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决定参军
扬州自古以来都是富庶之地。
平坦的街道上店肆林立,旗帜飞扬,马车粼粼而来,人流络绎不绝。
护城河两岸柳条低垂,河水泛着粼粼金光。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时不时便有几艘花枝招展的画舫从眼前缓缓驶过。
不过贾璟此时并没有携美酒美人泛舟游湖的心思。
一进城,他便直奔林府的方向而去。
林如海为贾敏行的是七七大祭,每隔七天,需专门设斋,做法事祭奠。
一轮轮下来,直至七七四十九天,才可撤掉灵位,入土安葬。
马车在林府外缓缓停下,贾璟整理好衣衫,迈步走下马车。
抬眼望去,只见林府两侧高高挂着白幡与白灯笼,隐约有诵经祈福的声音从高墙内传出来。
一名身穿孝服,在此迎来送往的的管家向贾璟走来,十分恭谨的问道:“敢问尊驾可是我们夫人娘家人?”
贾璟点点头,“晚辈贾璟,从金陵来,是夫人的内侄。”
管家听到金陵二字,端详贾璟片刻,忙道:“原来是璟三爷,有失远迎,烦请随我入府。”
不多时,贾璟便在灵堂内见到了林如海。
此时的林如海已经年近四十,虽然神情有些憔悴,但却没有将他通身儒雅的气质掩盖半分。
就在贾璟向林如海躬身行礼时,棺椁旁一名身材瘦削,脸色苍白,唯有眼眶红肿的小姑娘也起身向贾璟欠了欠身子。
贾璟知道,眼前这位小姑娘就是林黛玉。
看着黛玉瘦弱到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她吹倒的身体。
贾璟忍不住开口道:“林表妹节哀,姑母向来视表妹为珍宝,若她在天有灵,见到表妹这番模样,定是心痛不已。”
宽大的孝服下,黛玉擦去眼角的泪水,点了点头。
幼年丧母的痛苦,贾璟没有体会过,也不知该如何宽慰黛玉。
他轻叹一口气,将自己准备好的祭文投入火盆中,待燃尽后,十分郑重的磕头行礼。
一通流程走完,林如海一边吩咐管家安排住处,一边贾璟带到偏厅稍作歇息。
“我四日前才派人送信去金陵,没曾想璟哥儿你竟来的这般迅速。”
贾璟轻声道:“姑母这些年待我不薄,侄儿岂能在路上耽搁。”
林如海闻言,眼下闪过一抹欣慰。
难怪贾敏临终前还嘱咐他要记得多多照料这孩子。
半月前贾敏病重无医时,他就派人送了书信前往神京城。
得来的回信竟是老祖宗身体抱恙不宜远行,贾赦有要事缠身,贾琏新婚不久,还需操持荣国府大小事务,贾政与夫人则忙着打点女儿元春进宫一事。
如今贾敏离世,想来贾家也不会再派子侄前来吊唁。
林如海抬手抚了抚着自己略有些花白的胡须。
“璟哥儿你如今也有十五岁了吧。”
“可有想过自己的前程?你姑母生前一直记挂着你的事情。”
贾璟恭谨答道:“不瞒林姑父,小侄正打算寻个机会参军。”
林如海闻言,当即面露惊讶之色。
“参军?!”
“你姑母曾让我看过你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韵味十足。”
“大周向来重文轻武,你理应参加科考才是!”
“也不枉你在金陵苦读多年啊!”
在林如海看来,以贾璟的才华,只要自己稍加提点,将来根本不愁没有金榜题名的机会,哪里需要去战场上厮杀博取军功。
“姑父的意思小侄明白。”
“只怕以小侄的身份去参加科考,难保不会让当今圣上心生顾忌。”
林如海眉头一凝。
当年迎娶贾敏前,他还曾被景顺帝暗中召进宫内,明里暗里告诫自己切莫一时糊涂自毁前程。
他再三保证下,才顺利与贾家结亲。
这些年他和四大家族的往来也都事无巨细一一向景顺帝汇报。
否则,根本坐不上这巡盐御史的位置。
贾璟虽自幼在金陵长大,可归根到底还是荣国府的人。
细细想来,科考之路,确实多有阻碍。
“是我思虑不周全,只是战场上刀剑无眼,稍有不慎便会有性命之忧,璟哥儿你当真想好了?”
“若你还有科考的心思,我可以为你奋力一试,求陛下网开一面。”
贾璟忙站起身,抱拳道:“劳姑父费心,只是小侄心意已决,不想再更改。”
林如海凝眸看着贾璟,沉默良久后,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我近日得到个消息,索性告诉你吧。”
“鞑靼屡次侵犯边境,伤我百姓,掳掠钱粮,陛下已决定不日便发兵北上,这对你来说,不失为一个机会。”
“我可以替你在此次北征大军中谋个一官半职,能否立下军功,还要看你的造化。”
贾璟心中顿时大喜,他原本还计划着从小兵开始做起。
现在有林如海相助,倒是替他省去了许多弯路。
“多谢林姑父,有朝一日,小侄定当涌泉相报!”
林如海摆摆手,心里不禁觉得,贾家当年将贾璟丢弃在金陵,实在是个错误的决定。
不过转念一想,若贾璟自幼生活在荣国府,或许也不会有今日这般抱负。
“老爷,璟三爷的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就在东外院。”
这时,管家走进来,毕恭毕敬的说道。
距离贾敏回苏州下葬还有月余时间,贾璟需在林府暂住着。
东外院不仅离林如海的书房进,还单开了一个小门,方便贾璟出入。
林如海很是满意的点点头,而后吩咐管家先带贾璟去房中歇息,自己则又去正堂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