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初回质疑
林宇和苏瑶拖着行李箱,脚步坚定却又略带忐忑地迈进清平村。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像是一位忠实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子的岁岁年年。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轻声低语,欢迎游子归来,又似在对未知的变数发出喟叹。
刚到家门口,还未等林宇抬手敲门,院门便“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母亲李婶站在门口,眼中满是惊喜与期待。“儿子,你可算回来了!”李婶一边说着,一边忙不迭地伸手接过林宇手中的行李,目光顺势落在一旁的苏瑶身上,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这姑娘就是苏瑶吧?长得真俊,快进屋,一路上累坏了吧。”
林宇和苏瑶相视一笑,跟着李婶走进院子。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落,墙角的几盆月季花正开得娇艳,为这质朴的农家小院增添了几分亮色。林宇刚要开口说话,就听见屋里传来父亲林大山洪亮的声音:“是儿子回来了吗?”随着话音,林大山迈着大步走了出来,看到林宇,眼中满是欣慰,但当他的目光扫到儿子身后的行李箱时,眉头微微一皱,“咋把行李都带回来了?工作没找好?”
林宇深吸一口气,拉着苏瑶走进屋内,一家人围坐在那张有些年头的木桌旁。林宇双手交握,微微前倾身子,鼓起勇气说道:“爸,妈,我不打算在城里找工作了,我想回乡创业,把咱们清平村建设好。”
林大山手中正端着一杯热茶,准备送到嘴边,听到这话,手猛地一抖,茶水溅出些许,烫得他“嘶”了一声。他放下茶杯,瞪大了眼睛看着林宇,满脸的不可置信:“你说啥?读了这么多年书,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你要回农村种地?你这是脑子糊涂了吧!”
李婶也在一旁急得直摆手,“儿子啊,你可别瞎说,种地能有啥出息,咱村里祖祖辈辈都种地,也没见富起来。你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咋还想着回来呢?”
林宇试图解释,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憧憬:“爸,妈,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清平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紧邻着几处大型旅游景区,咱们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搞乡村旅游,把村里的土地利用起来,让乡亲们入股,引进商家来经营,村集体还能抽取管理佣金,这肯定能行的。”
林大山气得猛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跟着晃动起来,“你懂啥!种地能有啥前途,那些大道理我不懂,我就知道村里出去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削尖了脑袋想在城里扎根,你倒好,反其道而行之。”
林宇还想说些什么,却被林大山抬手打断,“行了,你别说了,我不同意。你明天就回城里,找个正经工作,别在这儿瞎折腾。”说完,林大山起身,背着手大步走出屋子,留下一脸无奈的林宇和满心担忧的李婶、苏瑶。
邻里乡亲们很快也得知了林宇回乡的消息,一时间,风言风语如同春日里的柳絮,在村子里四处飘散。
“听说了吗?林家那小子大学毕业了,不在城里找工作,跑回来了,看样子是在城里混不下去咯。”村头的王大妈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和几个邻居闲聊,脸上带着几分幸灾乐祸。
“可不是嘛,读了那么多书,回来种地,这书都白读了。”刘婶附和着,摇头叹息,眼中满是不屑。
张叔蹲在一旁抽烟,吐出一个烟圈后说道:“我看啊,这年轻人就是心高气傲,想一出是一出,到时候碰了一鼻子灰,还得灰溜溜地回城里去。”
这些话像针一样刺进林宇的心,他每次出门,都能感受到乡亲们异样的目光,或好奇、或质疑、或嘲讽。走在村里的小道上,曾经熟悉的邻里氛围变得有些陌生,那种压抑的感觉让他胸口发闷。
有一次,林宇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东西,刚进门,原本喧闹的小卖部瞬间安静下来,几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小卖部老板王二麻子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可那笑容怎么看都有些不自然:“哟,林宇啊,回来了。这大学生回来就是不一样,还想着光顾我这小店呢。”
林宇强颜欢笑,点点头,拿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准备结账。这时,旁边一个村民阴阳怪气地说道:“林宇啊,听说你要在村里搞创业?你这大学都学啥了,能在农村折腾出啥花样来?”
林宇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手心,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我学了很多知识,我相信能为村里做点有用的事。”
“哼,就怕你是纸上谈兵,到时候别把乡亲们的地都给折腾没了。”那人不依不饶,话语里带着浓浓的质疑。
林宇付了钱,快步走出小卖部,他的眼眶有些泛红,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回到家,苏瑶看到他的样子,心疼不已,连忙上前安慰:“林宇,别理他们,他们不懂你的想法,等我们做出成绩,他们就会闭嘴的。”
林宇咬着牙,微微点头:“我知道,可他们这样说,心里还是不好受。”
为了让父母和乡亲们了解自己的想法,林宇决定先从家里做起。他拉着苏瑶,在自家的院子里,对照着图纸,向父母详细地讲解田园综合体的规划。从游客接待中心的选址,到民宿的设计风格,再到有机农场的种植品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李婶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看到儿子眼中的光芒,心中也有些动摇:“儿子啊,妈知道你有想法,可这事儿真能成吗?妈是怕你受苦啊。”
林宇握住母亲的手,真诚地说:“妈,我不怕苦,只要能让清平村变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林大山依旧不为所动,他每天照常下地干活,对林宇的规划不闻不问。有时候,林宇跟他提起相关话题,他就闷头抽烟,不发一言。
在这种质疑与冷漠的氛围下,林宇并没有气馁,他知道,要改变现状,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于是,他和苏瑶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们就起床,拿着本子和笔,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记录土地的面积、土壤的肥力、水源的分布等信息;走访每一户村民,了解他们的顾虑与期望;联系农业专家、旅游规划师,邀请他们来村里实地考察,给出专业的建议。
苏瑶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家族的人脉资源,为村里争取到一些免费的农业技术培训名额,还联系了几家旅行社,试图让他们对清平村的旅游潜力产生兴趣。
尽管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每一次与外界沟通都面临着诸多质疑,但林宇和苏瑶相互扶持,咬紧牙关坚持着。他们知道,只有熬过这段黑暗的时光,才能迎来清平村的曙光。
有一天,林宇和苏瑶在田间考察时,遇到了儿时的玩伴刘铁蛋。刘铁蛋看到他们,先是一愣,随即咧开嘴笑道:“林宇,苏瑶,你们这是干啥呢?”
林宇笑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刘铁蛋挠挠头,眼中露出一丝疑惑:“听起来挺玄乎的,不过林宇,我相信你,你从小就主意正,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吱声。”
这一番话让林宇备受鼓舞,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知道,虽然质疑声很多,但只要有一个人支持,他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回到家后,林宇躺在床上,望着黑漆漆的天花板,心中暗暗发誓:不管前路如何崎岖,他都要让清平村旧貌换新颜,让那些质疑他的人刮目相看。而苏瑶,躺在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给予他无声的力量,仿佛在告诉他:无论风雨,她都与他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