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时锦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节日节气》:煮饺话团圆

冬至到了,冬天的尽头也就不再遥远了。小时候我总觉得这一天学习的时间最短,睡觉的时间最长。于是每年都期待过这个幸福的日子,除了这种认知的快乐,这一天还有我最爱吃的饺子。

各种馅的,猪肉大葱、香菇肉还有我最爱的芹菜肉,那时候吃不起牛羊肉的。也没有现在的小茴香肉之类的,信息不发达,只有当地最传统的。我们那地方对冬至是很重视,除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我想人们更加敬畏的是流传下来的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于是大家都是提前半个月准备。

那时候没有大型的超市,只有每月一次的集市,卖肉的,卖菜的都有自己独立的摊位,所谓的摊位就是放在路边的石板子,或者自己的三轮车斗子。人们自动聚集,分区很清晰,蔬菜区,肉类区,衣服区,鞋子区等,赶集的人无论买不买都会问一下:“肉多少钱一斤?”卖肉的说:“5元一斤……”语气里完全没有不耐烦,因为都是乡里乡亲,隔壁邻村的,多多少少都有点沾亲带故,例如他大舅的闺女的老公的二叔的儿子之类的。反正人们总是可以理清楚这些关系的,我到现在也理不清楚,让我觉得特别的神奇。人们还总是绕开沾亲带故的人的摊位,买他们的东西两方都不好意思,买的人觉得不好意思搞价,问了不买还不好意思。卖的人觉得不好意思要钱,要了怕人家说小气。想买的人问了一圈以后,锁定性价比最高的一家,会发生以下对话,买肉的说:“便宜点吧,经常在你这买呢,我买得多。”卖肉的会说:“这都不赚钱,老熟客了,不给你说高的都,这样吧给你多来点,到冬至更贵。”然后这单生意就成了,反正无论能不能降低点价格,人们总会有这一番对话的,仿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肉如果买得早人们是不舍得吃的,天冷自然也是不会坏的,有天然的冰箱。冬至的前几天,人们才开始行动,那时候没有绞肉机,全靠刀剁碎,奶奶说用刀剁出的肉馅和绞肉机做的是不一样的,剁出来的肉馅出胶,做出来有弹性,好吃。

猪肉饺子的最佳拍档是大葱。冬天北方是囤大葱的,大概是从冬至这时候就囤了。大葱是按捆来卖的,一捆有十斤,家家户户这个时候都会买上几捆,反正也不坏,一直吃到过年。但在我心里觉得,饺子的最佳拍档是芹菜。芹菜切丁,焯水,去掉芹菜的腥气。然后妈妈会拿蒸馍的蒸布,把焯好水的芹菜分批次放进去,包起来,在案板上挤压水分,挤压的时候芹菜包一半在案板上,一半悬空,悬空的下面放一个小盆,挤压出来的汁水就直接流盆里了。这一步是必需的,汁水不挤压出来,包的饺子容易破,而且馅也不好吃。

人多的家庭很少包这种的,一是因为芹菜相对比大葱贵,二是芹菜挤水这步骤太麻烦了。我是觉得芹菜馅是极其美味的,尤其是在冰冷的冬天,北方到处一片荒凉树木光秃秃的,空气中除了雪的寂静没啥味道,芹菜的味道恰恰满足了我冬天的味蕾。配上大蒜醋汁,在寒冷的冬天,看着外面厚厚的白雪,在满是煮饺子水蒸气充满的房间里,哔里哗啦地吃这热乎乎的饺子,冰与热的碰撞,何其美妙!

冬至的前一天肉馅已经准备好了。大早上一家人便开始带着开心忙活。妈妈负责和面,爸爸负责把肉馅拌一拌。面和好了可以包的时候,我们俩便来捣蛋了,于是妈妈安排老大擀饺子皮,再给我一小团面。妈妈把面搓成长条,用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老大则撒上一些面粉,防止擀皮的时候粘在案板上。一切就绪,小擀面杖上场,十来岁的孩子,一手转动饺子皮一手转动擀面杖,熟练得不得了。擀出来的饺子皮又圆又好,厚度妈妈十分的满意。此时妈妈便开始包饺子了,一个个饺子皮被塞满馅料,圆鼓鼓的大肚子。

包好的饺子被妈妈放到用高粱细秆编织好的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的筛子上。妈妈说这个不太粘连饺子,具体的很难形容,用过的小伙伴应该深有体会。包到一半的时候差不多就十一点钟了,这时候爸爸开始起锅烧水,水开了,爸爸下第一锅饺子,下好第一锅,妈妈也便包完了。第一锅出锅后,会先送给爷爷奶奶吃,剩下的给我俩一人半碗,爸爸妈妈吃第二锅。边吃边说吃饺子了,耳朵冻不掉喽!瞬间的幸福感定格在那一瞬间,回味无穷的不是只有饺子,更是那份珍贵的团圆!

幸福是什么,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温暖,支撑着我们走过人生中的每个季节。饺子不仅仅是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爱和情感的传递。