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廉颇和蔺相如(2)

之后,秦王依旧按照九宾的礼节,在朝廷上郑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

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尊严,毫不惧怕强大的秦国,勇敢地和秦王进行斗争,终于把和氏璧完整地送回赵国,胜利地完成了使命。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很称职的使臣,因此拜他为上大夫。

在此之后,秦国没有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和氏璧送给秦国。

(三)渑池会

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再次入秦,与秦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次秦赵渑池相会,赵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对这次外交胜利的取得,蔺相如和廉颇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起初,赵王接到虎狼之秦的赴会“邀请”,很是惶恐。因为赵国在同秦国的战争中刚刚吃了两次败仗:第一次丢掉了石城(今河南林县);第二次损兵两万,丢了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县)。所以,赵王很害怕秦王,不敢去赴约。廉颇、蔺相如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赵国虽然在战场上两次失败给秦国,但不该因此惧怕秦国,如果赵王此次不去赴会,不但表示向秦国示弱,而且在列国中也失去了威信。在两人的劝说下,赵王才决定赴会,由蔺相如随行。君臣一行离开赵国时,廉颇向赵王建议:大王此次赴秦,来回行程及会议总共不过三十日,如果三十日过后还不回来,我就在国内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大王,勒索赵国的念头。赵惠文王表示赞同。

赵王到了渑池,和秦王会见了。双方见面行过礼,便在宴席上交谈。秦王一面饮酒,一面有意寻找借口侮辱赵王。他不客气地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古代的一种乐器),我这里有瑟,请你弹一支曲子给我听听!”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支曲子。这时秦王的御史走来,把这件事情写在竹简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会宴,秦王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认为这是对赵国的莫大侮辱,心里十分恼火,再也不能忍受,于是他便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奏秦国的乐器,所以我献上一盆缶,请你敲敲盆缶给大家快活快活。”

秦王当即大怒,脸也变了颜色,不肯答应。蔺相如见秦王不肯接缶,便端起盆缶走过去,把它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的要求,在这五步之内,我拼了命,也要溅你一身鲜血。”也就是说,他对秦王以死相逼。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威胁,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喝住他们,吓得侍卫不由向后倒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只好勉强地在盆缶上“当”地敲了一声。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宴,赵王命令秦王敲盆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见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就说:“今天相会不易,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替秦王祝福!”

蔺相如也不示弱,说:“既然赵王献城替秦王祝福,那么也请秦王把国都咸阳献出替赵王祝福!”一直到酒宴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而勇敢地和秦国的君臣周旋。秦国始终没有在气势上把赵国压倒。当时秦国也知道赵国的大将廉颇正率兵驻扎在国境上,便不敢贸然动武。在这以后,秦、赵间暂停了战争。

(四)负荆请罪

渑池会后,赵王载誉而归。之后论功行赏,赵王认为蔺相如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怒气冲冲地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拔寨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光凭一张嘴,地位却比我高,我不甘心。要是碰到蔺相如,我一定要给他点儿难堪!”

蔺相如知道这件事情后,并不想与廉颇争个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列在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到。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回避。他手下的人对此非常不理解,便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愿意离开家乡,投到您的门下,是因为钦佩您的光明磊落。现在廉颇对您恶语相加,您却只知道躲避忍让,连我们做下人的都感到耻辱,更何况您身为上卿,又何苦害怕他呢?”于是,大伙纷纷要求辞去差使。蔺相如对于周围人们的责怪,并不计较。他问大家:“你们说,廉将军的威势能比得上秦王吗?”大家说:“比不上。”蔺相如又说:既然廉将军不如秦王,而秦王我都不害怕,难道我会害怕廉将军吗?”接着,他以亲赴秦国的经历,说明自己不是恐惧廉颇,而是将国家危难放在首位,还向手下的人说明了不应该太计较个人得失的道理。他语重心长地说:“ 我想,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我们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廉将军和我,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个人起了冲突,不管谁胜谁败,对赵国都没有好处。秦国说不定会趁机进攻赵国,那时国家可就危险了。我之所以对廉将军忍辱让步,就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安全,把私人的恩怨放在一边。”这一番话,说得大家信服口服,更加佩服他了。

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一番话,很快就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听了很惭愧。就解下上衣,赤着背,背着荆条(古代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向对方认错,请对方责罚),含着泪,叫一个宾客领路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

廉颇一见到蔺相如就跪倒在地上,勇敢地承认错误说:“我是个没有见识的人,不知道你把国家看得这样重,把个人的私事看得那么轻。我以前对你很不恭敬,你却这样宽恕我,我实在太对不起你了!”

蔺相如赶忙上前把廉颇扶起来,说:“我们都是国家的大臣,最紧要的是保卫国家的安全,私人间的一些恩怨又算得了什么?”

从此,二人消除隔阂,一心为国,并结成同生共死的至交。廉颇这种勇于改错、刚正直率、坦白无私、顾全大局的行为,也成为后人广为流传的美谈。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内容生动,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喜爱,并且把它编成戏剧,在舞台上演出。现在京剧里很有名的《将相和》这出戏,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

(五)

后来,秦赵两国之间又发生了战争,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今山西高平市长平村)之战。赵王听信了秦国奸细的话,罢免了廉颇的职位,改派只知道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才能的赵括为将。赵括就职后,一改廉颇的部署,贸然出击,终于招致了悲剧。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六年后,燕国大举攻赵。在危难之时,赵王重新起用廉颇。当时燕国当政的燕王喜,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公元前256年,燕王喜乘赵国危难之机,派兵南下,攻取了赵国的昌壮(今河北冀县西北)。这次得手,更加助长了其进一步攻赵的野心。五年后,燕王喜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派丞相出使赵国,表面上装出与赵国通好的样子,暗地里却千方百计地探听赵国的虚实、动向。燕国宰相回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将士大部分都在长平之战中死去了,现在我们可以对赵国发动战争了。”燕王听了后,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大臣们认为:赵国四周都邻强敌,长期以来四面拒战,国民尚武善战,燕国不可与之作战。燕王不以为然。他认为:赵国新败,国力大损,燕与赵相比,拥有绝对优势。燕王喜派出攻赵的军队分兵三路:一路由栗腹率领,南下进攻鄗城(今河北省高邑县东);一路由卿秦率领,西攻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东北);一路由燕王喜亲自率领,进攻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辅助栗腹的进攻。

面对燕军的突然进犯,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的赵国军民决心奋起抵御。赵王遂命廉颇率军二十五万,迎击燕军。廉颇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败敌军,打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燕王喜闻讯仓皇收兵北逃。鄗城之战胜利后,两路赵军合兵进攻代地,再次大败燕军,俘获燕军西路主帅,侵赵燕军随着主力和两路统帅的丧失,全线溃退。廉颇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五百里,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五城的要求,向赵国求和。

反击燕军的胜利,使廉颇在赵国的政治地位和声望更高了。此后,他驰骋沙场,大败魏军,使赵国军事形势又有新的发展。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他的儿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也听信了秦国奸细的离间,罢免了廉颇的职位。当时,廉颇正在前线督军奋战,消息传来,他心怀不平,一气之下,离开赵国,南奔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廉颇离开赵国之后,赵国多次遭秦军进攻。危难之中,赵王便想到让廉颇回国,而廉颇也有意回到赵国。但是,在奸臣郭开的破坏下,廉颇终于有国难回,有家难归。最后,廉颇南入楚国,含愤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随着廉颇、蔺相如相继在政治舞台上谢幕,公元前222年,赵国终于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