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际交往有学问,未可全抛一片心(7)
这几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誉,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么。他反而显示自己的恭谨态度,因此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赏予其太子太保太衔,赏双眼花翎,赐为一等侯爵,子孙相袭,代代不绝。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曾国藩性格中的“方圆”,也可理解为“刚柔”。“刚”让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曾国藩刚练水勇时,水陆两军约有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曾四次抗旨朝廷。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地刚硬下去,恐怕会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一位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的确能令他时时惊醒,事事警惕。只要他持之以恒,性格无疑是可以改变的,理想性格无疑也可以锤炼而得。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里的“两根穷骨头”便是指刚柔、方圆兼济。“方”即“刚”,“圆”是“柔”,曾国藩性格中的“柔”是锤炼出来的,“柔”的性格使他自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所谓“方圆人生,刚柔兼济”即此之谓也,正是这种性格使曾国藩游刃于天地之间,畅行于四海之内。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曾国藩一生刚柔并济、方圆兼济,然而他的这一处世之道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专利,而是他通过读书实践历经锤炼总结所得。每个人不仅仅要会读有字之书,更要学会精通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沉默。
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时,装傻卖呆,这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安全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极恶的罪犯窜入老百姓的家里,杀人越货、绑架无辜或逼人做质的时候,被害人是怎样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挟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径直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试想,假如面对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脑袋才怪呢。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拙笨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地运用对方的怜悯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以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名叫“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恰逢落难,无奈前去投靠曹操,他受到了曹操的真诚接待。为了防止遭到曹操的谋害,刘备在自己住的许都的后园里亲自种菜,以此来迷惑曹操,使他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天,刘备应曹操之约入府饮酒。当他们谈及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时,刘备一一列举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等人,但在曹操眼中,他们被一一贬低。曹操认为,唯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称得上是“当代英雄”。刘备接着问“当今谁人当之”,曹操说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刘备原本想以韬晦之计便可栖身许都,但当曹操点破认为他是英雄后,刘备顿时惶恐不安,吓得顿时将匙箸丢落在地下。当时正好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便觉得刘备胸无大志,将来一定碌碌无为,于是他便没有将刘备放在心上。刘备终于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慌乱,避免了自己的一场劫难。在以上故事中,刘备运用方圆之术,巧妙对答曹操的问题,消除了曹操的疑虑,为自己如愿以偿逃脱虎狼之地创造了条件。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学会它,不管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是趋进,还是退止,你我都会泰然自若,不会被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5.乐对挫折,笑看不幸
人生在于顽强地拼搏,即使遇上天大的灾难,只要不自暴自弃,不懈拼搏,就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面对不幸与挫折,只有笑傲一切的人方可从不利的阴影中走出,迎接人生的一个个辉煌的时刻。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有句经典名言:“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面临挫折与不幸,有的人会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有的人却乐对一切,一笑了之。谢坤山就是个极其乐观的人,他同时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腿和一双手,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一定是灭顶之灾,一定会失去了生存的欲望,可是他却不是这样,他依旧乐观地活着,而且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
谢坤山出生于台湾,他从小便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爸爸身体一直不好,连踩三轮车都十分费力。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谢坤山在上国小时便替父母分担家务。他捡过破烂,卖过枝仔冰,还养过鸭,这些经历让他从小便懂得了吃苦耐劳。
13岁那一年谢坤山小学毕业了。为了替家里分担重担,他放弃了读初中,尽管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毕业后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饲料厂打工。当时爸爸嘱咐他做事不要怕吃亏,更不要斤斤计较,能多做就多做,这样才会受到老板的欢迎。他牢记爸爸的话,尽管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来谢坤山全家搬到了台北。由于家境贫寒,他们一家六口住在一间大约20平米大的房间。原本以为来到台北生计会比较容易,没想到居住的环境出乎意料,有点儿糟糕。刚开始谢坤山心情有点儿失望,不过很快乐观开朗的他还是恢复了斗志,他期待着能够在台北找到一个好工作,赚钱来养家糊口,帮助家里渡过难关。他先后在钢铁厂和铁材行工作,然而时隔不久,他的人生的灾难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