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勤政救不了大明,夹棍可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无双

孙承宗在后世名气和戚继光没法比,不关注历史的人甚至可能知道袁崇焕而不知道他。

原因也很简单——

老头把后金打得太惨了,一手打造关宁锦防线,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碰得一鼻子灰。

崇祯十一年满清围攻高阳,老头76岁都告老还乡了,不但不接受招降还亲自上阵,带着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八个侄孙,三十余名妇孺全部战死。(注1)

这种冥顽不灵之辈,满清得了江山能大肆宣传吗?

八十万两银子军费,肯定要搞。

但有孙承宗国士无双,搞来了钱也轮不到他袁崇焕用。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办,作为前历史区UP主,崇祯没少看兵书,《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练兵纪实》全都认真翻阅过。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虽然也想早点干趴后金,让辽东百姓少受蹂躏,

但眼下大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接下来五年陕西年年都有大旱灾,饿死十几万人的那种,其他地方水灾,蝗灾也是挨个来。

大明眼下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是财政问题,宁远锦州一线,暂时只要能苟住,少花点钱不给全国人民增加更多负担,就是大胜利。

只要请得孙承宗出山,就一定能苟住。

他在“袁崇焕”和“五年平辽”上各画了一个叉,下面空白处写上“孙承宗”:

“曹伴伴,替朕拟旨,召少师兼太子太师孙承宗入京面圣。”

外面一阵脚步声,一个宦官小跑进来,在龙案前跪下:

“皇上,曹公公去找账册了,还未回来!”

崇祯低头一看,认出来人脸上不由露出一丝笑容:

“起来吧。王承恩,今天是你在外边伺候?”

王承恩记忆里崇祯是个严肃的帝王,本来侧身站起眼角偷看脸色,

听见皇帝不但能叫出自己的名字,还对自己笑脸相向,简直受宠若惊:

“是轮到奴婢值夜。”

王承恩,

在曹化淳告老还乡之后接替老曹当了司礼监秉笔。

历史上崇祯上吊之后,面对尸体三拜九叩,自己也用腰带在旁边自尽。

“那你来为朕拟旨吧。”

给皇帝拟旨可是司礼监几个大太监次才能办的事情,王承恩吓了一跳:

“奴婢……拟旨?”

崇祯一挑眉:

“怎么,不会写字?”

“会写……只是臣不是司礼监的人。”

崇祯哈哈大笑,收起桌上写着军事策略的纸藏到袖中:

“今天开始你就是了,去拿纸笔来吧。”

金口玉言,一步就迈入了司礼监,

这对王承恩简直像在做梦一样。

他打着哆嗦写好了圣旨,出门前想起一事:

“皇上,孙承宗之子孙钤萌荫锦衣卫百户,孙承宗五日前进京省亲正住在东城明时坊中。此时仍是亥时,说不定孙大人仍未睡下,奴婢现在就出宫去传旨。”

崇祯闻言一愣,随之大喜:

“孙老先生此时就竟然在京城之中?哈哈哈哈哈,你小子竟然还是个福将,真是天助大明也!”

“王承恩,传朕旨意即刻出宫。朕要亲自拜见孙老先生!”

王承恩跨出宫门的脚在门槛上撞了一下,差点没摔个狗吃屎:

“现在?皇上,如此礼遇实在太过。而且已经亥时,宫门都落锁了啊!”

崇祯已经迈开大步从他身边走过:

“少啰嗦,你小子还想不想进司礼监了?快帮朕更衣!”

……

孙承宗大器晚成,40岁才中榜眼,今年已经65岁了。

人年纪大了,睡眠质量就下降。

加上夜里京城大雨倾盆,他在儿子孙钤家床上只躺了两个时辰,到寅时就被雨声惊醒。

脑子里翻来覆去,

一会是先帝天启的音容笑貌,一会是左光斗和杨涟受刑时的惨状,一会又是和前两天和东林同党钱谦益,李标,钱龙锡等人见面时的情形。

几位东林故旧虽然非常客气,但话里话外最主要的两个意思,老头宦海沉浮这些年又怎么能听不明白?

1.希望孙承宗给自己的弟子,备受新皇宠幸的大红人袁崇焕去信,说服他加入东林党。

2.孙老先生年纪大了,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圣上为人严苛,也不太喜欢您。还是好好回家带孙子,不要想着付出跟后辈在内阁里抢位置了。

孙承宗听得哭笑不得。

诗圣杜甫有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他都半截入土的人了,哪还有心思争权夺利?

要不是顾念和天启的师生情,借着省亲来祭拜一番,孙承宗都不想挪窝离开老家高阳。

如今国事糜烂至此,朝中君子脑子里却还都是拉帮结派,这大明是真有亡国之兆……

不过几人说新皇崇祯为人心机深沉,刻薄寡恩。

同样的说法,孙承宗已经从好几个不同派系的官员嘴里听到,多半错不了。

别的不说,给天启皇上定的庙号是“明熹宗”,这可不是什么好词啊。

孙承宗固然因为杨涟,左光斗,汪文言被害对天启有过不满。

但辞官几年他待在老家渐渐冷静下来,越想越明白。

大明如今这副德行,已经是积重难返,换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差别都不大。

也许,比起一位“严苛”的帝王,天启这样专心当木匠的皇上,反而能让大明多撑几年呢?

孙承宗是保定高阳人,家乡出过杨延昭,康保裔,李重贵等爱国将领,高阳百姓都以此为傲。

他从小爱读书,常被这些名将的英雄故事感动得热血沸腾,还召集附近小孩组织过一支“军队”进山“讨贼”。

如今年纪大了,想起往事不觉莞尔。

新皇让元素(袁崇焕字)掌兵权确实是最佳选择,看来这崇祯新朝新气象,也用不上自己这老头子。

罢了,

天亮就启程回乡去吧。

要是大明真的有不堪言那天,

说不得,也只有步高阳先辈们后尘,在老家为国捐躯赔上这把老骨头了……

他头枕双手听着雨声,半梦半醒间任凭这些念头划过大脑。

“叩叩叩”

门扉敲响,门外儿子孙钤声音有些惶急:

“父亲大人,可曾起身?”

注1:“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城破,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六。子举人鉁、廕生轸、生员鋡、鉁子之沆、之滂、之浩、之澋,从子鍊,皆战死。“(《明史·孙承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