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感悟生命荡涤灵魂(5)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与这个世界便有了联系,也与父母连接在了一起。而生命也正因连接而拥有欢乐温暖,既然有联系,那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一个群体。设想当我们的朋友生病处于疼痛难忍时;我们最爱的人失去生命离去时,我们是不是比自己失去某些东西还难受?所以说生命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的。
曾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在纳粹集中营里,一位犹太小女孩在即将被活埋的时候这样说道:“叔叔,你能把我埋浅一点吗?我担心我的父母会因为找不到我而伤心的。”读罢,却让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稚嫩的童言正是对生命最庄严最有力的呼告啊!
现在我们远离了乱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就是在这主流之下,难道就没有潜流暗涌吗?在网上看到,广东省五年自杀的大学生有七十五人。
其实生命的真谛在于你好好地活着,活着比什么都好。
我们的前辈在经过了一番殊死搏斗之后,用无数的鲜血和头颅,终于换得了我们生命的权利。尊重生命,不仅在于他人,还在于自己!
21世纪将是“生命的世纪”,时代、社会、人类文明将把如何提升生命品质和生命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不会天生固有,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寻找、确立。很多人认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属于精神范畴,是“虚”的,其实它们是实的,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要通过具体的载体(具体的事件)表现出来,在所有的载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死亡的思考。
把死亡看透、说透、参透,正确的世界观就容易找到,并会很快地树立起来。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才会有真正的人生,才会有成功、宁静、愉快和幸福的人生。
有时要去火葬场参加“追悼会”,每参加一次,死者亲属撕心裂肺的哭叫声总要在耳边回荡几天,情绪非常低落。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位回国的朋友说,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各类学校开设死亡教育公共课。这一信息给我巨大的振动。虽然他没有告诉我死亡教育的内容,但对我在思想上建立反传统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过去去火葬场带回来的是悲痛情绪,现在去火葬场却成了一次一次对死亡进行思索的良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动力哪里来?怎样才能升华生命的品质,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这些问题使我在思考中有了全新的领悟。
生死感悟
名誉、地位、财富、权力,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它们已成了人的生命的光环,每个人都希望戴上美丽的光环。当然,这种希望是无可非议的,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不会进步,有了追求就有了动力,有了奋斗,整个社会才会显得生机勃勃,繁荣昌盛。不要害怕追求,不要认为这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大暴露。问题的关键是现在人们只重视追求的结果,而不重视追求的过程。一旦达不到目标,就想走捷径,搞歪门邪道,采取坑蒙拐骗等伤害别人的做法来赢得名誉、地位、财富、权力,搞得社会险恶,人人自危。如果我们对死亡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我们就会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名誉、地位、财富、权力只能放在追求的过程中,人最宝贵的是追求的过程,而不要去问结果,这些东西忽然间便会成过眼云烟,叱咤风云的巨人也会寿终正寝,腰缠万贯的巨富也会葬身荒丘,惊世艳丽的美女也会成为白骨。
有些人在一分一秒本能地活着,在世俗的生活中混沌不明地“活”,埋头于活,因而养成了人的惰性,没有紧迫感,走路迈八字,做事慢腾腾。如果面对死亡,那情景就大不一样了,每活一分一秒,就等于死去了一分一秒,这分分秒秒的流逝,意味着死神向活着的人逼近了一分一秒。岁月匆匆,如果常常想到死,让死亡的脚步不断地逼近自己,就会生出生生不息的强大的人生动力。因生命将逝,我们会时时刻刻像鸟一样疾飞着,把生命之弦绷得紧紧的,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著名作家萧乾在1979年重获艺术生命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发誓要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于是马不停蹄地爬格子,连在死亡边缘徘徊的8个月里,肾部插根橡皮管也没有歇手,硬是把《培尔·金特》赶译出来。他确实是在和死神拼搏,是死神促使他奋力把它完成。之后他说:“死亡神通广大,它能使人奋进。”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怎么留名?无非活着的时候让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充实、富有光彩,这才不枉到世上来走一趟,这才是无悔无愧的人生。
世界上最大的东西是心胸,装得下大船、汪洋和宇宙;世界上最小的东西也是心胸,像针尖一般,容不下任何东西。心胸小的人总是感叹“人活得太累了”,其实他们的累不是指体力方面的,而是心累,他们心上背着许许多多应该放下却没有放下的东西。一些人走进了名利和面子的误区,使得很多人生的道理明白不了,接受不了。一个人连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精神就会得到极大的升华,想问题就能摆脱世俗功利,个人物欲的局限,摒弃一时一事的恩怨、悲欢、得失、离合。
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知死而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生命,追求生命的最高质量和死亡的价值。
生死之间
魏特利博士是美国著名的行为学专家。他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而且总是马不停蹄一场接一场。
有一次,魏特利结束了一场演讲,急着赶回加州。当他赶到机场时,登机口已经关闭。他只好等下一班飞机。大约一个小时后,有消息传来,刚才那一班飞机失事坠海,机上乘客全部罹难。
从这次坠机事件之后,魏特利一直妥善保留着那张过期的机票。每当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遭受挫折时,他总会将那张泛黄的过期机票拿出来看一看。那时,他心中的不平与怨气,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那次死亡之约后,他觉得每一天都格外美好。
当我们明白人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我们发现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为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看淡生命。
我们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我们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里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帆。
在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我们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凡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大地是那么的纯洁;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孤独的漂流者;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珍贵。
活着真好,人一生应该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