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感悟生命荡涤灵魂(4)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哪怕只剩下生命中的24小时
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承担起了领导部落的任务。但是,于他花天酒地,游手好闲,部落的势力很快衰退下来;在一次与仇家的战役中,他被仇家所在的部落擒获。仇家的首领决定第二天将他斩首,但是可以给他一天的时间自由活动,而活动的范围只能在一个指定的草原上。
当他被放逐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时,他感觉,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完全被整个世界抛弃了,天堂将很快成为自己的最终归宿。他回忆起曾经锦衣玉食的日子,想起了自己部落辛苦劳作的牧民,想起了那些英勇的武士卖命效力,他追悔莫及。
他想,如果能让我重来一次,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绝对不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于是,他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24个小时做一些事情,来弥补自己曾经的过失。
他慢慢地行走在草原上,看见很多贫苦而又可怜的牧民在烤火,他把自己头顶上的珍珠摘下来送给他们;他看见有一只山羊跑得太远,迷失了方向,他把它追了回来;他看见有孩子摔倒了,主动把小孩子扶了起来;最后,他还把自己一件珍贵的大衣送给了看守他的士兵……他终于做了一些自己以前从没做过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内心还是善良的,可以满意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第二天,行刑的时候到了,他很轻松地步入刑场,闭上眼睛,等待刽子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等了很久,刽子手的刀都没有落下,他觉得很奇怪。当他慢慢把眼睛睁开的时候,才看见那个仇家首领捧着一碗酒微笑着站在他面前。
那个首领说:“兄弟,这一天来,你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动,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你,我们两个部落的牧民本来可以和睦愉快地相处,却因为一些私利互相仇视,彼此杀戮,谁都没有过上太平的日子,今天,我要敬你一杯酒,冰释前嫌,以后我们就是兄弟,如何?”
之后,那个纨绔子弟回到了部落,再也没有纸醉金迷地生活,而是勤政爱民,发誓要做一个优秀的部族首领。从此以后,这两个部落的牧民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彼此融洽和平地生活在草原上。
一个人只要还能思考,还充满了梦想,就一定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日本作家中岛薰曾说:“认为自己做不到,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开始做某事前,往往考虑能否做到,接着就开始怀疑自己,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人生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没有年龄限制,更没有性别区分,只要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梦想,即使到了70岁也能实现。
人生就是不断重新开始的过程,随时都可以有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天空。
做人适时把自己归零,就会心胸开阔。人生,难免会有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顺境时,把自己适时归零,可以戒骄戒躁,消除骄娇二气;逆境时,固然会失去很多,但能够在失去时勇于归零,才能重新面对自己,从头开始,积极奋斗。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实际上,无论何种境况,如果能做到适时把自己归零,就会海阔天空,心胸豁达。不断归零就是一种上升和提高,也是一种难得的积淀与涵养。做人适时归零,不是妄自菲薄或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洒脱与从容,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的诱惑,就会多一分清醒和淡泊。
我们必须要有归零的心态,思想上从零开始,实践中从零做起。放下阶段胜利的包袱,把心态调整到坐标原点,保持极为清醒冷静的头脑,辩证地看待已有的成绩,知道自己是谁,放下包袱,面对现实,才能不断追求新的成功。
心态归零,责任不能归零。责任才能归位、才能焕发一种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懈怠,不埋怨,不消极,奋发进取,永不满足,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事业新成果。
第五节活着真好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静思细想。人生应是生命最为贵,生命的过程就好像画一个圆,它的起点和终点重合在一起,在生的同时也就一步一步接近死,由此可见生命的短暂。生命是奇迹,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造化,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获得生命是一个人最大的获得,拥有生命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
生命的真谛在于好好活着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死亡并非属于老年人的专利,它离每个人都不遥远。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有可能弱化人们对于生死问题进行的哲学思考,但不可能消除人们对于生死问题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激烈思想斗争,以及对于死亡的忧虑和恐惧。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认识生死问题,有助于人们自觉顺应万物生灭流转的规律,达到理智地从内心去超越死亡;认识生死问题,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认识生死问题,有助于人们使人生过程变为积极的、有尊严的过程。进行生死问题的学习与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死亡意识和构建积极的人生信念,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意义正确认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深感恐惧和“敬而远之”,旅美学者傅伟勋认为“中国人是最不谈死亡的民族,其思想根源可上溯到孔子生命哲学的影响”。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他认为思考死亡问题只会徒增烦恼和痛苦,对现实生活有害无益,不要分心去考虑。所以中国人受传统的忌讳“死”的习俗的影响,不愿论及死。闻之骇然,谈之色变,避之不及,就连与“死”谐音的“4”都忌讳。忌讳“死”,人还是会死,任何人都逃脱不了。
对于生命,我们不悲观,却总是很无奈,这东西是多么的坚强,又是多么的脆弱。人呱呱坠地时,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但却能一步步地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用平凡的脚步走出伟大的足迹,然而,当上天决定收回你行使生命的权利时,一切反抗又显得多么的苍白和无力。说到就到,说走就走,我们没有力量反抗,也反抗不了。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因碌碌无为而羞恼”,似乎让我们看到,人就应该好好活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似乎没有自作主张放弃自己生命的权利。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它应当还属于———所有爱你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与世界万物相联系的,尤其是与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一举一动,身心安全都是会影响到至爱亲朋的感受,甚至于影响到他们生存的意义!也许我们不是别人眼中最好最重要的人,但又有谁说自己在父母心中不是最重要的呢?我们的身体发肤皆受之于父母,是这两个人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