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的羊祜
羊祜祖上一直做大官,到他为止,一共有9代都以廉洁有德行而闻名。他的祖父任南阳太守,父亲任上党太守,羊祜本人是蔡邕的外孙、司马师的妻弟,身份非常高贵。
羊祜12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他的哀悼超过了礼仪的规定,后来侍奉叔叔羊耽,一直非常恭敬。他曾经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你的面相非常好,不到60岁就一定能为国家建立功业。”羊祜长大后博览群书,善于言谈,夏侯威觉得他不同于常人,于是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他。州官4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但他都没有接受。郭奕见到他之后说:“这就是今天的颜回啊!”后来羊祜和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去就职,羊祜说:“给别人做事哪有那么容易!”曹爽被杀后,王沈因为是其属官而被免职,他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的话。”羊祜说:“这不是预先就能想到的。”他的先见之明和不自夸就是这个样子。
夏侯霸投降蜀国后,亲友们都和他断绝了来往,只有羊祜安慰他的家属,而且更加细致周到地照顾他们。不久,羊祜的母亲和哥哥都去世了,羊祜为他们服了十来年的丧。
司马昭为大将军时,征辟羊祜,但他没有应征,后来由公家的车把他送到朝廷,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钟会被杀后,羊祜被任命为相国从事中郎,掌握了国家大权,又调任中领军,统率宿卫卫士,在皇宫中值班,成为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
司马炎称帝后,羊祜因为有功而被封赏,但他每每对前朝有名望的大臣表示谦让,不肯居于他们之上。
司马炎有了灭吴的打算后,派羊祜担任都督荆州军事的职务。羊祜到了南方后,开设学校,安抚百姓,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他对吴国人宣布,投降过来的人如果想回去就让他回去,绝不阻拦。当时如果长吏死在官邸的话,继任者会认为那个地方不吉利,经常拆毁盖新的。羊祜认为生死有命,下令禁止这种陋俗。吴国石城的守备军队离襄阳有700多里,经常来骚扰,羊祜用计让吴国撤掉了石城的守备。他减少了一半的守军,把精简出来的人派去屯田,一共开垦了800多顷土地,获得丰收。羊祜刚来的时候军队里连100天的粮食都没有,但到了后期,军队里储蓄的粮食可以用10年。
羊祜在军中常穿又轻又保暖的衣服,不穿盔甲,侍卫不过十几个人,但他经常因为钓鱼而耽误公务。有一次夜晚想出去钓鱼,军司徐胤拿着武器挡住他的去路,说:“将军统辖了万里之多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外出呢?将军的安危就是国家的安危。我徐胤今天如果死了,这门才能开!”羊祜赶紧向他赔笑,并感谢他,从此很少外出了。
吴国西陵都督步阐率领部下前来投降,陆抗前去阻拦,双方打得非常猛烈。晋武帝下令羊祜前去迎接步阐。羊祜率领5万人马出发,结果没有能接回步阐,因此被贬官。羊祜吸取了春秋时期孟献子经营虎牢让郑国人畏惧、晏婴在东阳筑城而莱子国投降的经验,他进驻险要地区,建造了5座城池,占据了大批肥沃的土地,石城以西的地区都被晋军占有,从此吴国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他进一步安抚前来投降的人,产生了灭亡吴国的想法。后来吴国将领陈尚和潘景进犯,羊祜杀了他们,然后宣扬两人的节操而厚葬了他们,两人的家人来迎丧,羊祜很有礼貌地送他们回家。邓香率军到夏口抢掠,羊祜活捉了他,然后又把他放了。邓香很感动,就率领部队来投降了。羊祜的军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当地的粮食作为军粮,然后根据收割的数量用绢来偿还。每次打猎的时候都只限于晋国境内,绝不骚扰吴国。如果猎物是先被吴国人所伤,又被晋国人得到的,都会还给吴国人。吴国人都很佩服欣赏羊祜,称他为羊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羊祜和吴国的陆抗相互对峙,互相之间都有使者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和度量,即使是乐毅和诸葛亮也不能和他相比。陆抗有一次生病,羊祜送药给他,陆抗毫不怀疑地服下。有人劝阻他,陆抗却说:“羊祜哪里会是个害人的人!”陆抗常常告诫部下:“如果他们讲德行,而我们讲暴力,那就是不战自败了。以后不要追求小利,而应该划分好边界,好好守住就行了。”吴国皇帝孙皓听说边境上很友好,派人来责备陆抗,陆抗说:“一个小村庄都不能不讲信义,何况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会让羊祜的名声更大。”
羊祜为人非常谦让,他的女婿曾劝他:“您应该多多安排自己的亲信,有一批人拥戴您,这不是很好吗?”羊祜没有回答,后来他对儿子们说:“他的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臣子如果树立私恩就必然违背公义,这是大祸乱,你们要牢记我的意思。”朝廷要给他晋升爵位和增加封地,羊祜要求把这些赏赐给他舅舅的儿子。羊祜生病后要求入朝,等赶回洛阳的时候,皇后去世了,他很悲痛。皇帝特意恩准他带病来见并可以乘坐小车上殿,不必行礼。上殿坐下来后,羊祜向晋武帝阐述了灭吴的意见和看法。
羊祜的病越来越重,他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就病死了。晋武帝非常悲痛,穿上丧服为羊祜哭泣,当天天气很冷,晋武帝的泪水流到胡须上都结成了冰。羊祜驻守过的地方的人听到羊祜死去的消息后都嚎啕大哭,罢市为羊祜举哀,连吴国的将士都为他哭泣。后来东吴被灭掉后,晋武帝认为这都是羊祜的功劳,还派人到羊祜墓前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