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广播站的“饭香”危机
阳光透过红砖小楼的玻璃窗洒进来,映在桌面上的会议记录本上。
顾清低头翻着纸页,耳边是广播站成员们略显焦躁的讨论声。
“录音设备又出问题了,上次录的那期‘校园诗歌朗诵’杂音大得根本没法听。”
“人手太少了,剪辑和文稿整理都得我们自己来,效率太低。”
“新栏目申请到现在都没批下来,咱们到底还能撑多久?”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气氛沉闷。
白慕坐在角落,一手托着下巴,目光落在桌面的一沓资料上,眼神有些疲惫,但依旧温和。
她轻声开口:“如果我们也能像食堂那样高效就好了。”
这话一出,屋内顿时安静了几秒。
顾清心头忽然一动。
他想起自己当初为了帮助新生解决吃饭难题,花了整整半个月时间研究江临大学各个食堂窗口的菜品、营业时间和人流高峰,最后用一张地图和一个小程序解决了大家的选择困难。
如今广播站的问题……或许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优化?
他缓缓抬起头,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或许……我们可以用数据优化流程?”
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
李浩然率先皱眉:“数据?你是说像搞科研那种统计分析?”
顾清点点头,握紧手中的笔记本:“对,比如我们可以整理过去一年的节目播放记录,结合听众反馈,看看哪些时段、哪些内容最受欢迎,然后调整播出顺序和形式。”
有人开始露出怀疑的表情,也有人若有所思。
白慕”
顾清鼓起勇气,翻开自己的笔记,指着一页写着密密麻麻数字的表格:“比如这个——《古典诗词赏析》栏目虽然内容好,但收听率一直不高。我查了下播出时间,是在周一中午,正好是大部分同学赶课的时间段,几乎没人会听。”
他顿了顿,又翻到另一页,“而‘校园故事分享’放在周五晚上,收听率反而高出很多。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比较放松,愿意听些轻松的内容。”
屋里一片沉默,几人交换了一下眼神。
李浩然挠了挠头:“你这是……把广播站当数据分析项目来做?”
“不是数据分析。”顾清认真道,“而是让广播更贴近听众的需求,用科学的方式提高效率。”
白慕看着他,眼底带着笑意:“听起来不错。”
她转头看向其他人:“你们觉得呢?”
有人点头,有人犹豫,但至少不再是一脸愁容。
会议最终达成一致:尝试用数据驱动的方式优化节目安排,同时利用顾清的技术能力制作一个小型数据库,方便后续管理。
傍晚时分,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
红砖小楼恢复了宁静,窗外的银杏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顾清没有急着走,他留在广播站里,打开电脑,将往期节目的播放时间、内容类型、听众留言一一整理出来。
他一边整理,一边在脑海里回想着白慕昨天晚上在节目中说的话。
“生活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藏在点滴日常中的温柔与坚持。”
他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
原来那些他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真的被听见了。
现在,他也想为广播站做点什么。
几个小时后,他终于完成了第一份完整的“节目热度趋势图”。
图表上用不同颜色标出了最佳播放时段和话题方向,清晰明了。
他将图纸打印出来,仔细叠好,放进包里。
窗外夜色渐深,星星点缀着天幕,远处传来隐约的琴声,像是从图书馆方向飘来的夜读音乐。
他起身关灯,脚步轻缓地走出红砖小楼。
明天,要把这张图交给白慕。
他已经在脑海中练习过无数次要说的话。
比如……
“比如‘古典诗词赏析’放在周五晚七点播出,收听率比现在高27%;而‘校园故事分享’……”第二天一早,顾清提着包走进广播站的红砖小楼时,白慕已经在整理今天的节目流程了。
她穿着一件淡青色的针织衫,发丝微卷地搭在肩头,低头专注的模样像极了古书里走出的女子。
“那个……这是昨天我做的分析图。”顾清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图纸从包里拿出来,递到她面前,语气略显紧张,“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白慕抬起头,目光落在他微微泛红的耳尖上,轻轻一笑:“谢谢你,顾清。”
她接过图表展开,眼睛越睁越大。
整张图清晰明了地标注出不同时段、不同栏目的听众活跃度变化,甚至将天气、考试周期等外部因素也考虑进去,做了交叉分析。
她仔细看着每一组数据,越看越是惊叹。
“比如‘古典诗词赏析’放在周五晚七点播出,收听率比现在高27%;而‘校园故事分享’更适合午休时间。”顾清低声补充道,像是怕她没听清楚,“如果能按这个调整排播表,应该能提升整体收听率。”
顾清愣了一下,随即感觉脸颊有些发热。
他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带,声音轻得几乎只有自己听得见:“我只是……想帮广播站做点什么。”
这时,门被推开,李浩然一头冲进来,手里还拿着一沓问卷。
“哥几个都准备好了!”他一边喘气一边说,“我刚跟室友们商量了,咱们搞个‘听众调查团’,挨个寝室发问卷,问他们喜欢什么栏目、什么时间段、还想听啥内容!”
白慕和顾清都被他的热情逗笑了。
“你不嫌麻烦?”白慕挑眉。
“哎哟,这哪是麻烦,这是革命任务!”李浩然拍胸脯保证,“再说了,你不知道,我们宿舍那几个平时最爱听广播,就是从来不主动反馈。这次我亲自带队,非得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不可!”
说完,他又风风火火地跑了出去,嘴里还喊着:“我先去食堂拉票——!”
几分钟后,广播站门口传来张阿姨标志性的吼声:“你们几个臭小子别在我窗口前瞎嚷嚷!影响我生意了信不信我把你们炖成老母鸡汤!”
屋内的顾清忍不住笑出了声,白慕也掩嘴轻笑。
当天晚上,《清歌》节目如期播出。
背景音乐是熟悉的古琴曲《流水》,白慕的声音温柔如初:“感谢那位为我们带来‘数据之光’的同学,让我们看见声音背后的力量。每一个细微的努力,都是成长的印记。”
顾清靠在广播站窗边静静听着,夜风拂过银杏叶,沙沙作响。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心里却踏实而满足。
原来,不只是他一个人在默默努力,还有人愿意倾听,有人愿意回应。
几天后,在白慕的主持下,广播站召开了一次正式会议,决定全面试行顾清提出的“节目排播优化方案”。
他协助制作了一个小型数据库,将节目内容、播放时间、听众反馈全部录入系统,方便随时调取与分析。
起初还有些成员半信半疑,但当第一周的新排播上线后,效果便开始显现:原本冷门的《古典诗词赏析》调整到周五晚七点后,收听人数翻了将近一倍;而午休时段的《校园故事分享》成了许多同学放松心情的首选。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原本对广播站不感兴趣的社团和学生组织也开始主动联系,希望能合作录制专题节目。
甚至连校内外的一些品牌商也注意到了广播站的热度回升,主动提出了广告赞助意向。
这一切的变化,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着广播站的命运轨迹。
而顾清依旧低调地坐在角落,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记录新一期的数据趋势。
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分析思路,每一页都藏着他对广播站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