭场。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和决策都是正确的,他的养鸭场不仅很快使他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持续盈利。1990年,鸭蛋市场几乎达到饱和,周勤富又开始为自己寻找更好的发展途径。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台湾商人那里听到了关于罗非鱼的信息。根据海南的气候和自己的养鱼经验,他又果敢地做出了转行养殖罗非鱼的决策。那个时候,罗非鱼的市场尚待开发,而海南正好具备养殖条件,周勤富再一次靠着自己果敢的性格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罗非鱼时代”。

周勤富的成功,可以说是上天的眷顾,是机会的垂怜,但没有他的果敢决策,任何眷顾和垂怜都会变得没有一点意义,因此正是他的果敢决策成就了他,创造了他的财富。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商界数不胜数。在金融业,更是如此。无论是股票、基金、期货还是外汇,只要你看准机会,果敢决策,当抛则抛,当买则买,那肯定会大赚。如果你看到机会,却始终不敢出手,犹豫再三,那么只能一失再失赚钱的良机。

总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要做一个干脆利落、当机立断的人。至于领导、管理者,在面对机遇或灾难时,更应该当机立断,果敢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使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而损失降至最低。所以,从今天起,做一个当机立断、果敢决策的人吧。

洛克定律: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定律阐释】 要想成功就要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正像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A.洛克说的那样: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有目标才会成功

目标,是赛跑的终点线,是跳高的最高点,是篮圈,是球门,是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所要达成的自己,是奋斗的方向。没有目标,人就会变成没头的苍蝇,盲目而不知所措。没有目标,你终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没有目标,你就很难与成功相见。

人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这样活起来才有精神,有奔头。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无聊至极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目标。从小就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地向它靠近,终有一天你会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从小就糊里糊涂,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那这一生也难有作为。每个人出门,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地,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漫无目的地闲逛,那速度就会很慢;但当你清楚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的步履就会情不自禁地加快。如果你分辨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你会茫然若失;一旦你弄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你会精神抖擞。这就是目标的力量。所以说,一个人有了目标,才会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目标”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没有目标,6%的人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20年后,研究人员回访发现,那4%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工作、事业都远远超过了另外96%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4%的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了96%的人所拥有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除非你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否则你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成为职场中的强者,我们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目标意识。古希腊彼得斯说:“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古罗马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的人就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能跟随着有方向的船走。

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顶尖的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而是设定了目标才成功。

目标是灯塔,可以指引你走向成功。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有了目标,就会有方向;有了目标,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最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就能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也碰不着,“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这个目标既要有未来指向,又要富有挑战性。比如那篮圈,定在那个高度是有道理的,它不会让你轻易就进球,也不会让你永远也进不了球,它正好是你努努力就能进球的高度。试想,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那进球还有意义吗?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还有人会去打篮球吗?所以,制定目标就像这篮圈一样,要不高不低,通过努力能达到才有效。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很有才能,得到了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的赏识。福特想要帮这个年轻人完成他的梦想,可是当福特听到这位年轻人的目标时,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个年轻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赚到1000亿美元,超过福特当时所有资产的100倍。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大了,福特不禁问道:“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说:“老实讲,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只有那样才算是成功。”福特看看他,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一个人果真拥有了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想些切实可行的吧。”5年后的一天,那位年轻人再次找到福特,说他想要创办一所大学,自己有10万美元,还差10万美元,希望福特可以帮他。福特听了这个计划,觉得可行,就决定帮助这位年轻人。又过了8年,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大学—伊利诺斯大学。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定得过大,听起来很空洞,没有一点可行性,那这个目标只是一个空谈,永远没有可以兑现的一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汪洋大海积于滴水。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当然也有人一夜暴富,一下成名,但是谁又能看到他们之前的努力与艰辛。在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巴甫洛夫只说了八个字:“要热诚而且慢慢来。”“热诚”,有持久的兴趣才能坚持到成功。“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不断提高自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要为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有挑战又能达到,不断追求,走向成功。

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人能够想到一件事并抱有信心,那么他就能实现它。”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坚定明确的目标,他就能达成这一目标。坚定是说态度,明确是讲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爱好与厌恶,所以每个人所制定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潜力,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经过仔细考虑定出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些人之所以一生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的人生没有目标;有些人之所以总是失败,是由于他的目标总是太大太空,不切实际。因此,想要成功,就要先为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属于自己的“跳一跳,够得着”的奋斗目标。

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定律阐释】 瓦拉赫效应,指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无奈,他又改学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瓦拉赫效应”。

比尔·盖茨,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级成功典范,令无数的人仰慕不已。他的成功,与他把握住未来的大趋势,尤其是懂得经营自己的强项密不可分。

事实上,盖茨一开始就与伙伴保罗·艾伦看到了个人电脑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趋势,他们两个人经常通宵达旦地探讨个人电脑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对这场革命的到来深信不疑。对于初出茅庐的微软来说,“它将到来”是他们的坚定信念,而他们为这将要到来的计算机时代开发软件。虽然他们没想到他们的公司能迅速跻身于世界舞台的前列,并发挥着超凡的作用,但当时他们至少窥见了IBM或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主板生产公司已陷入他们自身无法意识到的困境了。“我记得从一开始我们就纳闷,像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微机生产商生产出的机器功能强大而价格低廉,那么他们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呢?”“IBM的前景又在哪里呢?在我们看来,他们好像把一切都弄糟了,而且他们的未来也将是一团糟。我们对上帝说,天啊,这些人怎么能不警觉呢?他们怎么能不震惊害怕呢?”

盖茨的技术知识是微软所向披靡的成功秘诀中最重要的一条,而这也正是他的核心强项,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决定权。在许多时候,他比他的对手更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科技的走势。

微软公司的同事们都盛赞盖茨的技术知识让他独具优势。他总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他对程序的复杂细节几乎了如指掌。“你会纳闷,他怎么知道的呢?”布莱德·斯利夫伯格这位参加了视窗开发设计的人这么说过。

和盖茨个人以强项打天下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微软公司把开发新产品作为全部事业的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发挥自身优势,力求变弱为强,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住了世界信息产业市场的未来。

微软与任何公司一样,实际上类似于一个动态的人体系统。它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是因为微软人将竞争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和市场知识结合起来,并且把它们付诸行动。产品开发是微软所有事业的中心,公司的存亡和盛衰关键在于新产品。

微软还必须源源不断地增添有用功能来说服其成百万的现有顾客购买产品的新版本,虽然旧版本对于绝大多数人已经够用。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在未来持续增长,微软计划创建种类繁多的、结合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消费性产品。显然,微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司是否能够继续增进其开发能力,并且建立更大、更复杂的软件产品和以软件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就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微软还必须极大地简化这些中间产品,从而将它们成功地推销给世界上数十亿的新兴家庭消费者。

不言而喻,微软公司今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盖茨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推陈出新。人们公认微软公司的成功是由于“不停地创新”,而盖茨对未来形势精确的分析和其独有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自己强项的经营程度,不仅为微软公司的员工,也为其对手所称道。

这一切,也正是“瓦拉赫效应”的典型体现,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于忠于自己个性长处的人。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在美国某个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坐着一个8岁的小孩,他胆小而脆弱,脸上经常带着一种惊恐的表情。他呼吸时就好像别人喘气一样。

一旦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或者回答问题,他就会惴惴不安,而且双腿抖个不停,嘴唇也颤动不安。自然,他的回答时常含糊而不连贯,最后,他只好颓废地坐到座位上。如果他能有副好看的面孔,也许给人的感觉会好一点。但是,当你向他同情地望过去时,你一眼就能看到他那一副实在无法恭维的龅牙!通常,像他这种小孩,自然很敏感,他们会主动地回避多姿多彩的生活,不喜欢交朋友,宁愿让自己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这个小孩却不如此,他虽然有许多的缺憾,然而同时,在他身上也有一种坚韧的奋斗精神,一种无论什么人都可具有的奋斗精神。事实上,对他而言,正是他的缺憾增强了他去奋斗的热忱。他并没有因为同伴的嘲笑而使自己奋斗的勇气有丝毫减弱。相反,他使经常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声响;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牙根使嘴唇不再颤动;他挺直腰杆使自己的双腿不再战栗,以此来克服他与生俱来的胆小和众多的缺陷。

这个小孩就是西奥多·罗斯福。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缺憾而气馁。相反,他还千方百计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本,并以它们为扶梯爬到了荣誉的顶峰。他用一种方法战胜了自己的缺憾,这种方法是大家都可以用得上的。到他晚年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有过严重的缺憾,他自己又曾经如何地惧怕过它。美国人民都爱戴他,他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得人心的总统之一。

盖茨说:“我们尊敬罗斯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些努力。如果我们尝试着去做一件还有点价值的事,假如失败了,我们便借故来掩饰自己,那么我们就是在以自己的缺憾为借口了。”缺憾应当成为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一种自甘沉沦的理由,它暗示你在它上面应当做一点努力。

重要的并不在于你所做的是什么事,而在于你应当采取某种行动。最不可取的态度是一点事情都不去做,一味让自己躲藏在困难的后面,动不动就被困难吓倒,这很容易让自己滋生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了。那么,一个人什么时候应当坦然承认自己的缺陷,什么时候又应当去和困难斗争呢?

不言而喻,真正懂得经营自己强项的人是十分明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定律链接】 经营强项要有条理性

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要巧妙经营自己的强项,就要善于管理自我。而要想成功,必须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否则你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强项,甚至生活会变成一团糟。

某杂志刊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商人在小市镇做了几十年生意,到后来竟然完全失败。当一位债主跑来要债时,那位老商人正在紧皱双眉,思索他失败的原因。

他说:“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而债主却劝他从头干起。

“什么?要从头干起?”

“是啊!你应该把你目前的经营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从头做起。”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要把门面、地板、桌厅、茶几、橱柜都重新洗刷油漆一番,弄成新开张一样吗?”

“是的!”

“这些事我早在15年前就想去做了,但后来因为我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一直没有去做。”

无论你是在大都市里还是小城镇里经营生意,你都应该把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些把什么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的人,终有一天是要失败的。

经营任何事业千万不要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有许多人往往今天说得头头是道,但明天还是毫无改善。对这种人也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莽汉”或“懒猪”。他们哪里知道:没有一样事业仅靠喊口号就能成功的,要成就事业,非得集中心思,有条有理,持之以恒,不断地奋斗不可!

所以,要经营自己的强项,使之达到成功,就要做到有条有理。

木桶定律:抓最“长”的,不如抓最“短”的

【定律阐释】 木桶定律,指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克服人性“短板”,避开成事“暗礁”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些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承诺:谁做的木桶装下的水多,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大儿子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块挡板都削得很长,可做到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小儿子则平均地使用了木板,做了一个并不是很高的木桶。结果,小儿子的木桶装的水多,最终继承了王位。

与此类似,遇到问题时,我们若能先解决导致问题的“短板”,便可大大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俗话说“人无完人”,确实,人性是存在许多弱点的,如恶习、自卑、犯错、忧虑、嫉妒等等。根据木桶定律,这些短处往往是限制我们能力的关键。就像木桶一样,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是用最长的木板来衡量的,而是要靠最短的木板来衡量,木桶装水的容量受到最短木板的限制,所以,要想让木桶装更多的水,我们必须加长自己最短的木板。

1.恶习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无意识地培养着习惯,这令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要臣服于习惯。然而,好的习惯可为我们效力,不好的习惯,尤其是恶习(如果拖沓、酗酒等),会在做事时严重拖我们的后腿。所以,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习惯分类,对不好的习惯进行改正、完善,以免将成功毁在自己的恶习之中。

2.自卑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它往往会抹杀我们的自信心,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所以,做事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那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走向成功。

3.犯错

人们通常不把犯错误看成是一种缺陷,甚至把“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成自己的至理名言。殊不知,有两种情况下犯错误就是一种缺陷。一种是不断地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另一种是犯错误的频率比别人高。这些错误,或许是因他们态度问题,或许是因他们做事不够细心,没有责任心导致的,但无论哪种,都是成功的绊脚石。因此,平时要学会控制自己,改掉马虎大意等不良习惯;犯错后不要找托辞和借口,懂得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4.忧虑

有位作家曾写道:给人们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对昨天所发生事情的悔恨,以及对明天将要发生事情的忧虑。没错,忧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而且会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无休止的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客观地去看问题,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性格。

5.妒忌

妒忌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它的存在,总是令我们不能理智地、积极地做事,于是,常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平和、宽容地对待他人,客观地看待自己。

6.虚荣

每一个人都有一点虚荣心,但是过强的虚荣心,使人很容易被赞美之词迷惑,甚至不能自持,很容易被对手打败。所以,我们要控制虚荣,摆脱虚荣,正确地认识自己。

7.贪婪

由于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该放弃时不能放弃,结果铸成大错,甚至悔恨终生。众所周知,很多人因太贪钱财等身外之物而毁了大好前程,有时明知是圈套,却因为抵御不住诱惑而落入陷阱。说到底,不是人不聪明,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贪欲。可见,要成事,先要找对心态,知足才能常乐。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将超乎人们的想象。”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成功路上的那块短板,如车祸、建筑工程质量、行贿受贿等。所以,我们要想做好事情,应先学会做人,找到自己成功路上的短板,取长补短,从而摆脱弱点对我们的控制。

找到“阿喀琉斯之踵”,让问题迎刃而解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

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的母亲是一位女神,在他降生之初,女神为了使他长生不死,将他浸入冥河洗礼。阿喀琉斯从此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只有一点除外——他的脚踵被提在女神手里,未能浸入冥河,于是脚踵就成了这位英雄的唯一弱点。

在漫长的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一直是希腊人最勇敢的将领。他所向披靡,任何敌人见了他都会望风而逃。

但是,在十年战争快结束时,敌方的将领帕里斯在众神的示意下,抓住了阿喀琉斯的弱点,一箭射中他的脚踵,阿喀琉斯最终不治而亡。

与“阿喀琉斯之踵”类似,任何事情或组织都有它的最薄弱之处,而问题又往往由这里产生。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最薄弱处解决,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曾有一家刚起步的电子商务公司,采购与销售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公司规定两个部门的资料每周沟通2次。然而,由于平时业务繁忙,再加上两个部门的员工不能及时交流沟通,总是造成销售人员在认为商品有货源的情况下接受了顾客的订单,但采购部实际上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货源。于是,顾客不能按时收到商品,公司经常接到投诉和顾客的抱怨,严重影响了业绩和公司的形象。

总经理发现了两个部门缺少沟通这一关键而又薄弱的环节后,为全公司所有员工电脑安装了及时沟通软件,让两个部门的员工能及时沟通。同时,还在公司建立了库存与近期货源一览表。从而避免了原来有单无货的不良现象,既提高了公司的业绩,又提升了公司的形象。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采销两个部门沟通的这块“短板”,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努力接订单,对解决问题仍没有实质性的收效。因此,抓住导致问题的短板,并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与此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你和竞争对手同时争取一个项目,那么,你就需要了解对方的薄弱之处在哪儿,如何用你的强势攻克对手的薄弱环节;家庭因家电超负荷导致停电,检查电线和电器往往不起丝毫作用,而真正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修好脆弱的保险丝;孩子成绩不好,解决的方法不是帮他们做题、写作业,也不是用训斥来打击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是要找到孩子在学习上的薄弱之处,从这里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成绩……

木桶定律让我们明白,遇到问题,不要蛮干,要找到导致问题的短板,科学地予以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森豪威尔法则: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定律阐释】 艾森豪威尔法则,又称四象限法则,指处理事情应分主次,确定优先的标准是紧急性和重要性,据此可以将事情划分为必须做的、应该做的、量力而为的、可以委托别人去做的和应该删除的五个类别。

做事分等级,先抓牛鼻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将笼子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30米。第二天,袋鼠又跑到外面来,他们便将笼子的高度加到50米。这时,隔壁的长颈鹿问笼子里的袋鼠:“他们会不会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袋鼠答道:“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不见成效了。与之类似,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可是当你问他忙些什么时,他却说不出个具体来,只说自己忙死了。这样的人,就是做事没有条理性,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结果没一件事情能做好,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没见什么成效。

其实,无论在哪个行业,做哪些事情,要见成效,做事过程的安排与进行次序非常关键。

有一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们上课。他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着学生的面,他把石块全部放到了罐子里。

接着,苏格拉底向全体同学问道:“你们说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的。”

苏格拉底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然后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满的吗?”

这次,所有学生都不做声了。

过了一会,班上有一位学生低声回答说:“也许没满。”

苏格拉底会心地一笑,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是的!”全班同学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不料,苏格拉底又从桌子旁边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然后又问:“同学们,你们从我做的这个实验得到了什么启示?”

话音刚落,一位向来以聪明著称的学生抢答道:“我明白,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苏格拉底微微笑了笑,说:“你的答案也并不错,但我还要告诉你们另一个重要经验,而且这个经验比你说的可能还重要,它就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做事前的规划非常重要。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懂得思考,把问题和工作按照性质、情况等分成不同等级,然后巧妙地安排完成和解决的顺序。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这就是艾森豪威尔原则的明智之处。它告诉我们,做事前需要科学地安排,要事第一,先抓住牛鼻子,然后再依照轻重缓急逐步执行,一串串、一层层地把所有的事情拎起来,条理清晰,成效才能显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再如最前面动物园的例子,凡事都有本与末、轻与重的区别,千万不能做本末倒置、轻重颠倒的事情。

艾森豪威尔原则分类法

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情,只有事前理清事情的条理,排定具体操作的先后顺序,一切才能流畅地进行,并得到良好的收效。

在这方面,艾森豪威尔原则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事情的顺序。

这一原则将工作区分为5个类别:

A:必须做的事情;

B:应该做的事情;

C:量力而为的事情;

D:可委托他人去做的事情;

E:应该删除的工作。

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按以上5个类别将事情归类:

A:需要做;

B:应该做;

C:做了也不会错;

D:可以授权别人去做;

E:可以省略不做。

然后,根据上面归类,在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里做A类和B类的事情,即使一天不能完成所有的事情,只要将最值得做的事情做完就好。

同样的道理,把自己1~5年内想要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分为ABC三类:

A:最想做的事情;

B:愿意做的事情;

C:无所谓的事情。

接着,从A类目标中挑出A1、A2、A3,代表最重要、次重要和第三重要的事情。

再针对这些A类目标,抄在另外一张纸上,列出你想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做的工作,接着将这份清单再分出ABC等级:

A:最想做的事情;

B:愿意做的事情;

C:做了也不会错的事情。

把这些工作放回原来的目标底下,重新调整结构,规划步骤,接着执行。

这些又被称为六步走方法,即挑选目标、设定优先次序、挑选工作、设定优先次序、安排行程、执行。把这些培养成每天的习惯,长期坚持并贯彻下去,相信,无数个条理性的成功慢慢累积,将会使你拥有非常成功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身边有“时间盗贼”,没做多少事情,一天就匆匆过去。忙忙碌碌,年复一年,成绩、业绩却寥寥无几。

有句老话说得好:“自知是自善的第一步。”要想改善现状,首先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此刻,请你仔细地考虑一下,到底是什么偷走了你的时间?是什么让你日复一日地感到时间的压力?想明白这些问题,拿起笔和纸,按照艾森豪威尔原则,开始规划你的每一天,让时间不再像以往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被偷走。

相关定律:条条大路通罗马,万事万物皆联系

【定律阐释】 相关定律,指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其他相关的某个地方入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源自“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的“以此释彼”智慧

哲学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例如,水涨船高,说的是水与船的联系;积云成雨,说的是云与雨的联系;冬去春来,说的是冬季与春季之间的联系……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这种普遍联系,它们才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影响到其周围与之相连的众多事物。这就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寻找最佳思维结论时,可根据其他事物的已知特性,联想到与自己正在寻求的思维结论相似和相关的东西,从而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以此释彼”的目的。即运用心理学中的相关定律。

在这方面,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标准距离的由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美国的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人们对于这个很奇怪的标准非常好奇。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造的,所以采用了英国的铁路标准4.85英尺。

人们又问:“英国人又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4.85英尺是电车轨道所用的标准。

那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则是沿用了马车的轮宽标准。

可马车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都是4.85英尺。

那么,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制定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于是又会有人问:“为什么会选择罗马战车的宽度呢?”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的军队所铺的,所以,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最后,人们还会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想知道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在马屁股上找到答案的,而是通过英国铁路、英国电车、马车、老路辙迹、罗马战车、罗马老路等一系列与该问题相关的事物,顺藤摸瓜,最终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其实,由于万事万物无不处于联系之中,我们遇到问题,应学会发散思维,不要总揪住一个点不放,想不通时,不妨找些与问题相关联的事物,从这些相关处着手,利用“以此释彼”的智慧,往往会令你恍然大悟。

做人不要一根筋,做事不要一条路跑到黑

生活中,我们常用“一条路跑到黑”来形容那些一根筋或钻牛角尖的人。然而,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人们又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一条路跑到黑”的傻瓜。那么,我们如何在难题面前不当傻瓜呢?先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加拿大伯塔省有一名叫斯考吉的高中女生。为了实现自己到25岁成为百万富翁的誓言,斯考吉从小就喜欢看比尔·盖茨的书,并研究《财富》杂志每年所列全球最富有的100个人。她发现:那些人中,有95%以上的人从小就有发财的欲望,57%的全球巨富在16岁之前就想到了开自己的公司,3%的全球巨富在未成年之前至少做过一桩生意。于是,她得出结论,要致富,就必须从小有赚钱的意识。

在赚钱方面,小斯考吉选择了投资股票。很多投资股票的人,不是盯着电视就是盯着报纸,因为这些媒体都对股市做直接报道。然而,小斯考吉并没有选择这种直接的途径,而是根据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数量决定该股是抛售还是买进。

例如,她专盯一家钢铁企业的股票。当这家企业股票下跌到4美元以下时,某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便多起来,过一段时间,股价又涨了回去;当这只股票涨到8美元左右时,该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又会开始多起来,接下去,该股必跌。期间,她经过调查发现,该企业的工人们不愿意看到工厂的股票下跌,每次股价太低时,他们就自发地去买进一些股票,从而带动股价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位后,工人们便抛售股票,致使该股下跌。

就是这样,小斯考吉借助工人们往返证券营业部的摩托车的数量的变化,采取抛售或买进的举措,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小斯考吉巧妙利用相关定律,从与股市相关的抛买人群的行动变化下手,反而比那些只知道盯着直接报道股市的媒体的人们更有收效。

与此类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让人不知如何处理。于是,有的人在困难面前驻足不前,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而有的人转换思维,从与之相关的事情着手,很快使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平时要大力培养自己洞察事物间相关性的能力,抓住事物和问题的关键,合理利用相关定律寻求解决方法,不做“一条路跑到黑”的傻瓜。其中,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一方面要虚心,绝不视任何主意为无用,倾听跟你不同的观点,任何人都有东西值得你学习;另一方面,训练你的思想来为你工作,让你的脑子做你要它做的事,而且当你要它做的时候才做。此外,还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对不懂的事提出问题来,训练你的想象力。

奥卡姆剃刀定律:把握关键,化繁为简

【定律阐释】 奥卡姆剃刀定律,由英国奥卡姆的威廉提出来,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人们做过的事情中,可能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而常隐藏在繁杂事物中的一小部分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复杂的事情往往可通过最简单的途径来解决,做事要找到关键。

“简单”,真正的大智慧

近几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删繁就简”等一系列追求简单化的观念在整个社会不断深入和普及。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这正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管理组织越来越完善化、体系化和制度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容忽视的机械化和官僚化。于是,文山会海和繁文缛节便不断滋生。可是,国内外的竞争都日趋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快与慢已经决定其生死。如同在竞技场上赛跑,穿着水泥做的靴子却想跑赢比赛,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脱掉水泥靴子,比别人更快、更有效率,领先一步,才能生存。换言之,就是凡事要简单化。

很多人会问:“简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看了下面的例子,我们自然就会明白。

有人曾经请教马克·吐温:“演说词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讲了一件亲身感受的事:“有个礼拜天,我到教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动容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讲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捐助50元;他接着讲了10分钟,此时我就决定将捐款减到25元;最后,当他讲了1个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听众请求捐款时,我已经厌烦之极,1分钱也没有捐。”

在上面马克·吐温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向求教者说明:短小精悍的语言,其效果事半功倍;而冗长空泛的语言,不仅于事无益,反而有碍。

事实上,不仅语言如此,现实生活亦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化,剃除不必要的生活内容。这种简化的过程,就如同冬天给植物剪枝,把繁盛的枝叶剪去,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每个园丁都知道不进行这样的修剪,来年花园里的植物就不能枝繁叶茂。每个心理学家都知道如果生活匆忙凌乱,为毫无裨益的工作所累,一个人很难充分认识自我。

为了发现你的天性,亦需要简化生活,这样才能有时间考虑什么对你才是重要的。否则,就会损害你的部分天资,而且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简化呢?很简单,就是重新审视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和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然后运用奥卡姆剃刀,舍弃不必要的生活内容。

博恩·崔西是美国著名的激励和营销大师,他曾与一家大型公司合作。该公司设定了一个目标:在推出新产品的第一年里实现100万件的销售量。该公司的营销精英们开了8个小时的群策会后,得出了几十种实现100万件销售量的不同方案。每一种方案的复杂程度都不同。这时,博恩·崔西建议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应用奥卡姆剃刀原理。

他说:“为什么你们只想着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渠道,向这么多不同的客户销售数目不等的新产品,却不选择通过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或买主销售100万件新产品呢?”

当时整个房间内鸦雀无声,有些人看着博恩·崔西的表情就像在看一个疯子。然后有一名管理人员开口说话了:“我知道一家公司,这种产品可以成为他们送给客户的非常好的礼物或奖励,而他们有几百万客户。”

最后,根据这一想法,他们得到了一笔100万件产品的订单。他们的目标实现了。

可见,不论你正面临什么问题或困难,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或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简便的方法,为你实现同一目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记住苏格拉底的话:“任何问题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步骤最少的办法。”正如奥卡姆剃刀定律所阐释的,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要保持事情的简单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抱怨,买来的肥皂盒里面是空的。他们为了预防生产线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工程师想尽办法发明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一台出货的肥皂盒。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

面对同样的问题,两家公司采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无论从经济成本方面,还是资源消耗角度,相信第二种方案的优势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如果有多个类似的解决方案,最简单的选择,就是最智慧的选择。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勇敢地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以选择最智慧的解决方案。

剃掉复杂,切勿乱删

相传,有位科学家带着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请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随意地看了一眼最后的结论方程式,就说:“这个结果不对,你的计算有问题。”科学家很不高兴:“你过程都不看,怎么就说结果不对?”爱因斯坦笑了:“如果是对的,那一定是简单的,是美的,因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你这个结果太复杂了,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科学家将信将疑地检查自己的推导,果然如爱因斯坦所言,结果不对。

也许你认为奥卡姆剃刀只存在于天才的身边,其实,它无处不在,只是有待人们把它拿起。当我们绞尽脑汁为一些问题烦恼时,试着摒弃那些复杂的想法,也许会立刻看到简单的解决方法。人生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可运用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是最公平的,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谁能有勇气拿起它,谁就是成功的人。

越复杂越容易拼凑,越简单就越难设计。在服装界有“简洁女王”之称的简·桑德说:“加上一个扣子或设计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简单的,因为这一目了然。但是,对简约主义来说,品质需要从内部来体现。”她认为,简单不仅仅是摈除多余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嚣的色彩和繁琐的花纹,更重要的是体现清纯、质朴、毫不造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简单”,不是乱砍一气,而是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正如一个雕刻家,能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体现内在品质,运用剃刀的结果只能是将不该删除的删除了。

那么,我们要合理地使用奥卡姆剃刀,不能盲目。例如,IBM在电脑产品营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其前CEO郭士纳所指,他们具有非常有优势的集成能力。然而,其广告宣传语却将这一点删掉了,留下推广小型电脑的“小行星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IBM自然未能凭这则广告获得区别于其他电脑的地位。可见,没有什么比删掉自己的优势更可悲了。

所以,在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时,要将其用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是盲目乱删。

墨菲定律: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

【定律阐释】 墨菲定律,指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它告诉我们,错误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得不接受与错误共生的命运。

不存侥幸心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众所周知,人类即使再聪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员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写程序时不会出现错误一样,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这也是墨菲定律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想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回避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让错误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关于这一点,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次,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主要是从尝试和失败中学习,而不是从正确中学习。例如,超级油轮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后,成千上万吨的油污染了整个海面及沿岸,于是石油公司才对石油运输的许多安全设施重加考虑。还有,在三里岛核反应堆发生意外后,许多核反应过程和安全设施都改变了。

可见,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想出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有多犯错,人们才会多进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极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但是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发明家不仅不会被成千的错误击倒,而且会从中得到新创意。在创意萌芽阶段,错误是创造性思考必要的副产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现实生活中,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这就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逃避“倒霉”、“失败”等,总是心存侥幸。殊不知,错误的潜在价值对创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明史上,就有许多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结果却发现了新大陆;开普勒发现了行星间引力的概念,却是偶然间由错误的理由得到的;爱迪生也是知道了上万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钨丝……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侥幸心理,加强你的“冒险”力量。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说过:“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噬他的一刹那,母亲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级毕业了,因为阿肯色的中学不招收黑人,他只能到芝加哥就读,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那时,母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男孩复读一年,她给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饭,为孩子攒钱上学。

1933年夏天,家里凑足了那笔费用,母亲带着男孩踏上火车,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亲靠当佣人谋生。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中学,后来又顺利地读完大学。1942年,他开始创办一份杂志,但最后一道障碍是缺少500美元的邮费,不能给订户发函。一家信贷公司愿借贷,但有个条件,得有一笔财产作抵押。母亲曾分期付款好长时间买了一批新家具,这是她一生最心爱的东西,但她最后还是同意将家具作为抵押。

1943年,那份杂志获得巨大成功。男孩终于能做自己梦想多年的事了:将母亲列入他的工资花名册,并告诉她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母亲哭了,那个男孩也哭了。

后来,在一段反常的日子里,男孩经营的一切仿佛都坠入谷底,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障碍,男孩感到已无力回天。他心情忧郁地告诉母亲:“妈妈,看来这次我真要失败了。”

“儿子,”她说,“你努力试过了吗?”

“试过。”

“非常努力吗?”

“是的。”

“很好。”母亲果断地结束了谈话,“无论何时,只要你努力尝试,就不会失败。”

果然,男孩渡过了难关,攀上了事业新的巅峰。这个男孩就是驰名世界的美国《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出版公司总裁、拥有3家无线电台的约翰·H.约翰森。

事实上,得失本来就不是永恒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共同体。记得有一本杂志曾归纳出关于失败的优胜可能: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位失败者——失败只是表明你尚未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失败表明你得到了经验。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不知灵活性的人——失败表明你有非常坚定的信念。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受到压抑——失败表明你愿意尝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可能成功——失败表明你也许要改变一下方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只表明你还有缺点。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成功——失败表明你还需要一些时间。

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失败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那么,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时的失败左右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吧!

酝酿效应:灵感来自偶然,有时不期而至

【定律阐释】 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指反复探索解决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产生新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为何遇到难题会“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你面前有4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下图左侧所示)。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3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下图右侧所示),但花钱不能超过15分钱。请问,你该怎么办?

上面的“项链问题”你想到答案了吗?客观而言,虽然这看似一道有些难度的问题,但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解法,就会发现它并不复杂。先把一条小链子的三个环都打开,花4分钱;再用这3个环把剩下的3条小链都连在一起,再花9分钱,项链不就在限定不超过15分钱的条件下做成了吗?

事实上,这是美国的女心理学家西尔维拉在1971年设计的一个实验,专门演示酝酿效应的现象。

西尔维拉选了3组人作为被试者,每组成员的性别、年龄和智力水平等都大致相同。实验要求第一组用半个小时来思考,中间不休息;第二组先用15分钟想问题,无论解出与否都要休息半小时,打球、玩牌什么的,然后再回来思考15分钟;第三组与第二组类似,仍用前后各15分钟思考问题,只不过把中间休息的时间延长到4个小时。

结果,第一组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实验结束后,当西尔维拉要求被试者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者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原来的思路去做,而是从头做起。

你一定很好奇,同样的思考时间,只是安排有些不同,竟会造成3组成绩如此大的差别?正如成功的被试者自己所言,当他们休息回来以后,并不是接着原来的思路去做,而是仍然像刚开始那样从头想起。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类似的体验:遇到某个难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花了几个小时仍一无所获。不过,暂时忘掉它休息一会儿,可能就会突然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了。

很显然,这种把难题暂时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们不会陷入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且能够采取新的步骤,从而使问题更容易被解决。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酝酿效应”。

不仅是前面那些普通的被试者,就连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同样会运用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的“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故事。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于是将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在不损坏王冠的条件下,想法测定出王冠是否掺了假。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冥思苦想,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而且,他觉得入水愈深,体重就愈轻。他恍然大悟,然后便进宫去面见国王。

在国王面前,阿基米德将与王冠一样重的一块金子、一块银子和王冠,分别放在水盆里,只见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王冠里确实掺了银子!”

国王不解,阿基米德解释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相比,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可以将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王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银子的密度小,故同样重量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少。刚才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多,说明王冠的密度比金块密度小,从而证明王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突然某一刻,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出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南宋诗人陆游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劳逸结合,让你的灵感迸发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酝酿过程中,存在潜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是在潜意识里组合,而在穿插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从而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那么,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应学会劳逸结合,先把它放在一边,小憩一会儿或去喝杯茶,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往往能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效果。

在化学界里,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可是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没有弄清它的结构。尽管很多证据都表明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结构是对称的,但大家怎么也想不出这些原子是如何排列、形成整个稳定的分子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这一问题,但同样找不到答案。

1864年冬天的某个晚上,凯库勒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进入半睡眠状态。他梦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旋转的环状。

他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他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环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也由此解开。

凯库勒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正是我们所讲的酝酿效应。他自己也曾说过:“当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时,我的心就想着别的事了。”没错,被难题卡住、怎么都想不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别的事情,让大脑劳逸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这种酝酿来自想象,是人脑对于对象中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长期不间歇地思考一个问题,会造成精神紧张,于是一时间什么都想不出来。然而,我们头脑中收集到的资料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一旦让大脑合理地休息,它就能按照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进行加工和重组原来存储的那些资料,进而产生新的想法。也就是说,直觉可以引导我们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当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收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难以找到答案时,不应一条道跑到黑,而应做到劳逸结合,把对该问题的思考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这样才会给新想法和好想法自然酝酿、成熟并迸发出来的机会。

基利定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定律阐释】 基利定理,由美国多布林咨询公司集团总经理拉里·基利提出,指每个人要想干出一番惊人的业绩,一定要具有面对失败坦然自如的积极态度,千万不可一遭挫折便落荒而逃。否则,你永远都会与成功无缘。

坦然面对失败就是成功

失败是我们人生经历最多的课题,怎么逃也逃不过的仇敌。但如果你坦然地面对了这个课题,你会发现这不是个无解的方程式;如果你直面了这个仇敌,你会发现它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失败,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与成功只差那一瞬间,只要你挺过去了,那么你就能够看到属于你的光辉黎明。

奥城良治,一个连续16年荣获日本汽车销售冠军的伟大推销员,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只源于小时候的一次偶遇。在奥城良治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有一次在田埂间看到一只瞪眼的青蛙,就调皮地向青蛙的眼睑撒了一泡尿。之后,却发现青蛙的眼睑非但没有闭起来,而是一直张着眼瞪着他。他很惊讶,这奇特的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没想到,这一幕竟成了他成功的秘诀。若干年后,他做了一名推销员。每当遭到客户拒绝时,他就会想起童年时那只被尿浇也不闭眼的青蛙。于是,他就像那只青蛙一样,面对客户的拒绝,总是逆来顺受,张眼面对客户,从不惊慌失措。

客户的拒绝,对于推销员来说,就是最大的失败。而奥城良治从不逃避,而是坦然面对,这是他从青蛙那儿学来的,我们也应该从他那里学来。

男子10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尤塞因·博尔特,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斯德哥尔摩站的100米比赛中却败给了盖伊。这是他两个赛季以来的首次败绩,但博尔特认为,这次失败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震动。他谈道:“我(对比赛失利)并不惊奇,这只是一场失败而已。我早说过,如果有谁想战胜我,最好就是赶在今年。”这种坦然面对失败的态度,让人相信尤塞因·博尔特在以后的比赛中,还会再创佳绩。因为,这种坦然面对,就是下一次成功的征兆。

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是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是否能把握住机会。人生的机会通常是有伪装的,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来到你的身边,大多数人会避之不及,但那些具有独特素质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勇气。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失败,但最好的机会也往往就藏在这些失败背后。懂得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并把它变成你的一种常态,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成功。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一样。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心智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时,我们才能收获成功。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经过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激励演讲家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很难,但不成功更难,因为你要承受一辈子的失败。”“这世界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因为过去并不等于未来。”所以,失败只是暂时的,只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或者说是成功之路上的一段过程。走过它,你就会拥有成功。

人生的99%都是失败,所以每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失败可能随时伴随着你。如果你害怕失败,那么你就将一事无成。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不摔几跤是学不会走和跑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摔着长大的,你也不例外。人生就逃不开失败,只有在失败中,你才能真正学到本领。想长大成人,想实现梦想,那么就必须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因为路不平而摔了一跤,他爬了起来。可是没走几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于是他便趴在地上不再起来了。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爬起来继续走呢?”那人说:“既然爬起来还会跌倒,我干吗还要起来,不如就这样趴着,就不会再被摔了。”这样的人,摔两次就怕得不敢再起来继续往前走了,那么他肯定永远也无法到达他的目的地了。

如果我们都像这个趴在地上不起来的人一样,在一两次失败后就选择放弃,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会得到成功的眷顾。对于“成功”和“失败”,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它们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互相依存的,我们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体会到“成功”的珍贵,也只有在“成功”后才会知道“失败”的意义。“成功”的背后是用“失败”砌成的台阶,如果没有这一层一层的台阶,我们可能永远待在原地,无法迈出任何一步。“成功”是“失败”永远的灯塔,只有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去接近灯塔,获得光明。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失败过后,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最终会见到美丽的彩虹。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信心,这一次失败,可以换来下一次的成功。

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虽终身从事对平行公理的求证,最终也不得不成为那失败者中的一员。似乎平行公理根本无法证明。但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7年求证而毫无结果后,潜心思考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从而取得了成功。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要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会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应该说,失败不可怕,它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失败不可悲,它意味着你又有了重新开始的理由。因此,当一切可能的失败都尝试过之后,拥抱你的一定是成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不允许失败,无异于拒绝成功。

韦特莱法则: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定律阐释】 韦特莱法则由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提出,旨在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做的往往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才能做别人不能做的。

敢于想象,才能有惊人之举

有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先要敢想,才能做大事。换而言之,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生活中,大人都喜欢问小孩一个问题:长大后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问题,更是测试志向的问题。如果小孩回答以后想要做国家主席、科学家或富豪之类的,大人会说他有志气、有出息。敢于为自己设计远大的理想,才能成就大事业。像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最终也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敢于想象。

这个想象,不是空想,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敢。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很多人都缺少这种自信和勇气。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多的也就是这点自信和勇气,就像在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林肯总统,在被记者问到他之前的两届总统之所以没有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是不是要留给他来成就英名时,他说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一个人之所以没有成功,缺少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敢于把握机会的勇气。林肯敢于把握机会,最终名扬天下,而他之前的两任总统却因缺乏勇气而“错失了良机”。

“敢想敢干”,是在成功者的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没有想法就不会有作为。人生就好比一个“梦工厂”,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可能有惊人的举动。激烈的竞争,从来不容许懦夫成功。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与你没什么两样,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想了你们不敢想的事,做了你们不敢做的事。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为了使汽车具有更好的性能,决定生产一种有8只汽缸的引擎,而这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亨利·福特却不这么认为,他给工程师们下达了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生产这种引擎,去做,直到你们成功为止,不管需要多长时间。结果,8只汽缸的引擎真的被工程师们给制造出来了,福特的想法得到了实现。

可见,只要你敢想,就有可能会成功;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今生肯定与成功无缘。

勇于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能成就大业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出乎意外,才能得乎意外。就像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提出的韦特莱法则:成功者所从事的工作,是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去做的。所以许多时候,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他们做了许多人不以为然的、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而已。

小李中专毕业,找到一份在影楼做销售的工作。他知道自己的学历低,比不上那些大学生、研究生,所以他就尽量做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比如,提前来上班,往饮水机里加水,主动打扫卫生,帮同事订盒饭等等,没想到连续这样做了几周后,他不但和同事都成了好朋友,连平时没怎么注意过他的老板,也开始夸他勤快能干了。他很高兴,干起这些来更加起劲了。两个月后,影楼分店要选拔店长,小李意外地被选中,成为了影楼最年轻的店长。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说天底下最难的事,都是从最容易的事开始做起的。所以,想要成功,就从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吧。

因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科学家科赫,也正是因为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才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在他刚刚入读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时,他的教授亨利为他们同级的新生们布置了一个很简单也很无聊的作业——抄写亨利教授多年积累下来的论文手稿,而且要求他们务必要工整和仔细。当同学们翻开亨利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其他人都去实验室做实验、搞研究去了,只有科赫一个人将信将疑地把论文手稿完完整整地抄写了一遍。结果,这件事让他受益匪浅。当他拿着抄好的手稿去找亨利教授时,亨利教授对他说了这么一席话:“孩子,我向你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抄写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工作。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干劲,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作为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这样很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学上走错任何一步,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让你们做那些抄写手稿的工作,既是让你们学习医学知识,也是让你们进行一种心性的修炼。”

正是亨利教授的那席话,让科赫明白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的真谛和自己应该抱有的研究态度。也正是因为他牢记了这席话,敢于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使他日后在医学界有了那么大的作为。

如果你现在有追求成功的念头,那么,就从身边最简单的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吧。

布利斯定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定律阐释】 布利斯定理,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指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做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事前想清楚,事中不折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这里的“预”,是预先的意思。讲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原文后面还有四句:“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展开,讲的是: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这是我国先哲在几千年前说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很受用。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什么,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如果总想着“临场发挥”,很可能会发生现场“抓瞎”的局面。所谓胸有成竹,方能妙笔生花,道理亦是如此。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

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明确目标和详细计划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和详细计划都属于事前的计划,而事前的计划可以帮我们对自己的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预见一下我们的设想是否可以实现。同时,在做计划的过程中,也是在梳理自己实现设想的思路和方法,这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宝贵时间,同时减轻压力。

美国的几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3组学生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将第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教练的指导下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

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的投篮技巧在20天里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进球率上涨了24%,第三组进球率上涨了26%。心理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行动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思要做之事的每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把它深深铭刻在脑海中,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这个实验要讲的其实还是计划的重要性。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计划,行动起来就会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到处乱撞以致伤痕累累。一个人做事如果事前拟定好了行动的计划,梳理通畅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就会应付自如,迅速高效。

计划,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是我们赢得成功的时间表。万事有计划,方向才会明确,目标才不会落空,学习、工作、生活,都要有计划。计划很重要,制订合理的计划更重要。无论是制订哪方面的计划,都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实的环境基础入手,切忌“空大高”。目标定的很高,计划要求很严,但是都是一些自己完不成的任务,这样的计划订了也是白订。

所以,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你走的每一步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个计划和准备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成功属于有计划的人

有一个关于毛毛虫吃苹果的故事:

有4只毛毛虫,都在为吃到大苹果而各显神通。为了能够吃到大苹果,第一只毛毛虫跟随着大众的足迹,辛苦一生,却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第二只毛毛虫以吃到大苹果为“虫生目标”,为此它不懈努力,但它最终也只找到了一个酸酸的小苹果;第三只毛毛虫拥有一个望远镜,但大苹果却因为它的犹豫而被其他虫捷足先登;第四只毛毛虫,因为有详尽的计划,最终吃到了属于它的大苹果!

人生在世,成功很难,而且成功往往眷顾那些有计划有准备的人。很多人认为花那么长的时间做计划,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立马投入工作会有更好的效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计划就是个自我剖析和形势分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你在行动中肯定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做一个清晰的计划,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中节约更多的时间,减少更多的错误,让自己的人生不虚度,时间不白流。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做规划的人,往往离成功就不远了。有句话说的很对:“成功往往属于有计划的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炒股,在股市你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赚钱时慢,而赔钱时快。细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假如有1万元资金,要把1万变成2万,股票必须有100%的升幅,但从2万到1万却只需要跌50%。因此在炒股中账要细算,操作要有计划,而且切实可行的计划很重要。全球著名的投资商巴菲特说:“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目前置身何处,并且事先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判断做哪些工作,以及如何着手。”言浅意深,正说明了一只船在茫茫大海中不能失去灯塔的指引,否则就迷航了。同理,人也需要一座指引的灯塔,然而这座灯塔必须自己建造,那就是我们要制订计划。

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每一天都应该活得充实和精彩。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此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充实又精彩呢?首要的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规划。有了人生的目标,我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样我们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人生规划既是一个实现你终生目标的时间表,也是一个实现那些影响你日常生活的无数更小目标的时间表。人生规划的设计是要使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里充分地利用你的脑力和体力。事实上,注意力越集中,脑力和体力的使用就越有效。人生规划可以合理地分配你的精力和时间,让你的人生不虚度,每一天都会有满满的精彩。

正如高尔基所说:“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我们不应该做这种可悲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工作、学习都应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有每天的计划、每月的计划、每年的计划、10年的计划、一生的计划。

吉格勒定理:有雄心才能成就梦想

【定律阐释】 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说:“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更进一步地说,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人,最有可能取得成功。即一个有高远目标的人,即使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只要他不懈努力,最终也会有不小的作为。

起点高才能至高

古语云“欲求其上上,而得其上;欲求其上,而得其中;欲求其中,而得其下”,说的就是“起点高才能至高”的道理。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即使你达不到,只要不断地向它努力,最终肯定也会有所作为。定的目标很低,对于一点小小的成绩就心满意足,这种人肯定干不了什么大事。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有志向,才能谋大事。

有一首诗写道:“我向人生索价,似乎多一分也不肯给。当我已没有富余,到黄昏就不得不去乞讨。人生是一个正直的雇主,你所求的他都会给。一旦你决定了多高报酬,你就必须肩负多少工作。我的工作是贱役,但我又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倘若我向人生索取高价,人生也会乐于付给。”

它旨在告诉我们:你向人生开多高的价码,你就会收获多高的报酬。人生就是这样,你为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你会达到多高的位置。当然,你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美国有一位志向高远的青年,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忘自己的梦想。当他全身上下的钱加起来还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衣服时,他依然在为达成自己那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而奔走。这个人就是席维斯·史泰龙。

在他一文不名的时候,在他落魄无助的时候,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剧本拍成电影,由自己来当主演。当时的好莱坞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剧本,一一前去拜访。第一次,全军覆没,500家电影公司全部拒绝。但是,史泰龙并没有灰心。他紧接着开始第二轮的拜访,又一次的全部拒绝。他又开始第三轮拜访,第四轮拜访。终于在第四轮拜访中,他拜访的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同意了他的要求。他的剧本拍成了电影,那就是获得197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导演奖的《洛奇》;他也作为主演,成了日后无人不知的大明星。

试想,如果当时席维斯·史泰龙对自己有一点怀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如此“空洞”的梦想,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成为明星,他的剧本也永无面世之日。

因此,无论你身在何处,你地位如何,都要有远大的目标、高远的志向,然后不顾一切地为之努力,那么你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做人要有雄心壮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两句话,是推翻秦朝的呐喊,更是雄心壮志的彰显。两千多年前,陈胜,一个将死之人,竟能说出如此鼓舞人心的话语,可见此人并非等闲之辈。果真,陈胜所领导的起义,最终颠覆了强大的秦王朝。虽然不是他一人之力,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最终的胜利,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号召,他的雄心,那么也不可能有秦朝的迅速灭亡。一个人,要有雄心壮志,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个从小就有雄心壮志的人。小时候,他不好好学习,叔父项梁骂他,他竟回道:“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这是何等的壮志!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钱塘江)时被项羽看到,他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这又是何等的雄心!虽然由于他性格的原因,他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他终究灭了秦朝,成了名传千古的西楚霸王。

秦始皇雄心勃勃,要统一六国,经过不懈努力,终成大业。曹操虽出身卑微,但立志一统天下,坐领江山,最终达成宏愿。成吉思汗立下雄心要统一蒙古草原,结果不仅统一了草原,还马踏欧亚大陆,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统治者。孔子推崇“以仁治国,有教无类”,虽历尽磨难,却从未放弃,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陈景润立志要攀上数学的高峰,终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贡献受到世界的敬仰。鲁迅弃医从文,立志要用手中的笔与敌人战斗,于是他成了我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哪个不是拥有雄心壮志的人?

曾经有个叫做潘兹的年轻人,过着流浪汉一样的生活,但是他胸怀大志,想要成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合伙人。经过不懈努力,他果真进入了爱迪生研究所。在最初工作的5年里,他一直属于不起眼的小角色,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志向。成为爱迪生的合伙人,这个雄心一直在激励着他前进。为此,他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忘我地工作,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10年后,他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他成功地成为了爱迪生的合伙人。

现在的卑微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成功的光辉,只要你有雄心壮志,并为之付出努力,皇天是不负有心人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人皆可为舜尧。土耳其有句谚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曾“征服世界”的拿破仑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都讲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有雄心壮志,没有雄心壮志就很难有大作为。

每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只是看你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只要你立志要取得某方面的成功,并为之不懈地努力,那么你肯定会收获胜利的果实。总之,人无论身在何处,生在何时,都要胸怀雄心壮志。

保龄球效应:成功始于定位

【定律阐释】 保龄球效应,指的是在打保龄球的时候,并不是击倒一个瓶就可以把所有的瓶打到,除了力量之外,选好入球的位置更为重要。与之类似,人若想要取得成功,也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即成功始于定位。

找准位置是成功的关键

有一个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破产倒闭,被另一家公司兼并整合。年轻的张经理和他刚刚招收进公司的一名大学生同时被整合到新公司的一个部门,干起了同样的工作。

张经理因为干过领导,颐指气使惯了,不论是对待一同过来的大学生员工,还是对待新公司中的其他同事,总是一副领导的口气和表情,这使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许多同事都是敬而远之,不愿看他那副依然盛气凌人的样子。时间一长,张经理就成为孤家寡人,因别人不愿意接近他、帮助他,使得他的工作业绩也是越来越差。

那位大学生员工由于刚刚进入企业,表现得特别谦虚好学,也特别平易近人和乐于助人,很快这位大学生员工就和新公司的同事们打成了一片,业务技能不断提升,业绩也越来越好。

一年后,张经理因业绩下降、群众关系不好,在年度考评中未能通过考核,被新公司领导按规定调整待岗培训。那位大学生员工因为表现出色、业绩突出,群众关系好,考核为优,被新公司破格晋升为部门经理。

一日,张经理和那位大学生员工走到了一起,张经理不解地对那位大学生员工说:“你只是一名刚刚出道的大学生,论经验、论阅历、论关系、论职务、论素质,你都比不上我,可为什么我们俩一同进入这个公司,一年后,你却提升了,我反倒下岗了呢?!”那位大学生沉思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也许,主要是因为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张经理因为习惯了高高在上,在突如其来的工作变动后,没有给自己进行很好的定位。而那位大学生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能够从基础工作做起,扎实肯干,毫无怨言,自然在新公司做得得心应手。两个职场人不同的经历,可以说是“保龄球效应”的典型事例。

在打保龄球的时候,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够顺利将所有的瓶击倒。生活中也一样,人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因为位置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

保龄球效应中的成功启示

保龄球效应虽然来源于一项运动,但是它却给人们如何成功带来很多启示。要想打好人生中的“保龄球”,走向成功,人们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善于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位置。最好的位置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要坚信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

雄鹰注定要与蓝天为伴。它虽为猛兽,有着锋利的爪和喙,但不能与狮子对抗,它属于天空,只有在天空才找到它生存的位置,才找到它的价值。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需要适合自己的位置。就连垃圾也不例外,环保学家反复对世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千里马本身的素质固然重要,然而如若缺乏英明的伯乐,千里马也只能和普通马一样,老死厩中,背负名将驰骋沙场,建立赫赫战功,那只能是遥远的幻想。毛遂自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鲁迅如果当初从了医,那太可惜了——他能救治一个个肉体上有病的国人,却不能救治精神上病魔缠身的国人。他的弃医从文唤醒和激励了一个又一个革命者,更为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可以说,正确选择自己的位置造就了鲁迅。

另一方面,如果无法改变自己的位置,那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策略。

传说商朝末期,有个叫姜太公的有识之土,因不满于当时的黑暗政治,隐居在渭水边上,但又很想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常常在渭水边钓鱼,钓法很奇特,鱼钩是直的,放在离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钩上没有鱼饵。过路人看到他这样垂钓都暗暗发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愿者上钩来”。后来周文王打猎来到渭水边,与姜太公谈得很投机,就请他做了国师。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姜太公在不得志的时候,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适时调整策略,韬光养晦,积蓄实力,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

没有人因为平凡而注定平庸,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一样会有生命的亮色,平凡的付出一样可以汇聚成江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找准位置你会像蛟龙掠过浅滩小河,到浩瀚的海洋上击水三千;你会像大鹏飞越平地低空,在苍茫的天宇中扶摇直上。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培哥效应:高效记忆,事半功倍

【定律阐释】 培哥效应由语言学家帕尔默提出,实际上就是一种图像定位记忆法,即把需要记忆的材料,进行编码,然后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再运用联想法、定桩法等方法来记忆它们。通过这种方法,把抽象复杂的记忆材料快速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从而被快速而且牢牢地记住,使记忆事半功倍。

好记忆力助成功一臂之力

古希腊的雄辩家们在进行演讲的时候,常常采用一种叫做“场所记忆”的方法。他们把自己家的每一部分与要讲演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比如,把要讲演的第一重点与正门相联系,第二重点与接待室相联系,第三重点与接待室中的椅子联系记忆。在进行演说时,按自己家中的物品顺序想下去,就能把演说的重点回忆出来。无独有偶。在一次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锦州记忆研究所一位记忆术表演者,向观众展示出惊人的记忆力,就像魔术一样神奇,获得了观众的喝彩。他的表演过程是这样的:在舞台中央立一块黑板,写好阿拉伯数字,让观众随便说一些词句、人名、地名,诗歌、以及刚表演过的节目、数字、公式、外语单词、少数民族语言。说出的每项内容依数字顺序写下来,在整个过程中表演者不看黑板,但他能把这些全记下来。不管是观众要求他讲出的任意一个数字号码的内容,还是要求他讲出内容的数字号码,他都能迅速地回忆出来,而且还能倒背出来。

人们或许都会觉得这是一位记忆高人,必须要拥有某种特异功能才可以如此出众,一举成名。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玄妙的魔力,他所运用的,就是学习中的培哥效应。

培哥记忆术很简单,它只要求把一系列名称编成号码记下,比如对自己喜欢的城市名称进行编号。如(1)北京(2)杭州(3)上海(4)大连(5)深圳(6)苏州(7)南京,熟练地记下来,做到一说(6)就很快地联想到苏州;一说(2)就联想到杭州。把这些编码固定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需要记忆的材料相连接。

又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1)鲤鱼(2)围巾(3)睡觉(4)彩电(5)汽车(6)书包(7)电脑。这样你就可以把鲤鱼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北京”联接起来,联想到北京公园里的鲤鱼很漂亮。要记第五个词“汽车”时,把它与“深圳”产生联想,想象我家的汽车是从深圳买的。

通过这些联想、编码,记忆材料就不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因为,在想象的时候,人们会有意识地将想象的事物放大,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而且,培哥记忆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的一种记忆能力与方法,并不是属于少数的“天才”或者“幸运儿”。只要运用一些简单的联想编码的方式,就可以用这把钥匙轻松打开记忆宝库的大门。

轻松记忆不是梦

培哥效应的运用之所以能有效提高人们的记忆效率,是因为其方法的简单易行,并符合人们记忆的模式。当遇到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置固定编码。培哥记忆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设定。如,按照自己的朋友的名字编号,按公交车站点的名字编号,按水果的名称编号等等。总之,选择你最易于联想到的东西作为固定编码的内容。

第二,进行编码联想。例如,要将“吃饭”和“上海”发生联想时,如果用“一个上海人在吃饭”,就很普通,没有什么特色,但如果想成“所有上海人都在吃饭”,就非常奇特,而且让自己也感到惊讶。又如,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通过“淝”可联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字的两个圆正好是胖娃娃的头和身体,两个3则是两个耳朵。这样一想就记牢了。通过这样一对一的联想,就能记住这些词,而且也比较深刻。

第三,经常锻炼。要想产生培哥效应,就必须经常锻炼,锻炼的次数越多,你的联想内容越丰富、生动、奇特,联想记忆效果就越好。而且,锻炼的时间也可以灵活进行,不必拿出特定的时间段来练习,在上学的路上,在下课的休息时间,在睡前的几分钟等等,都是适于进行培哥记忆的良好时段。

第四,灵活使用编码。当逐渐掌握了这种记忆技巧后,不仅在讲话中能用编码记忆,听别人谈话时也同样可以用编码记忆。听讲时有必要详细记住重点。这时,使用的编码要比讲演时多一倍左右。但熟练以后,只需少量的重点号码就行了,不需要逐句把学习内容都记忆下来,只要按顺序仔细记住要点就可以了。先把重点记住,再用自己的话去叙述效果会更好。重点用编码记忆下来。回忆时就很有把握,不至于半途短路。最后你发现自己不过只利用一些数字编码而已。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告别枯燥单调的记忆生活,使记忆的材料轻松过关。当然,任何方法的学习都不是即时生效的,必须经过天长日久的坚持练习才可以看到成效。而且,也需要人们拥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记忆奇特、非凡、与众不同。

使用培哥记忆术,记起来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因为在记忆时,有趣的联想会使人们增加对学习的兴趣,促使我们主动去记忆,而主观上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杰奎斯法则:不要试图一口气吃成胖子

【定律阐释】 杰奎斯法则由伦敦人力资源学院创始人之一埃里奥特·杰奎斯提出。他认为,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不可急于求成,要先思考问题本身是否可以解决,如果可以,然后再考虑如何解决。从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存在的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没有答案的问题

有一位学者,去一所大学的文学院讲课,很多年轻的学子向他询问一个问题:自己的专业是文学,自己也爱好文学,但是,在这个一切讲究金钱的时代,文学还有多少市场?文学还有前途吗?文学能够养家糊口吗?学者这样告诉青年学生们: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但是,有一点是我能够确定的。我坚信,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不是所在行业中的翘楚和精英,只要你不能够在你所在的领域有所成就,你都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一个正处在人生困惑中的青年人,曾经这样问他: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活着?学者回答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这个问题你本来不需要费神考虑,你只需要考虑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就可以了。你的女朋友离开了你,你应该想到的是你们肯定是不合适在一起的,你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再找一个合适的。你现在的工作你不满意,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至于人活着有什么意义,那是哲学家们的事情,与你无关。”

这位学者的孩子问他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时间有始终吗?时间是怎么来的?他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你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你只是考虑自己如何利用好每一天光阴,如何不虚度每一天时光就可以了。”

原来,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每天都在关注着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并为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困扰着。看似蕴含着很高深的学问,实际上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当一个人每天在考虑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的时候,其本身就无异于在浪费时间和生命。其实,有的问题本身就像是一个死结,根本没有办法将其顺利打开。所以,出现问题时,要先看问题的性质,没有必要作出决策时,就搁置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人擅长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让人佩服的,但不是最聪明的。因为有的时候,有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如果一碰到问题就想也不想地马上下手解决,没有进行深思熟虑,那么很有可能到最后才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可能错过了解决其他事情的最佳时机。

第一时间无法解决,另辟蹊径更智慧

有一句老话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似乎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方法去解决。但实际上,有的时候往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想从最开始就把一切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是不可能的。

那么,面对这种情形,我们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以下几个选择可以作为借鉴与参考。

第一,不要固执地想要解开问题的“死结”,可以寻求别的方法来“解决”。

有一个人,特别随和,心肠很好,表面上很好欺负,但其实具有惊人的身手。一次很晚的时候,他坐在电车上,车上有一伙极具侵略性的爱闹事的人。他们人很多,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副胆大包天的样子。这一伙人总想去招惹别人。他们开始纠缠那个性格随和的人,因为他脸上好心肠和爱好和平的表情,不像会带来任何危险。他们这样或那样地企图以嘲笑和侮辱来挖苦他,但是他静静地坐着并不回应他们的挑衅。最后,他忍不住了,走向了出口,立即抓住蛮横无理者的衣领,并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被打的人的脸立刻变得一团糟,剩下的几个人因为惊奇和恐惧而呆住了。他转过身并抓住了下一个,但是那个人用颤抖的声音求饶着,而追随者们往旁边猛窜、倒退,从电车里一涌而出。

能够和平相处,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如果有人企图打破这种和谐的局面,而另一方也无法用忍耐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么,忍无可忍,也就无须再忍,可以借助其他的方法来把问题解决。

第二,学会果断地放弃。这种方法不仅充满了智慧,而且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不仅不准备把问题解决掉,连存在问题的事情本身也决定彻底放弃。陶渊明生性淡泊,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而辞职,毅然决定放弃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回家过清静高洁的生活,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释迦牟尼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不惜放弃家庭,放弃一切亲情、友情,最终创立了影响人类社会数千年的佛教。

杰奎斯法则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聪明的成功者的习惯是,当问题来临时,不必急于作出决策,并马上着手解决。相反,让头脑冷静一下,想一想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并预测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以及应该从哪里入手,这样将更有利于事态的发展。如果发现一时无法解决或者代价过高,那么就暂时搁置,另觅他径。有时候,没有结果的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不采取措施的措施就是最好的措施。我们只有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所有的问题也才能够迎刃而解。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借力使力

【定律阐释】 登门槛效应,指做事情要像攀登台阶一样,不能奢望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步地前行最终才能到达想要去的地方。对于成功而言,如果登上了相应的“台阶”——借力使力,就如同坐上电梯。由易至难、由小到大向别人提出请求,往往能够步步为营,最终实现借力的目的。

“得寸”才能“进尺”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主仆二人在野外露宿。一天晚上,主人搭起了帐篷,在其中安静地看书,忽然他的仆人伸进头来说:“主人啊,外面好冷啊,您能不能允许我将头伸进帐篷里暖和一下?”主人是很善良的,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了一会,仆人说道:“主人啊,我的头暖和了,可是脖子还冷得要命,您能不能允许我把上半身也伸进来呢?”主人又同意了,可是帐篷太小,主人只好把自己的桌子向外挪了挪。

又过了一会,仆人又说:“主人啊,您能不能允许我把脚伸进来呢?我这样一部分冷,一部分热,又倾斜着身子,实在很难受啊。”主人又同意了,可是帐篷太小,两个人实在太挤,他只好搬到了帐篷外面。

仆人没有直接向主人提出要进到帐篷里取暖,那样,多半不会得到主人的同意。而是将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阶段,步步为营,不仅主人会答应一个一个小小的要求,而且自己也在一步步地靠近目标。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与之类似,在《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

齐国有个人叫冯谖,家里贫穷,不能解决温饱,便寄食到孟尝君门下。当时的孟尝君收留了许多有才能的门客。根据特长的不同,一般的门客饭食中有鱼,高一级的门客出行可以配车。冯谖初来乍到,孟尝君的仆人都没有太高看他。过了几天,冯谖就击剑而歌:“我们还是回去吧,吃的食物中都没有鱼!”仆人告知孟尝君后,孟尝君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又过了几天,冯谖又击剑高歌:“我们还是回去吧,出行的时候都没有车可以座!”仆人又耐着性子转告了孟尝君,孟尝君想了想,又答应了他委婉的请求。所有人都以为这下该满意了,谁知过了几天,又击剑高歌:“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不能养活自己的家!”仆人便生气地把孟尝君叫了过来,孟尝君问道:“你的家中还有什么人吗?”冯谖答道:“有年迈的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将其母亲接来,供给衣食,安排住宿。这下,冯谖再也不击剑高歌了。

冯谖也是巧妙地利用了登门槛效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将要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提出,步步为营,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冯谖也并不只是一味索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冯谖的确是位人才,孟尝君地位的稳固,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历史的故事中回到现实中来,这种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但是,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时候,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助自己一臂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免不了要向一些人求助。于是,能否有效获得他人的帮助,就成了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想请别人做一件事,如果一下子提出全部请求,往往会让人家觉得太唐突,从而拒绝你的请求。而如果化整为零,先请他做开头的一小部分,再一点一点请他做接下来的部分,别人往往会想,既然都开始做了,就善始善终吧,于是就会帮忙到底。

当销售人员想要推销一件新产品时,他在展开他的销售策略的时候,也不会直接要求消费者买下,而是先介绍产品的用途以及性能,然后说出该产品的特点,再说该产品为什么特别适合你,如果消费者依然没有买下的意思,他就会先送你免费的试用装,一般人都不会拒绝免费得来的东西。而如果用得得心应手,以后就会源源不断地购买。

当顾客选购衣服时,有经验的售货员一般不会直接劝说消费者买下,而是不怕麻烦地让顾客反复试穿。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又会不断地称赞。顾客顿时笑逐颜开之后,就会很高兴地买下衣服。这都是利用了登门槛效应。

求人先把握对方兴趣与心情的“门槛”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等公交车时,一些乞丐手里拿着一个很破的碗,在等车的人群中乞讨,但是很少有人给钱。每当那个乞丐走近的时候,人们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要不就是跟同伴聊天,假装没看见,要不就是转过身去。那个乞丐转了一圈之后,发现没有人给钱,便无趣地走开了。

人们通常会自动地忽视陌生人的请求。不过,研究发现,对陌生人提出请求时,若能引起对方的兴趣,就很有可能会获得帮助。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些女助手扮演乞丐,到大街上乞讨。在不打算引起路人注意的情况下,女助手提出的请求是:“您能给我一些零钱吗?”或者是:“您能给我一个25美分的硬币吗?”为了引起路人的注意,并且不至于让路人一下子就拒绝,另一组助手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请求:“您能给我17美分吗?”或者是:“您能给我37美分吗?”

结果表明,第二组助手的请求引起了许多路人的兴趣,大约有75%的路人将助手所需要数目的钱给了她们;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只有一半的路人给了她们一些钱。

通过上面的实验,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引起他人注意的方法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与此类似的还有美国校园里的一些慈善活动。有人想出了一些别出心裁或引人注意的请求来增加他们集资的数目。比如,有一些教员会被“拘留”,这些教员只有得到了一定的来自他自己或其他人的担保金额才可以被释放。结果,这种做法非常成功。

事实上,要想得到他人的帮助,除了引起对方的兴趣外,还可以在提出请求之前,让他人有一个好心情。

心理学家在美国旧金山最大的购物中心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

试验分两种情况进行,一种是实验人员在使用电话之前放入10美分硬币,另一种是电话亭里没有放钱。在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并不知道有什么实验,只是当他们打完电话后,从电话亭里出来的时候,实验人员抱着一堆书之类的东西从他们跟前走过,故意让书落到地上。

结果显示,没有捡到钱的人当中,只有5%的人帮忙捡起了落下的书本,而捡到钱的人当中却有90%以上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由此可见,心情好的确使人更容易帮助别人。这正如当你遇见一个好人,顿时觉得生活特别美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些不如你幸运的人呢?为什么不能让世界有更多的美好呢?似乎好心情有一种惯性,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别人喜事临门、有意外收获的时候,让别人请客,或帮忙做一些事,结果就是被求的人要比平时更容易同意。这一切,都是登门槛效应的种种表现。

借口定律: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定律阐释】 许多杰出的人都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们绝不在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事先找好借口。而那些失败的人之所以陷入失败,是因为他们总是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借口是滋生问题的根源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你是否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借口?

如果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慢了”的借口;考试不及格,又会有“出题太偏”、“题量太大”的借口;工作完不成,则有“工作太繁重”的借口。

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是有的,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许多人的失败,就是因为借口太多。当我们碰到困难和问题时,只要去找,也总是能找到的。不可否认,许多借口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这些合理的借口,人们心理上的内疚感才会减轻,汲取的教训也就不会那么深刻,争取成功的愿望就变得不那么强烈,成功当然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不就是与找借口有关吗?不愿意承担责任,处处为自己开脱,或是大肆抱怨、责怪,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才是受害者。

这样找借口的人往往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在别人身上——“为什么我没有成功?那是因为工作不好,环境不好,体制不好。”“为什么我生活得不好?那是因为家庭不好,朋友不好,同事不好。”“为什么我会迟到?那是因为交通拥挤,睡眠不好,闹钟出了问题。”可以想到,一旦有了“借口”,似乎就可以掩饰所有的过失和错误,就可以逃避一切惩罚。

但是,这样不断地找无谓的借口,你永远也不可能改进自己。相反地,你不断地找借口,糟糕的结果也就不断地发生,你的生命也就会不断地出现恶性循环。

所以,你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由此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如果你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你就不会轻易便为自己找借口,因为你知道借口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你改变不了天气,但是你可以调整自己的着装;你改变不了风向,却能调整你的风帆;你改变不了他人,却可以改变你自己。所以,面对困难你可以调整内在的态度和信念,通过积极的行动,消除一切想要寻找借口的想法和心理,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抱怨、不责怪、不为失败找借口的人。

你应当对自己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学习不好—我的问题,工作不好—我的问题,生活不好—我的问题。你是生活的主人—你必须有这样的认知,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要知道,成功也是一种态度,常常找借口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你尽可以悲伤、沮丧、失望、满腹牢骚,尽可以每天为自己的失意找到一千一万个借口,但结果是你自己毫无幸福的感受可言。你需要找到方法走向成功,而不要总把失败归于别人或外在的条件。因为成功的人永远在寻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寻找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让你没有退路,没有选择,让你的心灵时刻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去拼搏,去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这时,你内在的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功也会在不远的地方向你招手!

成功的人不会随便寻找任何借口,他们会坚毅地完成每一项简单或复杂的任务。一个成功的人就是要确立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目标,并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最终完成目标,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应该拒绝借口。用决心、热心、责任心去对待生活。永远坚持百折不挠的挑战精神和没有任何借口的心态: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直至最终的成功,这也是成功的一项法则。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

现实中,是什么让你远离成功的彼岸?你搁置了多少想法、多少梦想、多少计划。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你没有坚决地付诸行动。而你又为自己的拖延找到了借口这张温床。所以,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就要不找借口地活着。不找借口,就意味着拒绝拖延,今天的事今天做。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当你告诉自己“这件事可以缓一缓”,“我今天已经做了很多事,可以奖励自己放松一下了”,“明天什么事也没有,不如明天做”,“今天天气很难得,不能待在屋里”的时候,要注意了,你已经滋生了拖延的习惯。

如果你是个办事拖拉的人,你就在浪费宝贵时间。这种人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早应转入下一个环节了。

所以,一定要找到可以有效对付拖拉作风的方法:

1.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

当我们感觉一项任务不重要,做起来自然会拖拖拉拉,若是这项任务真的不重要,就立刻取消它,而不是既拖延又后悔。有效分配时间的重要一环,是取消可有可无的任务。应该从你的日程表中把乱糟糟的东西清除。

2.把任务委托给其他人

有时候,任务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喜欢做。你不愿意做可能与你的兴趣或专长有关,这时如果你把任分委托给一个比你更适合做、更乐意做的人,你和他就都成了赢家。

3.确定好处与优势,立即行动起来

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完成一项任务有什么好处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说,我们做这项任务时付出的代价似乎高于做完之后得到的好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从你的目标与理想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任务。如果你有一个重大目标,那你就比较容易拿出干劲去完成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任务。

4.养成好习惯

许多人的拖延已经成了习惯。对于这些人,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们放弃这个消极的工作模式去完成一项任务。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你就要重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来取代拖延的坏习惯。每当你发现自己有拖沓的倾向时,静下心来想一想,确定你的行动方向,然后给自己提一个问题:“我最快能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个任务?”定出一个最后期限,然后努力遵守。渐渐地,你的工作模式会发生变化。

“快!快!快!为了生命加快步伐!”这句话常常出现在英国亨利八世统治时代的留言条上,警示人们,旁边往往还附有一幅图画,上面是没有准时把信送到的信差在绞刑架上挣扎。当时还没有邮政事业,信件都是自政府派出的信差发送的,如果在路上延误就会被处以绞刑。

“明天”是魔鬼的座右铭。整个历史长河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智慧超群的人,留下的仅仅是没有实现的计划和半途而废的方案。对懒散的人来说,明天是他们最好的搪塞之词。

有两句充满智慧的俗语说得好:一句是“趁热打铁”,另一句是“趁阳光灿烂的时候晒干草”。

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通常在什么时候比较懒散倦怠。有的人是在晚饭后,有的人是午饭后,还有的在晚上7点钟以后就什么都不想干了。每个人一天的生活往往都有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这一天不想白过的话,一定不要浪费这个时刻。对大多数人而言,早晨的几小时往往是这一天会不会过得充实的关键时刻。

拖延是一种疾病,对那些深受拖延之苦的人来说,惟一的办法就是作出果断的决定。否则,这一疾病将成为摧毁胜利和成就的致命武器。通常来说,爱拖延的人就是失败的人。

我们始终要牢记,今天才是你最有可能把握的;总是给自己的拖延找借口,寄希望于明天的人,永远只是一事无成的人,到了明天,后天也就成了明天,一而再,再而三,事情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

如果你总是把问题留到明天,那么,明天就是你的失败之日,同样,如果你计划一切从明天开始,你也将失去成为行动者的所有机会。请记住,明天只是你愚弄自己的借口。

所以,你还在等什么呢?今天就付诸实际行动吧!永远不要做现实中的寒号鸟,赶快在寒冬未来临之前给自己垒一个温暖舒适的窝。

不找借口,是一种成功理念

任何一个社会似乎都可以找出两种人:成功者和失败者。根据二八法则,20%的人掌握着社会中80%的财富。什么原因让少数人比多数人更有力量?因为多数人都在找借口。20和80的区别在于:一种是不找任何借口做事情的人;另一种是光说不练,还整天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

“我本来可以,但是……”

“我也不想,可是……”

“是我做的,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本来以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一类的借口,生活中缺少的正是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不找借口的人。

美国人常常讥笑那些随便找借口的人说,“狗吃了你的作业”。借口是拖延的温床,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的专家,他们每当要付出劳动或作出抉择时,总会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一些、舒服一些。借口是推卸责任的表现,也是转嫁责任的方式,可以为自己制造一个安全的角落。习惯找借口的人,不可能成为企业称职的员工,在社会上也不会是值得大家信赖和尊重的人。

一个社会越推崇某种精神,就说明这个社会越缺少某种精神。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在中国受到追捧,正说明敬业精神的缺失。然而敬业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真正的敬业精神是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对梦想和成功的渴望。对一个企业来说,只要员工具有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用心做事,扎扎实实、积极主动、不找任何借口地去做事,员工就能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企业就拥有最完美、最坚强的执行力,就有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迎风激浪、无往不胜。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秉承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西点军校在培养大批军事家的同时,它还为美国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政治家。不仅在美国军政两界,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点毕业生开始在美国商界崭露头角。这些成功的商界人士都一致肯定,在西点军校培训的经历对他们担任商界领导者有着莫大的助益,虽然当时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军事项目,但西点军校对人的性格、毅力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者。

事业的成功说到底来自于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真正的发挥,而所有的工作归根到底也无非是对他人的服务,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不找借口并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活理念。在你人生的方方面面,你都应该信守这一理念,唯有如此,你才可能获得一种成功而又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