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国际物流概述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作用与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

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小提示

广义的国际物流包括贸易性国际物流和非贸易性国际物流。

狭义的国际物流仅指贸易性国际物流。

贸易性国际物流是指组织国际贸易货物在国际的合理流动,即当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之间产生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而对商品进行空间和时间转移的活动。

非贸易性国际物流是指各种行李物品、会展物品、办公用品、捐助、援外物资等非贸易货物在国际的合理流动。

(二)国际物流的作用

国际物流最大的特点是物流跨越国界,物流活动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所以国际物流的存在与发展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物的合理流动,使国际间物资或商品的流动路线最佳、流通成本最低、服务最优、效益最高。

同时,由于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世界各地域范围的物资交流,国际物流可以通过物流的合理组织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善国际间的友好交往,并由此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良性发展,从而促使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朝着和平、稳定和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

(三)国际物流的特点

1. 物流环境存在差异

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物流适用法律、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标准。这些差异将造成国际物流整体系统水平的下降,并最终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

2. 物流系统范围广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的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范围广阔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3. 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加上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4. 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将无法提高。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 1200 mm、集装箱采用统一的规格和采用条码技术等。国际物流的标准化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运转的难度。

二、国际物流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国际物流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活动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程。

历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活跃。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国际贸易数量已达到了非常巨大的数字,交易水平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情况下,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国际领域的。

历程二: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20万吨的油轮,10万吨的矿石船等。

历程三: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大数量、高服务型物流从石油、矿石等物流领域向物流难度最大的中、小件杂货领域深入,其标志是国际集装箱及国际集装箱船的大发展,国际间各主要航线的定期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一下子把散杂货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历程四: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的质量和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在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

历程五: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新时代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方法,这就使现代物流不仅覆盖了大量货物、集装杂货,而且也覆盖了多品种的货物,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历程六: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另一大发展,是伴随国际物流,尤其是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和首先在国防物流领域出现的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信息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依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这个问题在国际物流中比在国内物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物流的每一活动几乎都有信息支撑,物流质量取决于信息,物流服务依靠信息。

历程七: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物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对国际物流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公众平台,向各个相关领域渗透,同时又出现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等新的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构筑国际供应链,形成国际物流系统,使国际物流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1. 系统集成化

传统物流一般只是货物运输的起点到终点的流动过程,例如,产品出厂后从包装、运输、装卸到仓储这样一个流程。而现代物流,从纵向看,它将传统物流向两头延伸并注入新的内涵,即从最早的货物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领域再进入销售领域,其间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等过程到最终送达用户手中,甚至最后还有回收物流,整个过程包括产品出“生”到“死”的全过程。从横向看,它将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等各种物流系统,通过利益输送、股权控制等形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掌控整个商品的流动过程,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争取做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

国际物流的集成化,是将整个物流系统打造成一个高效、通畅、可控制的流通体系,以此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达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

2. 管理网络化

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物流过程是当今国际物流发展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与标准化这两大关键技术对当前国际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标准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获得了广泛的支撑,使国际物流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加强了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连接。

3. 标准统一化

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是以国际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系统内分领域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照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最后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问题,谋求国际物流大系统标准的统一。

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的建立。一些国际物流行业和协会,在国际集装箱和EDI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对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条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使物流的国际标准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国内标准,使国内物流日益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4. 配送精细化

由于现代经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相当一部分企业除了自己生产一些主要部件外,大部分部件需要外购。国际间的加工贸易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企业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分工布局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各制造厂商的生产需求,以及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国际物流的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也随之产生。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电脑业就创建了一种“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就是采取按客户订单、分散生产形式,将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国际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集中到物流配送中心,再由该配送中心发送给电脑生产厂家。

5. 园区便利化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仓库的建设,一些国际物流园区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园区一般选择靠近大型港口和机场兴建,依托重要港口和机场,形成处理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并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要求,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这些国际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税区的功能。

此外,港口还实现24小时作业,国际空运货物实现24小时运营。实行了同一窗口办理方式,简化了进出口以及机场港口办理手续,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检疫、安全性和通关检查等,提供“点到点”服务、“一站式”服务,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

6. 运输现代化

国际物流运输的最主要方式是海运,有一部分是空运,但它还会渗透在其国内的其他一部分运输,因此,国际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运、铁路、公路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来实现快速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运输和装卸机械,大力改进运输方式,比如应用现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等。

三、国际物流系统的概念、组成与运作模式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概念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物流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其基本的模型如图1-1所示。由此,可以将国际物流系统定义为: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之上的,通过具体的物流作业转换,为实现货物在国家间的低成本高效率地移动而相互作用的单元的有机结合体。

图1-1 物流系统模型

为了实现期望的物流输出,国际物流的各子系统需要紧密结合,协同运作,并随时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将系统整体达到成本最低、运作效益最大。

另外,在国际物流系统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更要注重新的物流理念的指导作用,加强供应链条间的企业协同运作,以此降低交易成本,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从功能的角度看,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 运输子系统

运输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置移动,进而创造货物的空间价值。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输设施现代化、大宗货物散装化和杂件货物集装化已经成为运输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 仓储子系统

外贸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时间的不同时性,以及贸易交流的不间断性,要求保障有一定量的周转库存。但是,从物流的角度看,这种暂时的停滞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国际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

3. 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小提示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一是在出口国检验,二是在进口国检验,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

4. 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 %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所以经营出口商品的企业应当认真考虑商品的包装设计,并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将包装、储藏、运输整合一体去考虑。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

5. 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等特点。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把握国际贸易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趋势,强调EDI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子系统中,运输和仓储子系统是物流的两大支柱,它们分别解决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创造了“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同时,上述主要系统还应该和配送系统、装卸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国际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

国际物流系统包括:输入部分、输出部分,以及系统输入输出转换部分。

国际物流系统输入部分的内容有:备货,货源落实;到证,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到船;编制出口货物运输计划;其他物流信息。

国际物流系统的输出部分内容有:商品实体从卖方经由运输过程送达买方手中;交齐各项出口单证;结算、收汇;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经济活动分析及索赔、理赔。

国际物流系统的转换部分包括: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包装、标签;储存;运输(国内、国际段);商品进港、装船;制单、交单;报验、报关;以及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介入。

国际物流系统在国际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借助于运输与仓储的参与,在进出口中间商、国际货运代理及承运人的通力协助下,借助国际物流设施,共同完成一个遍布国内外、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运输网络。国际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国际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图

四、国际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和支撑要素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行具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现国际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 物流设施

物流设施是组织国际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码头、仓库、国际物流线路、公路、口岸等。

2. 物流设备

物流设备是保证国际物流系统运行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和装卸机械等。

3. 信息技术及网络

信息技术及网络是掌握和传递国际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信息水平的不同,包括通信设备、传真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等。

4. 组织及管理

组织及管理是国际物流网络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要素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目的的作用。

(二)国际物流系统的物质支撑要素

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也需要许多支撑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体制、制度

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了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和管理的方式是国际物流系统的重要保证。

2. 法律、规章

国际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法律、规章一方面限制和规范国际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的系统相协调,另一方面是给予保障。合同的执行、权益的划分、责任的确定都要靠法律、规章来维系。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贸易、物流方面的安排、法规、公约、协定、协议等也是国际物流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3. 行政、命令

由于国际物流系统关系到国家的军事、经济命脉,所以,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支持国际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要素。

4. 标准化系统

标准化系统是保障国际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连接的重要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